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小词大雅|老师最想对学生说什么?(上)

010小词大雅|老师最想对学生说什么?(上)

00:00
29:58


观蒙书话,比萃精华!


今天给大家分享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


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对众所周知的诸如李煜、苏轼、秦观、柳永、辛弃疾等大词人进行评说,也不在于对这些大词人的作品进行大量解读,而是以张惠言与王国维对于温庭筠词的不同看法为线索,纵向联系具有相似点的作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大词人的作品,横向结合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这其中的理论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对张王二人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解释。“张惠言的根据,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象喻的作用’;王国维的根据,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符示的作用’”。这就是叶嘉莹先生的解读。


叶嘉莹先生在全书中渗透着这样一种思想:作者的修养决定了词的质量,对于同一首词,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享受,这是因为,读者的修养决定了自己的理解力与想象力,进而决定了自己对词的理解。这是我最为欣赏的思想。是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不同的读者从交流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只有修养足够的读者才能领会作者的本意,甚至进一步阐发出新思想、新境界来。不仅对于词,对于其他作品,也是一样的啊。


看不同的人对词的解读,感觉完全不同。高中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老师也会对诗词进行解读,甚至整首整首地进行翻译,虽然我当时可以把诗词及其翻译准确地背诵下来,但是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纯粹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就是感觉词的语言写得好美。至于美在哪里、为什么美等问题,完全没有答案,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已。后来,也看了一些其他学者对词的解读,总感觉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总是看不清楚,又感觉隔鞋挠痒,总是不能打动我的心。再后来,对这些古诗词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自从看到叶嘉莹先生对词的阐述,我对古诗词的兴趣突然间又回来了,而且叶氏的解读要么正中我心,要么将我带到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读完《小词大雅》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说词人的修养决定了解说的效果呀。叶氏在书中这样说道:“而这种种的解释、种种的联想,都与这个诗人(此处我认为应增加一个:词人)的修养和境界,也都与说诗人、说词人的修养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联。”


总结全书,可以得到三种关于词的理论:张惠言的比兴说、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叶嘉莹自己的潜能说。张惠言大约生活在200年前,读的是四书五经,他钻研易学,擅长虞翻易学,这个分支重视易学中“象”的联想,这表明张惠言具有非凡的想象能力,他对温庭筠的《菩萨蛮》的评价为:“‘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这是张惠言比兴说的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原文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王国维生活在大约100年前,虽读过四书五经,但对西方哲学也有所研究,尤其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他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为后人所敬仰,这可以从陈寅恪先生给王氏写的碑文上看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讲:“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还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些都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典型代表。


叶嘉莹90多岁了,仍然活跃于讲坛之上,她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熟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重要的是,她一生醉心我国古代诗词,他在词学理论上有所突破,乃是水到渠成了。叶嘉莹在本书中讲:“所以在小词里边,由于有这种种的语言的作用——所有作用一定是文字中产生的,任何的作品的好坏,都是从它的文字中产生的——好的作品,就在这种微妙的语言的运用之间,就表现了一种potential effect,就表现出来一种‘潜能’,就给了读者这么多诠释的可能性,给了读者这么丰富的感受和联想。”进一步解释:“小词之中的修养与境界,与作者有关系,与作词的人有关系,与说词的人有关系。它为什么有这么多丰富的含义?有种种原因。有双重性别的原因,有双重语境的原因,在语言上有符示的原因,有象喻的原因”。这就是叶嘉莹对“潜能说”的阐释。任何一部作品的好坏,不在于篇幅长短,不在于用词是否华丽,也不在于结构安排是否别具匠心,关键在于有没有提出“发前人之未发”的独到准确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词大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除了增进了对词学的理解,读罢该书,我还强化了自己思想上的一种认识。我认为:第一,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应该“参赞天地之化育”,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东西,这是积极进取的力量之所在;第二,人生做事一定要凭着兴趣,跟随着自己的心,不可功利性过强,否则就失去了自我;第三,人生一世,挫折在所难免,战胜挫折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是,有些时候,受到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难免迷茫,迷茫徘徊过后,总还可以回到原路。叶嘉莹先生在这本书中讲解的张惠言的三首《水调歌头》,将我的这种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张惠言的《水调歌头》共有五首,原题为《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是写给他的学生杨子掞的,是对学生的赠言,同时也表达张惠言自己的思想认知和境界。在《小词大雅》中,叶嘉莹选择了第一首、第三首和第五首进行讲解。其实,第二首和第四首用典更多,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更为深刻。这五首《水调歌头》我都非常喜欢,也是我想讲给我的学生的赠言,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老师最想对学生说的话。


第一首原词如下: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好一句“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道出了当下人苦苦追求的成功真谛。东风也就是春风,在古诗词中,用“东风”指代“春风”,“春风”也称为“和风”;用“西风”指代“秋风”,“秋风”也称为“金风”。春风是没有任何目的的,但春风一吹,各种各样的鲜花也就绽放了,红的,绿的,粉的,紫的,全都盛开了,整个世界美丽无比。“妆出万重花”是一个美好的结果,但这一美好局面的缔造者“东风”是“无一事”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挣钱,不要紧盯着钱;要想成功,也不用紧盯着成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脚踏实地,说不定哪天就可以“妆出万重花”了。


“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告诉我们:要有“闲心”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但在欣赏之时,不要忘了搞清楚因果关系。春天的夜晚,一弯新月挂在天际,白天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新月并不明亮的月光下,呈现出来的是婆娑的花影,花香袭来,多么美好的时光呀。但是,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会珍惜这美妙时光。“阅”字表明要用心体会这种美好。“惟有月钩斜”是说花影再美丽也是月亮照耀的结果,如果没有月亮,哪来花影呀?我们不仅要欣赏花影,更要懂得形成花影的原因在于新月呀。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一句表达了带有浪漫主义的人生追求。“江南”给人一种清秀俊丽的细致美,“铁笛”给人一种狂野不羁的粗狂美,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之美。传说铁笛吹出的声音可以被神仙听到。自然界的雪当然没有香味了。这里的“香雪”是指纯洁无暇的白色花朵,暗指品德高尚纯洁、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做朋友。“玉城”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拿着一个江南制作的铁笛,倚靠着散发着香气的朵朵白花,使劲吹笛子,让笛子的声音响遍玉城,让神仙听到,与那里的霞光交相辉映。这一句的暗含意思是:要兼具细节美与粗狂美,与高尚纯洁具有魅力的人为伍,追求美好远大的理想。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一句把读者拉到了现实。虽然具有美好的理想,要“吹彻玉城霞”,但“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玉城和那里的神仙们只能留给我们一个清影罢了。既然是影子,就不是实际存在的,所以“渺难即”,很难实现那样的理想。望天空一看,全都是飞絮飞舞。看到的只有飞絮,哪有什么玉城呀?这就是现实。这句暗含的意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首词的上阙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必有强烈的功利心和目的性,成功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这个世界很美丽,但我们要懂得欣赏,欣赏的同时要看清美好事物的本质何在。要和纯洁的人为伍,要有浪漫的美好理想,但要认清现实,要在浪漫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一句源自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达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其实,孔子的言语中很少出现这种避世的话语,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槎”和“桴”都是木筏的意思。孔子说,如果自己一直坚持推行的道理不能被世人采用,那么他就乘着木筏在大海上飘荡。由于不能“吹彻玉城霞”,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就要效仿孔子,和你乘坐着可以在云间遨游的木筏在空中游荡。其实,这一句在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接下来对这种避世思想进行了反驳。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开始对上一句中的避世思想进行反驳。“东皇”就是传说中的春神。“芳意”就是“春意”。什么是“春意”呢?就是一种像春天一样蓬勃向上的心态。春神笑着问道:“谁有蓬勃向上的心态呢?”作者借用春神这一形象,来对上一句中的避世思想进行反驳,这一句是从抑到扬的过渡。


“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进一步对避世思想进行反驳,同时,通过反问来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在春天,花开花落是正常现象,春风来去也是正常现象,今年的花落了,明年的花还会开,今年的春风停了,明年的春风还会吹起来,难道人生的美好年华只在这一个春天吗?当然不是!任凭春花开落,任凭春风来去,韶华仍在。这就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体现。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是整首词思想的进一步升华。鲜花盛开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春天来了,但是以春天为代表的这种勃勃生机、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并不会因为花开花落、风来风去而受到影响。只要愿意,鲜花会永远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会总能体会到春风吹拂的快感,因为这些感觉可以存在于我们心中。苏东坡有言:“浮空眼缬(xie)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这是因为苏东坡心中有鲜花。清人俞樾有言:“花落春仍在”,这是因为俞樾心中有春意。“芳草不曾遮”是说芳草是不会被遮挡住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与其抱怨“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不如提升自己,只要自己是一棵芳草,就不会被遮挡住,因为即使挡住了芳草的躯体,也挡不住芳草的香味。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提升自己,总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下阙告诉我们,不要有消极避世思想,即使受到挫折,也是暂时的,某个春天的花落并不代表青春年华的消失。我们要心存美好希望和信念,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只要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努力修炼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可见,作者成功地把儒学思想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了这首词中,给人以极其强烈的美感,又给人以丰富的儒学营养。无论从文学艺术上看,还是从融合的儒学思想来看,这都是一首难得的好词。


第二首原词如下: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tuo)。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张惠言在第一首《水调歌头》中写道:“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人的青春时光不止一个春天,好像表达了青春时光很长的意思。其实不然。他在第二首的首句便写道:“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人生大多不过百年,要睡觉,要吃饭,要上厕所,还会遇到苦难,遇到忧患,遇到生离死别,除去这些事情浪费掉的时间,真正能够用来做事情和享受人生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在时光方面,是不能“慷慨”的。首句就表明要珍惜时光。


“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表达出真正的友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筑”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击筑”一词语出《战国策·燕策》。当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带着樊於期的人头与地图,以此为诱饵去刺杀秦王之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荆轲送行,高渐离亲自为荆轲击筑,荆轲合着拍子唱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在悲壮的歌声中,荆轲策马远去。虽然最终荆轲刺杀失败反被秦王所杀,但“击筑”一词已经成为了至真友谊的代指。俗话说:“酒肉朋友容易找,患难之交太难寻”。如果能到遇到一个患难之交的朋友,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个击筑,一个高歌,虽然悲壮,但也畅快。有人说这一句中的“子”是指张惠言的学生,我认为,这句应该是泛指人间的真友情,不是仅指作者及其学生之间的感情。


“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一句表达了超越功利的博大胸怀,这是儒家的一种追求。虽然与当下大多数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合,但这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意义所在。“海边鸥鸟”出自《列子·黄帝篇》。有个人很喜欢海边的鸥鸟,于是鸥鸟们常落在他身边,甚至落在他身上与他玩耍。他父亲听说后,便让他趁机捉一只鸥鸟回来。第二天这个人再来到海边时,就没有鸥鸟落下来与他玩耍了。因为此时这个人的内心已经有了要捉一只鸥鸟的想法,所以鸥鸟也就不肯落下来与他玩耍了。“招手海边鸥鸟”就意味着内心没有要捉一只鸥鸟的动机。这句话表明,不要存在利益得失的功利心。只有破除功利心才可以随心所欲,活出真我。苏东坡写道:“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东坡也是一个没有功利心、活出真我的大人物。在仕途上,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一面,从不从自己的利害得失考虑。虽然多次被流放,但他活出了真我,使人生充满了诗意,最终享誉后世。“云梦”是指云梦泽,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多用来指代地域广、范围大。“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源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子虚赋》中,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都在自夸。子虚说,我们楚国有个湖,它方圆有九百里之大。乌有说,我们齐国更大,可“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就是说,可以把八九个云梦泽吞于胸中,连细小如芥蒂的不适之感都没有。“胸中云梦”被用来比喻胸怀博大。“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告诉我们,不仅要有破除功利心,还要有博大的胸怀。


“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告诉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句话蕴含了一个出自《庄子·德充符》的典故:仲尼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等闲”就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重要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嘛。如果侧重于相同点来看,那么强大的楚国和弱小的越国的差别也可以忽略;如果侧重于不同点来看,亲密无间、紧密相连的肝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句话意在表明,不要死板地看待问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上阙告诉我们,人生短暂,不可挥霍时光,能得到挚友乃是人生的幸事。为了活出真我,要破除功利心,这还不够,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还要学会多个视角看问题。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是下阙的开始,对上阙阐述的胸怀修养的境界进一步阐发。“婆娑”一词为佛教用语,就是“堪忍、能忍”的意思。字面的意思为:人生中的事情,是上天安排好的,我们要忍受苦难。实际的意思为:人生中所遇到的事情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我们要认识规律,遵守规律。真正做到认识规律、遵守规律之后,就可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要到五十岁才认识到事物背后的规律。可见,这种认识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的。真正达到这一境界之后,才可以悠然悠然地享受人生。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表明,真正实现了超越的人,才可以惬意地享受人生。“几人”是反问的语气,是“没几人”的意思。“尘外”就是红尘世俗之外。世俗的人们争名夺利、为了名利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利益熏心,为了自己所认定的成功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永远受制于自己的心魔,自由空间很小,享受不到释然人生的惬意。“相视”表明上是相对一看,实际上是心意相通。超越了世俗功利主义的人,彼此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多言,相视即可。“一笑醉颜酡”形容超然的惬意生活状态。无欲无求,无畏无惧,半醉半醒,心情舒畅,就是这种状态。这种超然世外、相知共醉的状态,令人艳羡。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为过渡之句,从超然世外、无欲无求的境界拉回到岁月堂堂过的现实。“浮云”可以指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也可以指人世间的多变与无常。“看到浮云过了”暗含着阅尽人间万事的超然自得之意。“恐”字表明了担忧。“堂堂”指岁月无情的流失。唐代诗人薛能写道:“岁月被我堂堂去”。“一掷去如梭”是指人们不懂得珍惜时光,像抛掷飞梭一样挥霍时光。作者“恐”什么呢?一是时光本身匆匆而去;二是人们不懂得珍惜时光。这一句告诉我们,即使破除了功利心、具有博大胸襟、认识到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仍然担忧时光飞逝,切不可浪费光阴。


“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明确奉劝世人要珍惜时光。“秉烛”表明夜以继日的追求。追求什么呢?有人说是“秉烛夜游”,也有人说是“秉烛夜读”。“秉烛夜游”源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强调的是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秉烛夜读”与杜甫的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有关,强调的是珍惜时光及时学习。“驻”就是把马停下的意思。春天来了,春风袭人,柳绿桃红,鸟语花香。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观,我们应该好好欣赏。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烈,秋天有秋天的情,冬天有冬天的景,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活在当下,要么刻苦学习,修炼自己,要么及时行乐,享受生命,不要愧对匆匆而去的时光。


下阙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事情是按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对于苦难,我们要学会忍受。超然世外的人才可以悠然地享受人生,即使他们,也要珍惜时光,要么及时努力学习,要么及时享受生命。


这首词用典颇多,不易理解,但作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与此同时,入世的进取精神与超然的恬适人生完美地融入到这首小词中。


由于关于《小词大雅》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多,如果一次分享完,时间太长了,我分两次给大家分享。最后,我以朱熹的《春日》结束这次分享。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书要趁早,下期已备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观蒙斋主人

    我想对学生说的话都在这五首《水调歌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