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源山吃茶去(三)

上清源山吃茶去(三)

00:00
05:33

上清源山吃茶去

(三)

 

蔡裹谦逊地询问了义波的焙茗方法,又耐心地解释了茶师的制茶疑感,他说:“清源茶如能采分‘三前’,功在焙制,就可与武夷岩茶并驾齐驱”。义波问:“设使清源茶用“社前”所采佳品,效仿武岩茶,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岂不幸哉!”


蔡襄微颌笑答:“茶之真香,在于本色纯正,取媚巧以迎合,并非茶道之正宗。岂可因刺桐港得番商云集之利,而以香料入茶,乱真取味。“接着又说清源茶之选载品种与采制之法,务在行远则名扬,重在品高则誉起。”这段对话放在当今仍颇有现昧,茶香贵在真味,添加其它香料,便乱真取味,得不偿失。做人又何尝不如此,看来蔡大人真乃中圣人。


蔡襄与义波因茶结缘,传说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义波作为一方高僧多方劝募资金给予鼎力相助,而清源茶也在蔡襄的悉心指点下,从此名扬八闽。清源茶为乌龙茶上品,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体中记: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


可见,那时的清源茶与武夷岩茶已并驾齐驱。据说,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远洋商船,运载着清源山的茶叶德化的瓷器远销海外,茶叶与瓷器的数量几平等量齐观。如此一来,那条让泉州人引以为傲的“海上丝绸之路”,又该称之为“海上茶瓷之路了”。


茶禅一味,自古无僧不茶。茶圣陆羽少时学佛,兼学煮茶,寄居南京栖霞寺时专研茶事,后著《茶经》,阐述茶理,自此天下饮茶之风日盛。茶从禅院走向市井,与油盐酱醋一并成为人们的生必需品,从此茶便带有浓郁的人间烟火,也拓展了茶的发展的空间。


泉州的清源茶因唐朝的一个山僧而起,又随宋元时的刺桐港而兴,发展到清光绪年间达到巅峰。清未泉州有一个叫黄抟扶的寻进士隐退清源山,他在清源洞附近开垦茶园,倡设清源种茶公司,潜心焙制茶品。


他算是一个很有市场开拓意识的人,看到山上郁郁葱葱的茶园,那可是宋代留下来的名贵茶丛,便灵机一动把清源茶的商标取名为“宋树”,并于1904年精选茶品参加菲律宾嘉年华会”茶叶大赛,摘走了金质奖章,从此清源茶在东南亚一带负盛名。二十世纪初,南北军阀混战,清源山成为军阀与土匪轮番盘踞的地方,清源种茶公司倒闭,大片茶园荒废,清源山茶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