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春秋是个什么秋,战国是个什么国

009春秋是个什么秋,战国是个什么国

00:00
18:08

欢迎收听寒川子解读鬼谷子,与您一同学习捭阖之术的方方面面。

东周列国分成两个部分,前半场叫春秋,后半场叫战国。那么说春秋到底是个什么秋呢?《春秋》啊它是一本历史书,确切地说是鲁国的一本编年史,据传说孔子修订过。《春秋》这本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的722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的这段历史,后人呢就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代。为了简便起见,那么后世人就不按照它这个具体年限了,把这段时间给它扩大了,向前延一直伸至平王东迁(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向后一直推到三家灭智(三家灭智,韩赵魏三家把智氏给灭了,就是三家分晋,是公元前的453年),那么这一段时间统称就叫东周春秋。

时至春秋,周王室经过一系列的折腾,德威俱失,一些个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也开始心怀二志了,野心都膨胀起来了,兼并纷呈,社会矛盾激化,礼乐已经约束不住他们了。

那么这些个变化简单归纳是什么呢?

王室式微,诸侯坐大,乐坏礼崩,蛮夷称王,强者争霸,弱小图存。

什么意思呢,咱一条一条解释:

什么叫王室式微?周天子落势了,不能再保有天下共主的威权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天下共主的虚名,难以号令天下,这叫王室式微。

诸侯坐大:就是势力强大的诸侯,譬如说晋国、齐国、楚国、秦国、郑国、宋国等等,疯狂地拓展实力,兼并战争不断地发生。

乐坏礼崩:这就说明诸侯和士大夫不再遵守礼乐秩序了。那么这里头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说按照周礼,宫廷乐舞,这个人数是有规定的!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佾”一个单人旁,上边一个八,下边一个月,一佾是八个人。士,你可以观赏十六个人给你跳舞,卿大夫四八三十二,诸侯是六八四十八,天子八八六十四。但是在鲁昭公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季平子在他的庭堂起八佾之舞,用了六十四个演员给他跳舞,邀请孔子过来观赏。孔子气极了,哎呀拂袖而去呀!讲出一句名言来,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当中,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再一个蛮夷称王:这是说周边蛮夷列国(原本这些蛮夷都是子国)一见周天子无力遥控,纷纷逾礼违乐,你像强大的楚国,这个你就忍了吧,人家实力太大。可是像什么巴国、蜀国、吴国、越国等等,这些小国家也不再朝贡了,自行越级称王祭天,楚王甚至派使臣赶赴王室询问九鼎的轻重。九鼎是什么呢?九鼎这是周室重器,代表着天子的权威,楚王问鼎,可见诸侯的气焰之盛。

强者争霸: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等这些国家,甚至说东夷那边的吴、越等国,都是恃力用强,无视周天子,灭国拓土,征伐弱小,领袖诸侯,相继成为春秋霸主。

弱小图存:就是很多小国弱国多被灭祠了,宗祠被灭,单单楚国近两百年之间灭国逾百,雄霸长江中下游不说,还北上拓展,掠土至黄河岸边。

不过呢,比较有意趣的是,春秋争战它有个特点,那就是大国之间,打归打,通常不玩命。换言之,礼乐虽坏,但是礼乐还在。

这里头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侯们大多数都是王室子孙。诸国的国君,无论你姓什么,姓姬啊、姓姜啊、姓妫啊,大抵彼此都是姻亲。因为过去啊,诸侯国君要结婚,你得讲究身份对等。联姻联来联去就那么几家,所以,所有的国君,彼此姻亲,血肉相连,几乎清一色都是王室血脉,或者说与王室有着割舍不掉的血亲,更是在礼乐等儒家伦理当中浸润了数百年,它能不重人情,顾面子吗?即使说两个国家要开打,也是义字当头,礼仪在先,疆场对阵的时候讲究什么,“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分出输赢即止。

什么叫“不重伤”啊?就是说对手受伤以后,你不能第二次伤害他。“不擒二毛”,那俘虏头发白了的,岁数大了的,你不能去欺负他。后边这两个呢,一个是:“不以阻隘”,这是指作战不要凭借地利,你居高临下往下猛射,拿石头砸,这不行。还有一个是“不鼓不成列”,就是进攻未列阵的对手这个不行。这两条呢,就有点跟我们现如今的这个战争主张有点相违背了。但是当时就那样儿,尤其是灭国之战,即使把他们的宗祠给灭了,也很少有把其族人赶尽杀绝、以除后患的。

那么春秋的特征是礼崩乐坏,但是甭管礼怎么崩,乐怎么坏,这礼跟乐它还在呀!仁、义二字仍然是受到华夏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跟赏识的,周室几百年来所建立的这个封建世袭制度仍旧约束着这些个贵族们。当然除蛮夷之外,在中原列国,天子之位无人奢望,公侯士大夫各认天命,无人僭越。

可是说,当时光推移至公元前五世纪,确切地说,是在公元前453年,这一年天下发生一件大事,什么事呢?与王室并无血脉关系的赵、魏、韩三家大夫一同灭掉同为大夫的智氏,瓜分了晋国,并且得到周天子的册封。

这个事这是礼乐制度所能够忍受的极限,是以天下震惊,时人的三观被完全颠覆了。接踵而至的是田氏代齐,也被周室给追认了。

那么天下打这以后就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叫战国。

从三家分晋到秦国始皇帝一统六合(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一共经历了二百三十余年。

那么在这段时期,想当初孔老夫子那些“孰不能忍”的事儿,突然间就变得稀松平常了。你看不过去又能怎么样?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齐代姜,天子都作了册封啊,天子承认了!

问题是不是天子想册封,是天子他不得不册封啊!

政治权力的非世袭更替,从根本上改变了诸侯君主之间的血缘结构。既然说这些国君跟其他的国君不是血亲了,那么再发生争执,诸侯就不用再顾及面子了,也不用提里子了,咱见面搓起来照死里打呀。

所以战国时代,那是一个铁血时代:没有爱恨情仇,只有生死存亡。

当然,战国的这些变化也可以归纳一下,叫:大争灭国,王室图存,礼乐崩溃,七雄并王,百家争鸣,纵横捭阖。

咱们还是一条一条解:

大争灭国是什么意思呢:春秋结束的时候,天下还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中期,仅只剩下三十来个,即使是曾经的霸国,譬如说吴、越、巴、蜀,也都被相继灭祠。到战国结束的时候,天下可就只剩下一家了,那就是大秦。

王室图存:列国并王,周王室的天授地位,天授君权的这个地位,就受到了挑战,王室的地位岌岌可危啊!按照邹衍的五行学说,那周王室是什么?火德。秦国是水德,大秦帝国乘势而起,终于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国一统六国之前的35年,灭掉了周祠,周王朝就彻底玩完了。

再一个礼乐崩溃:您注意,礼乐不是崩坏,是崩溃。春秋的时候那是崩坏,礼崩乐坏嘛,春秋的时候,孔夫子讲仁义的时候至少天下有人听啊!可是等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讲仁政的时候天底下已经没有人听了。“八佾之舞”不是你该不该跳该不该看,而是谁都可以看谁都想去跳了。战场之上五十步不用再笑话一百步了,面对大规模的屠杀(如长平之战后杀俘),五十步一百步都得死啊。

七雄并王:礼乐崩溃的直接后果就是王权旁落。三家臣子敢分晋,哎他(他们)就敢问鼎天下。魏国率先变法图强,到魏惠侯的时候竟然南面称王,跟周天子并驾齐驱了。再往后是田齐,跟魏惠王会于徐州,史称“徐州相王”。再往后,大国纷纷称王,就连宋国、中山、义渠等等这些小国,都罔顾实力,南面称尊了。

百家争鸣,纵横捭阖:国家是存是亡,重在人才啊!“得人才者得天下”,列国君王争相礼贤下士,读书人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有才,就不会被埋没,因而,春秋战国是属于人才(人才,在当时就是士子啊)的时代,尤其是在战国这种大争之世。这些士子本为贵胄,接受教育以后更是才气横溢,大家都渴望建功立业,都想着凭借自己的才华重新获得社会地位还有物质的属权。那么其中有一部分士子更是深谋远虑,不考虑个人得失,开始思考天下安危、长远福祉,从而晋升为大家巨子。

按照天下大势的变化,战国时期二百多年大概其可分成三个阶段:

首先是列国变法阶段

三家分晋之后,三晋崛起,三晋,韩赵魏,魏国魏文侯礼贤下士,文用李悝、子夏、段干木、乐羊、吴起等等一大批贤臣名将,改革旧制,变法图强,筹建大魏武卒,灭中山,东争中原,西抢河西,拓地千里,数合诸侯,使魏国稳坐中原,蹿升为天下第一强国;继而是楚国,楚悼王重用魏国弃臣吴起,变法强军,北争魏、宋、韩,南向湘黔,拓地数千里,使楚国雄霸南方,虎视中原;再往后排是齐威王,重用邹忌,修明政治,使家国大治,诸侯来朝,并且在马陵之战当中战败强魏;再后是韩宣王,重用申不害,改革律法,整顿吏治,使韩国强大;最后是秦国,秦孝公重用魏国弃臣商鞅,强力推行以耕战为核心的军事强国战略,彻底改革秦国旧制,使秦国后来居上,河西一战击败魏国,收回了河西,雄霸西疆,成为山东六国的劲敌。那么这一时期,只有赵国、燕国没什么大变,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

列国变法阶段过后,就是纵横伐交阶段

商鞅死了以后,列国变法时代基本终结,经过马陵、河西二战,魏国强势地位遭到削弱,魏、齐、秦、韩、赵、燕等等这些大国相继称王,与春秋时代已经称王的楚国并雄,天下进入纵横时代。七国势均力敌,相攻相杀,纵横伐交;百家诸子周游列国,各张其说,各行其道;纵横人士驰骋列国,涌现出譬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还有什么魏冉啊、樗里疾啊,白起,李牧,廉颇,王翦,赵奢,魏章,司马错,昭阳,匡章等等,数不清的名臣、名将;在战国前期变法当中滞后的赵、燕二国,在个时候也显示出强劲的后发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发展,成为后期秦国一统的大敌,燕国被齐国占领以后,燕昭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向北拓展到西伯西利,向南差点儿灭了齐国呀。

那么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江河一统阶段

在这个时期,那就是秦国始皇帝的时代了,从秦王嬴政当上秦王开始,一直到他一统六国,当上秦国的始皇帝结束。这一段秦国是一家独大,列国在纵横时代一系列的斗争之后无力抵抗,苟延残喘,那么这个事儿咱就无需细讲了。

本集内容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