今日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七十七堂佛学修心课的修心法门。
最近我总是听到有人在说:我们应该好好生活,那么,怎么样好好生活呢?经常听到的一个回答是:要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那么,怎么样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呢?有很多很多的答案,但在我看来,最好的答案在陶渊明这一诗里面(《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一首诗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意是我住的房子就盖在纷纷乱乱的人群里,但是,却没有人群里的是是非非、热热闹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说我住在繁华的商业区,但是,却听不到各种噪音。因此有人就问我:“问君何能迩?”为什么你在热闹里还能够做到安静呢?回答是:心远地自偏。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大意是我的心远了,不管我在多么嘈杂的地方,这个地方都会变得像偏僻的地方那么安静。
但怎么样才是心远了呢?陶渊明用了一个很美的画面来回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字,一直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见到的见,另一种是显现的现,意境不太一样。如果读见,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此刻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我看见了南山别有一种宁静风姿。我作为一个主体看到了南山;
如果读现,那么,就没有主体,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的时候,南山不经意间浮现出来,我、菊花、南山,是融为一体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读现,因为读现整个意境非常的美。另外,采摘菊花,我们现代人很可能把它理解成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但实际上,在陶渊明的时代,菊花是一种农作物,采摘菊花,是在做农活。
紧接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间的云雾从早到晚都晃晃悠悠,黄昏了,那些去远方觅食的鸟儿结伴飞回山里自己的窝。一到昏黄,连动物都知道要回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用了这么一个画面来解释“心远地自偏”。最后做了一个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个画面里有宇宙人生究竟的道理,但当我想要去说出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却忘掉了语言,不知道怎么说。
这一首诗可以说,是最美好的一首中国诗,或者说,是中国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法则,都在这首诗歌里了。
第一个关键词是:心。我们的心是力量的源泉,可以转化我们的环境。但我们常常忘了心的力量,而总是向外去寻求。
第二个关键词是:自然。越是在繁华的都市里,我们越是要亲近大自然,要回到自然。回到大自然,还意味着顺其自然。我们要活得自然而然,不要刻意,不要勉强,不要肆意妄为。放下我们的成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用我们内心的力量去创造我们自己的桃花源。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平静下来。今天我们要观察的是心不相应行法的第七个:无想报。就是无想定修炼成功了,这一世的生命结束后,到下一世成为天人。
什么是无想定呢?我们在第七十五堂课里讲过,大概的意思指的是前六识没有发生作用,只有第七和第八识在发生作用,也就说,我们在想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相对应的外缘,这其实是禅定的一种状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状态已经是没有世间的忧虑,或者说,世间的忧虑打扰不了他,很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那种境界,但这种境界,在佛教里,还不是最彻底的,还有很细微的烦恼在,很细微的我执在。所以,还会轮回。
关于无想报,我们体会一下陶渊明的这首诗,想象一下无忧无虑的自由境界。再观察一下这样的境界里,是不是还有什么牵挂在?
那么,回到呼吸,在呼吸中回到整体性,在整体性中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天听费老师的佛学修心课是一种心灵享受!
每天上下班路上的精神食粮,感恩费勇老师
学佛学和儒学道学会不会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观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分辨和避免
总是被纷纷扰扰的世俗功利影响心境,修为不够阿
我执和放弃(退缩)的区别是什么
本想夸自己好像就是住在很繁华的商业区,却听不到各种噪音;但今天却不能了,发现每年的双11是自己最随大流的时刻,破功
亲近自然,回到自然,顺其自然
在急急急:没有
听费用老师的佛学修心课有了一段时间,今天听到这节课有一点小小感受,就来写一下,在工作中会有很多烦闷难处理的事,积压的多,身心难免受影响,时不时想起来心情就受影响,之前听过费勇老师说的最简单的修行方式,直接念阿弥陀佛,于是我在内心烦闷时,就在心里默念,没人时小声念,逐渐烦恼就没那么强了,心情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