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散势法鸷鸟:散发威势的方法

116.散势法鸷鸟:散发威势的方法

00:00
19:08

喜马拉雅的朋友


您好!我是兰彦岭


上一讲,我们谈到“分威法伏熊”,就是要像熊一样潜伏忍耐、蓄积能量。这一讲,我们将开谈“散势法鸷鸟”,谈的是潜伏之后如何出手。出手要像像鸷鸟一样。鸷鸟是一种凶猛的鸟。在鸟类中没有比鹰凶猛的,我们在此就用鹰来代替。鬼谷子为什么选择鹰作为代表? 


鹰是当之无愧的“天空之王”、“鸟中霸主”。古埃及法老时代起,鹰被作为王室的标志。直到今天,在美国国徽、俄罗斯国徽、德国国徽里都有一只鹰。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鹰是宙斯的忠诚使者。


鹰的精神同样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在北方草原上,牧民们把鹰当作自己的图腾。对鹰充满神一般的崇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鹰同样是战神和英雄的代名词。”像鹰一类的鸷鸟被黄帝标于旗帜之上。


鹰有的四大特征:


一、超越。鹰有像铁一般的翅膀,可以飞在万丈高空之上。因为飞得足够高,高到别的鸟类达不到的高度,所以没有天敌。


二、高贵。鹰很稀少,而物以稀为贵,不像老鼠那样繁殖旺盛,到处都是成千上万,让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此外,鹰不屑与一般鸟类为伍,一般不会吃死的东西,只吃自己捕捉的东西。俗话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它们的志趣和境界很高,不同凡俗。


三、明察。鹰有一双犀利的眼,高瞻远瞩看未来,明察秋毫看现在。飞得高,看得远,眼界开阔。即便在万丈高空之上,它对地下的猎物都能明察秋毫。


四、凶猛。鹰有一个刀子嘴,一个金刚爪。一旦锁定目标,就会迅猛贯彻,立即行动、执行到底。在万丈高空之上,鹰一旦发现猎物,即刻猛扑直下,使出全身力量,这个势能不啻天威。用爪子抓,用嘴去叼,猎物无从逃脱。


所以,鬼谷子让大家效法鹰的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效法它的高高在上,没有谦卑,没有竞争者,效法它那种果断出击,让对手在天地之间无从逃脱的那种行动力。正因为此,鬼谷子才说“散势法鸷鸟”。


所谓“散势法鸷鸟”,就是散发自己的威势,要效法寻机而动、迅猛出击的鸷鸟。在这里,势是气势、形势、势能之下所形成的爆发性冲击力,散势即利用巨大的势能发散冲击力,就像凶猛的鸷鸟,一旦捕捉目标,或遇到强敌或利害攸关或遇到突变时,就迅猛厉捷,运用爆发性的冲击力使之慑服,立即见效,一举取胜。作为领导者,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拳出击。威势不发则已,一经发动必有雷霆万钧的能量,犹如神猛之鹰。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这种威势的爆发力到底从何而来?


鬼谷子说:“散势者,神之使也。”意思就是,向外散发威势,是由内在的精神力量驱动的。


《庄子·达生》篇讲了一个养斗鸡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驯养斗鸡。十天以后,齐宣王问:“鸡已经驯养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没呢,这鸡正虚骄而恃气。”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再问驯养如何?老纪回答:“还不成,这鸡听到外面一点声响就叫,看到一点影子就躁动乱跳!”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又过来问驯养结果,老纪回答:“还不行,这鸡还是有浮躁之气,看东西太灵活且意气太盛!”又过了十天,齐宣王再一次问鸡的事,老纪应答道:“差不多成了!别的鸡在它面前叫,它没任何反应变化,看上去呆若木鸡,其德全神旺,其他鸡没有一个敢应战的,看见它就逃走了。”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说的就是要想散发威势,必先让自己静神旺盛,把自己修炼到“呆若木鸡”的境界。这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表现。后来逐渐被大家曲解罢了。如果我们能像这只斗鸡学习,每天修炼自己,扫除虚骄浮气,沉淀、蓄积内在精神,此时威势自然散发,不等你出击用招,对手就已慑服。就像现实中有的人把自己修炼到一定境界,能量大、气场足,大家一看就知是个人物,被其影响和吸引。


一个人是否拥有强大的精神和气场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发散自己的威势呢?鬼谷子的答案是否定的。鬼谷子说:“用之,必循间而动。”意思就是,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可乘之机采取行动。


这里的“间”是什么?是间隙、机会,对方的矛盾、短处和把柄。在运用威势时,一定要等到对方出现矛盾、弱点再出手,这就叫循间而动。一个人即使拥有了内在的实力和资本也不要贸然行动,就像一只“呆呆的木鸡”,在和其他鸡争斗时,不会胡乱出击、自乱阵脚,而是能够静下心、沉住气,观察和捕捉对方的破绽,然后以雷霆之势攻其弱点,一气呵成彻底击败对手。关于这一哲学,《周易·系辞》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你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但如果机会没来,就要安心等待。宝剑在手,你还需要等待挥剑的机会,对不对?如果在战场上,你挥剑杀敌,势不可挡、勇猛如虎,最后你可能混个将军;如果在闹市,你挥剑杀人,你就是恐怖分子,最后等待你的是国法的严惩!所以鬼谷子强调出击要“循间而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雨村之口做过一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后来满腹抱负的贾雨村果然考中功名,又当上林黛玉的家庭老师,攀上贾府这层关系而飞黄腾达。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皇帝按下葫芦浮起瓢,愁得焦头烂额。其时,窝在东北的大清政权也在蠢蠢欲动,经常骚扰大明边疆。1644年3月,李闯王的农民军打进北京城,崇祯帝绝望之下,在景山公园自缢身亡。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陷入左右为难之间,不知是该归顺李自成,还是归顺大清。此时,吴三桂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李自成劫持他爹劝降大顺国的信;另一封信是有人密告其父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严刑拷打以及自己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之事。结果怎么样?吴三桂拔剑砍断桌案,告诉李自成:“自送头来!”之后,吴三桂向清朝的多尔衮发出了“乞求发兵”及“剃发称臣”的信号,原本就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多尔衮看到这样的机会岂能错过?他利用大明、李自成、吴三桂之间复杂的矛盾,趁机出兵,长驱直入,一举消灭李自成农民军,并进一步平息各地叛乱,奠定了大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八年基业。这正是鬼谷子“循间而动”的经典案例。


如果机会是现成的,我们可以“循间而动”,如果机会不明显或者看不见,我们应该怎么办?鬼谷子的解决方案是三点:


一是威肃。集中精力,认真干事;二是内盛。修炼内功,强盛心志;三是推间而行。推动和创造机会来行动。关于这三点,


鬼谷子说:“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的威势充盈,内气强盛,并能利用对方的间隙而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


什么叫威肃呀?威是威势,肃即内敛、集中、不松懈,严肃认真到了极点。一个领导者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做事情要认认真真,这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领导使命所在。内盛有三层含义,第一内功强健,第二自信不疑,第三是旺盛坚强的战斗意志,三点具备就叫内盛。儒家所谈的“内圣外王”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想“内圣”,必先“内盛”,而“内盛”到一定程度,就能抵达“内圣”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对外发散威势、施行王道。如何发散威势和施行王道呢?鬼谷子给出的四字忠告是“推间而行”。推是推动、推算,就是说有间隙和机会要上,没有间隙和机会怎么办?同样要推动间隙的产生、扩大以及创造机会来上!虽然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肚子大了,别人就能看出来,但鬼谷子仍然不提倡被动等待,他倡导我们要抓住一切可能的间隙,进而推动、扩大间隙,主动创造成事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让自己的威势淋漓尽致地散发。


中国政治家可谓最擅长运用此招。你知道我国是如何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吗?实际上这是毛主席、周总理“推间而行”的结果。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高调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为了表达跟中国建交的迫切心情,尼克松特别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尼克松和毛泽东热情见面,两个人谈的十分投机,闲聊时间竟然不知不觉长达一个多小时!为什么尼克松这么想和中国交朋友,他到底想得到什么?第一、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一片广阔的贸易市场;第二、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第三、结束越南战争。美越战争的幕后支持者实际上是苏联和中国,如果中美建交,可以把胡志明拉到谈判桌上;第四、尼克松将成为美国第一位出使新中国的美国总统,从而创造历史、永留史册。然而,来而不往非礼也,你要想得到东西,也要付出一些东西。尼克松想得到这四点,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心知肚明,所以也趁此机会,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要求。哪三个要求?第一、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合法地位;第二、在全世界只认一个中国,跟台湾断交、撤军、废约;第三,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前两个条件,尼克松很快就答应了。至于后一个,美国也基本默认。随着中国一系列推动和努力,最终加入联合国,并位居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列。这一系列收获正是毛主席、周总理高瞻远瞩、把握局势并积极运用鬼谷子谋略“推间而行”的结果。


好了,在这一讲,我们谈了鬼谷子散发威势的方法,提出了“推间而行”的策略,这些都是应对现实难题的有效绝招。不过,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会呈现不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散势才能更加迅猛有力?鬼谷子的散势心法到底是什么呢?以及散势的时候,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下一讲,我们将重点来讲述。让我们下一讲见,敬请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6363gdvb

    君子藏智于身待机而出

  • 大商之道追随者

    厉害,先生不是常人也

  • 大商之道追随者

    修心养性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