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行由品》 惠能与弘忍正式见面(下)

第二讲《行由品》 惠能与弘忍正式见面(下)

00:00
10:58

        原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但是,在这个地方,大家就要引起思考了。弘忍对惠能的聪明表现,选择了一种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并且让所有人都得益的做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弘忍直接夸赞惠能,不但会引起其他弟子的反感,而且对惠能的修行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另外,最重要的是,惠能竟然也能理解弘忍的做法,在此后的八个月里,老老实实,一声不吭,做好他该做的事。一个人读了书,如果做起事来都能让周边的人感到舒服,那才是把书读通了。而在受到训斥,甚至不理解之后,还能保持一颗心安理得的心态,以平常心努力去做好本分事,那也是极其高明的。弘忍与惠能这两位大师在这里的表现,就是在演绎着世间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这次见面后不久,有一天,弘忍把寺院里所有的和尚都召集过来,好像要宣布一件大事情。他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生、死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能够过了生死关,那这个人也就成佛了。为什么呢?因为“生”是一个人最留恋的东西,“死”是一个人最害怕的东西,如果你这一辈子连最留恋的东西跟最害怕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那这个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执着啊!毫无执着了,不就是成佛了吗?换句话说,我连死亡都不惧怕,连生命都不留恋,天地间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动我的心了。把这个心降服住了,安住了,你也就成了一个大自在的人。所以,过生死关,看透生死,是每一个学佛之人的本分大事。而把生死看透,其实也就是脱离了生死轮回。然而,一般人学佛大都是把精力与心思花在了对福报的追求上,而往往忽略了脱离生死这件大事。弘忍对寺院的弟子们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一上来就说,你们这些人,在我这里每天只求福报,而不去求一个出生死关的法门。而这些门徒们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本性迷茫,心跑出去,在外面找个不停,可到头来一无所有,得到的一点福报对自己成佛来说也无济于事。所以,如果你的本性迷茫,即便求得再好的美色,得到许多的金钱,坐上更高的位置,也是通通没有用的。弘忍说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就是这个意思。

       那怎么办呢?弘忍让大家回去好好思考下,希望都能找到一种“般若”智慧来处理生死的问题。“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就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智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谁获得它、认识它,谁就可以不再受生死的牵累。怎样才能辨别这些弟子们是否找到这种智慧了呢?弘忍让每个人“各作一偈”,就是让每个人回去写一篇对佛法的感悟心得,谁要是能找到这种“般若”智慧,认识到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就马上把掌门人的衣钵传给他,这个人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接着弘忍让大家“火急速去,不得迟滞”,就是赶紧回去做,不得耽误。弘忍这么说,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已时日不多,快要离开这个世间了,所以在离开之前要赶紧从众多的弟子当中选出一个掌门人来。选拔的方式就是开卷笔试,让大家回去写。

       弘忍真是有大慈悲心,生怕弟子们考得不好,在他们交卷子前,还做了个提示,他说:“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们回去写的这个心得,如果是经过思考、分析、推理,绞尽脑汁写出来的,那是没有用的。一个真正找到“般若”智慧,并且认识了本性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是直接从内心自然流出来的。为了增加说服力,弘忍还用“抡刀上阵”打了一个比喻。我们知道两军对战,在面对强敌,与之决战的紧要关头,所出招式容不得半点思考。如果还要思考一下,想一下:我的这个刀法剑式从哪一个老师那里学过来的,我出这一招是否合适,等等,那是绝对不行的。在那个生死关头,考虑都不用考虑,想都不用想,马上使出去,那才是最好的招式。一个真正见了自性的人,言行举止也都是这么直接、自然地从心中流出的。

       可惜的是,尽管是开卷笔试,弘忍也做了考试的提示,但是这些弟子们并不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些寺院里的和尚们听师父这么讲以后,在回去的路上就讨论开了,都说我们这些人不要白费心思了,考了也是白考,不如不考算了。为何呢?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有一个人必定是要胜出的,他就是大师兄神秀。这个神秀是何许人也?竟然会让这些师弟们望而却步,拱手相让宝座。

       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相当于现在河南,早年学习经史,博览群书,把儒家、道家的经典学得很通透。估计他还觉得“不解渴”,总觉得人生当中还有一些问题是儒家、道家没法帮他解决的。后来听说了弘忍的“坐禅”日课修行学问,觉得那才是他所需要的。于是在他50岁时,就来到弘忍这里学习佛法。神秀学问渊博,年龄又这么大,他拜在弘忍门下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兄。弘忍很器重他,称他为“上座”,还经常让神秀替他为寺院里的弟子们上课。所以,神秀在众师兄弟眼中,相当于老师一样,有“教授师”的称呼。在寺院里,有这么一个高人挡在前面,显然其他的僧人们是不能跨过去的。所以,即便去做了,不但轻率冒昧,而且白费心思,到头来方丈的位置还是神秀大师兄的,所谓“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就是这个意思。这当中可能有几个和尚这么说着,大家一听,也心想:对啊,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有我们大师兄神秀在,肯定没有我们的机会,还是不要写了,不要动这个念头了!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依止”就是追随有道高僧的意思。我们这些人就等着吧,等神秀当了方丈以后跟着他学就行了。

       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真正要想干成一番大事,发大愿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小和尚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连赶超神秀的想法都没有,怎么能坐上掌门人的位置呢?所以,首先要敢想,敢想以后才有可能坐上那个位置,然后还要加上超强的信仰,才有可能做成常人做不了的事业。在禅宗第六代祖师衣钵的传承上,历史没有选择这些小和尚,也没有选择神秀,倒是让惠能这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坐上了这个宝座,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所以,读历史,学经典,看古人,一定要从中找一个道理出来,而这个道理肯定有一种精神包含在里面,这种精神是可以直接把握天地之理,贯通人生,完成事业而直达至高真理的,具有像孟子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若是找不出这个道理、这种精神,那就是“枉用心力”,白读书了。惠能身上就有那个道理存在,而神秀就差那么一点点,其他僧人就差得更远了。

       在这场禅宗掌门人的选拔赛里,神秀作为大师兄,他又是怎么一个态度呢?要想知道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琅琊仙客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反观自心,澡雪精神。

  • 炀炀1103

    老师女性不能成佛吧哈哈

    听友253538195 回复 @炀炀1103: 2

  • 红楼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