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火炉前坐》

李群玉《火炉前坐》

00:00
27:21

火炉前坐

 

                 李群玉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写室内情景:一盏孤灯,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隐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萧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潮?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末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隐衷,也许可从此典推测一点消息吧。

 

                (李元洛)

 

咄咄书空

晋殷浩被贬黜,表面上没有怨言,但每天用手指在空中写字,别人偷偷观察,见只写“咄咄怪事”四字。咄咄,表示惊诧的语词。后以此典指心有怨忧不平,难以表达; 也指事物令人惊异。

 

李元洛  湖南长沙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学、师专教师,湖南省文联《湘江文学》评论组长、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湖南省作协创研室主任、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兼职教授。

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前二十年,粉笔灰纷纷扬扬,落湿了中学与师专讲的无数讲台;后二十年,蓝墨水潺潺汩汩,灌溉了难以计数的稿纸田亩。心仪文学,背向文坛。身居闹市,向往山林。努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祈望不惟提升自我,而且有益人身。

 

“80后”李元洛的诗意人生

△ 12 月 19 日 , 长沙 , 在全是书无处下脚的书房内专访李元洛。图 / 记者李林冬

" 来,吃糖。"

80 岁的李元洛拿出一包巧克力,一抓一大把,一个个塞到我们的手里," 这是进口的,好吃 "。

然后,自己拿出一块巧克力,作势往嘴里塞,边塞边说," 进口,再进口 "。就这一句,大家都笑了,让我暗暗惊叹一位 80 岁诗歌评论家、散文家思维的敏捷。除了腿脚被摩托撞伤,李元洛没有 " 暮气 "。他眼神发亮,笔直的腰背、宽阔的肩膀,把一件毛领黑色皮夹克穿得笔挺发亮,微胖的脸、方眼镜、浑厚的嗓音以及说话用字的虔诚珍重,都带来一种浓浓的厚重感。

李元洛跟余光中是30 多年的老友,李元洛是第一个将《乡愁》介绍到大陆的人。余光中写字铁划银勾,从不写很草的字。李元洛说话字斟句酌,从不说 " 不美 " 的话。

他回忆小时候偷偷翻父亲抽屉里的书," 陆游的报国热情,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李清照的儿女柔情,多多少少、隐隐约约、若明若暗让我感觉到了诗歌的味道 "。

他用诗叙说过往," 润物细无声 " 的父亲、" 墙内芭蕉墙外柳 " 的宁乡火龙洲、" 声声爆竹沸湖城 " 的常德汉寿、" 饥饿填饱了每一个日子 " 的边塞明月,"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伴他度过最难熬的岁月。它们一点点编织成了他 80 年的诗意人生,并让他笃信了诗歌的力量。

近日,继众多诗论集与诗文化散文集出版之后,近日他的新作《一日一诗》问世。荷兰布纹纸的青春书封包裹着365 首贴合时节的诗词名篇,编纂者海滨所选 365 幅古典名画,每一首诗词下是李元洛的隽永文字,这些文字纵横古今、穿梭中外。他期盼它们能够成为 " 忙碌浮躁、身心疲惫的当代人蓦然回首灯火永远也不会阑珊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可以俯身捧饮因而尘俗顿消的永恒不息的清清泉水 "。

△书名:《一日一诗》作者:李元洛 / 原著海滨 / 编纂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可以吟唱

他的书房,几乎无处下脚,全是书。

搬开两摞半人高的书,再挪进一把凳子,终于挤进书山字海,开始了这场对话。

他在书桌后坐定,耳朵里戴着助听器,扶了扶头顶的灰色帽子," 正襟危坐 " 地等待提问。

" 怎么喜欢上诗歌的?" 我问。

" 你说的这个,就得说到我的父亲李伏波,他是一个书法家,也是一个诗词家。" 他浑厚的嗓音和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就像纪录片的旁白,极容易将人带入过往。

1945 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在读小学的李元洛流亡到常德汉寿。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大家欢喜若狂。小学学校规定,每个人买一盏灯笼,然后点上蜡烛,连续三个晚上在县城绕城游行,白天鞭炮不断,晚上灯火辉煌。

" 我父亲站在窗户边写了一首诗《喜闻日寇投降》,‘声声爆竹沸湖城,闻缚苍龙喜不胜。扶醉还来窗际立,错将星斗当花灯。’这首诗中提到的湖城就是汉寿,因为汉寿在洞庭湖边。整个湖城都沸腾起来了,听说把日本鬼子像苍龙一样捆绑起来,我喝了酒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提着灯游行,但我站在窗边看着满城游行的红灯笼,扶着一脸醉意,就把天上满天星斗当成地上的花灯。" 他印象中的父亲是 " 摇头晃脑 " 吟唱诗词的父亲,是拥有满抽屉唐诗宋词的父亲,是放任孩子 " 偷偷翻书看 " 的父亲,是 " 无为而治 "、" 不太管 " 孩子的父亲。

在父亲那个神秘的抽屉里," 我第一次读到了杜甫和李白,读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读到了春天的喜悦,还读到了陆游的报国热情,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李清照的儿女柔情,虽然当时有些并不太懂,理解不是很深刻。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传递的豪情万丈,已经多多少少、隐隐约约、若明若暗能感觉到那种味道 ……"

父亲李伏波喜欢吟诵诗词," 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 ",这是李元洛 " 最大的收获 "。他用 " 平长仄短 " 的方式,现场即兴吟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雨 " 和 " 舍 " 短促有力," 城 " 与 " 尘 " 婉转悠长,每一个深沉颤抖嗓音的起伏转折,似乎让人看见了那漫天飞舞的尘土如何被一场清晨的细雨打湿跌落 ……

" 中国古典诗歌有个特点大多可以吟唱。杜甫有句诗,‘新诗改罢自长吟’,《诗经》另一个名字是乐经是可以歌唱的,唐诗绝句都是可以歌唱的,宋词都是可以歌唱的,像你们一样的 MM 在那里唱,男性词人更加有劲头,宋代词为什么那么繁荣与歌女的歌唱有关系。所以,古典诗词朗诵得再好,那种味道很难百分之百体现出来,一定要通过声韵,因为诗歌是声音的文学,中国诗词更是音乐文学 "。

饥饿填饱的岁月里," 我抱着文学理想和中外名著取暖 "

诗歌之于人究竟有何意义?李元洛说," 诗歌曾伴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日子。"

李元洛身材高大,20 多岁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时,就是校篮球代表队和手球代表队队员。上大学时正好遇上 1958 年至 1960 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但是大学生在北京是天之骄子,党和政府很重视,从各地调运东西来支援北京,大学生伙食过得去,基本还能吃饱 "。然而,1960 年,李元洛毕业了。" 当时根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我到了青海当老师。"

" 非常非常艰苦,整天饥肠辘辘,当时定量只有 24 斤粮食,这里的粮食不是大米,而是灰面(面粉)和藏民吃的青稞。在青海两年,一年半没看到过油。最后半年,我在西宁一中一个月配 2 钱油,所有老师把油集中起来每月吃一餐有油的菜,其实也没什么菜,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无所有’。"

" 除了饿,还冷,最冷的时候零下 27 度,没有烤火的设备,没有自来水。怎么取暖?我抱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和中外名著取暖。" 因为遥对天山," 我晚上就朗诵李白的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用他的豪情来聊以自慰 "。

在又饿又冷的日子里,李元洛居然还写下了许多文章。" 我在湖南看到郭小川的诗集《将军三部曲》很喜欢,带到了青海。当时,跑到有一个火炉子的办公室。在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很黄很差的纸上,用钢笔瑟瑟发抖写了一篇六千字的文章《< 将军三部曲 > 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直到1962 年,李元洛调回到湘阴一中,把文章寄给《解放军文艺》,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发表了。在那个每天饥肠辘辘,瘦瘦的饥肠成了鸡肠," 饥饿填饱了的每一个日子,我抱着文学理想和中外名著取暖 "。

今天在偏僻街巷遇强盗,你说送首诗给你,强盗会听?

李元洛爱了一生的诗歌,诗歌也反过来滋养着他。

他热爱古典诗歌极盛的唐朝,将唐诗称作" 诗唐 "。

在他心中,那是" 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是 " 帝王将相,士农工商,野寺闲僧,青楼妓女,宫妃民妇,武夫走卒,人不分贵贱长幼,地不分南北东西,‘全民皆诗’的时代 ",是连 " 强盗 " 都有 " 诗心 " 的时代。

他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故事," 中唐诗人李涉到江西,遇见一伙强盗抢东西。强盗听说是博士(古为官名),不但不抢,还并赠礼物,请他写首诗,护送他一程。" 于是,便有了李涉的名作《井栏砂宿遇夜客》一诗," 如果现在,你穿金戴银在偏僻的街巷遇到强盗,你说,我送一首诗给你,强盗会听么?"

李元洛叹息," 不可能了,任何历史都是很难重复的。"

" 那您是否有意用诗歌熏陶您的后辈?" 我问。

李元洛沉吟片刻,颇感欣慰地说:" 我的后辈,大概我的儿子还稍微接受了点,耳濡目染。我儿子学物理,15 岁考上大学,如今他在美国,中学时代学的唐诗宋词经常能够用,打电话、写信随口说来。" 有一次儿子写信,信中他化用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写道," 而现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地球,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 "。李元洛说着笑了," 虽然是狗尾续貂,但是还可以嘞,出乎意料。"

然而,至于孙子及其后是否会传承,李元洛自己也不知道," 将来这些书流落何方,谁是它的继承者,谁是它们的主人,无法预料 "。

但是《一日一诗》的出版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著名诗人流沙河推荐语说:" 敬告天下父母,请在孩子卧室放置一册本为成人所撰的《一日一诗》,每夜给枕上的小儿女诵读一首。要用方言方音,轻轻念诵。注意音韵节奏,如你幼年曾听过的那样。古人的诗心与诗魂,以及美妙的想象,将陪伴小儿女的梦境,潜移而化成他们的诗心和他们的诗魂。" 李元洛听了笑着说:" 我成为诗歌的爱好者、传播者跟我父亲很有关系,流沙河说这个书可以亲子共读,很有道理。"

撰文/ 潇湘晨报记者赵颖慧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出自唐代李群玉的《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

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

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公众号:秋语荷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再生缘_xy

    老师新年平安如意

    秋语荷塘 回复 @再生缘_xy: 老朋友好

  • 再生缘_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