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李群玉,不喜做官,优游自适,晚年献诗出仕,苦闷而死
李群玉,湖南澧州人,与屈原、宋玉同一个地方。他自幼“崇师屈宋”,以古人为师,立志成为屈原、宋玉那样的大诗人,写下自己的诗篇,流传百世。经过勤苦的努力,写得一手好诗。很快诗名在外,杜牧、裴休等当时有名的诗人都慕名与他交游。有人称他诗“名冠李唐”,可见他非常为时人所重。
他才华出众,却不乐意做官。抵不住亲友的百般劝说,他被迫去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杜牧为之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送李群玉赴举》: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诗中极度夸赞他的才华,认为无人能及。这次没有考中,然而更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之后他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本来他也无意去考试,也无意做官,考试落第,自然也不置以为意。可能考试只是为了应付众人的热切,是他故意使自己不中,一则塞众人之口,二则可以逃避做官。从此他隐居山林,专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每日吹吹笙,写写字,苦心为诗。
在他大约四十六岁的时候,徒步远至京师,以山野村民的身份向唐宣宗献自己的三百首诗。皇帝把他的诗全部读了一遍,非常喜爱,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赐以“锦彩器物”。再加上他的故友裴休当时做了宰相,也向唐宣宗举荐李群玉人才出众,于是被皇帝授予“弘文馆校书郎”。
从澧州到长安不知几千里,徒步走到,不知要费多少时日、多少工夫。这与他喜欢一生喜欢交游有很大关系。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李群玉一生交游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大江南北。他的交游也为他的诗提供了大好材料,他的诗格调清越,大部分是关于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作。正是他丰富的游历,才有了他的那么多诗。下面选一首他写远游的诗,感受他当时的情怀: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雨夜呈长官》
几句诗,曲尽羁旅坎壈之情。壮心千里,内心没有任何阻碍,非常难得。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他一改前志,出仕做了官。而在唐代不通过科举,直接向皇帝献诗而做官的人,恐怕也只有他了。比如李白不知费了多少心力结交权贵,通过他们多次向唐玄宗举荐,才得以被召见,被封为翰林学士。所以与之相比,李群玉更是一个奇人。为官期间,与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等交往酬唱。四年后衔冤归乡,苦闷而卒。可见他做官,真的不是明智之举。
在他归乡的路上,经过二妃庙,在庙里题了几首诗:
小孤洲北浦云边,二女明妆尚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东风近墓吹芳芷,落日深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小孤洲的北面浦云边上,二妃的装束还像从前一样完好。寂寂春色中荒凉的古庙对着长江,萋萋荒草里只有一无字的古老碑碣。春风吹拂墓地芳草,夕阳落入深山,杜鹃声声啼哭。仍像皱眉望着舜帝出巡青青的九疑山就在湘水那边。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轻舟小楫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黄陵庙前面的莎草欣欣向荣,黄陵女儿红裙崭新。轻舟小桨随歌远去,山水遥远愁坏了人。
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滴血啼松风。
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黄陵庙前春天已去了,子规在松风中悲啼至流出血来,不知道魂灵落在哪里,好似在秋天的行云之中。
题诗后的晚上,他在山里的村舍住宿。夜里梦到两位女郎,对他说:“我们是娥皇、女英,感谢你的题诗,两年后我们将往天上遨游,希望你能相从。”说完就不见了。李群玉醒来后,变得郁郁不乐,两年后在洪州去逝。段成式写诗哭他:
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摧。
老无儿女累,谁哭到泉台。
诗人周朴也作诗吊念他:
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
吟魂醉魄知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后世对他诗评价很高,《唐摭言》称他的诗:“诗篇妍丽,才力遒健。”《唐才子传》将他与屈原相比,称他:“继秉修能,翱翔大化,无愧于古人。”《载酒园诗话又编》评他的诗:“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言古颇有素风。”
唐诗闲读:“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英国诗人兰德(W.S. Landor)有一首诗叫《生与死》,杨绛先生翻译的有一个版本,印在《我们仨》扉页上:全诗是这样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看透生与死的诗,这里面没有区别心,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大家都一样,这是一种文人的情怀。
唐代是个大时代,任何一个大时代里,都有一些大人物,他们影响时代,留名后世,与他们对等并烘托他们的,是同时代的小人物,他们困锁在自己的天地和情怀里,伤怀或欣喜。
《全唐诗》里记载的诗人不仅有或仙游天下或陪伴君王的李白,也不只有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杜甫,平易近人而身居高位的白居易,也不只是远游边塞剑胆琴心的岑参、高适,当然也不只有庙堂与江湖调和自如的王维,身经长贬而百折不挠的刘禹锡,处处留情、风流自成的元稹,诗才天纵,英年早逝的李贺,怀才不遇、情怀繁复的李商隐……太多了,他们是唐诗星空里明亮的星座,陪衬他们的是在夜空里发光微弱,不显眼的诗人,他们的诗照样引人“感发“,因为他们的诗写得真诚,我们说,诗写得好,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李群玉就是其中一位。
(《李群玉诗集》古本)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人(隶属于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极有诗才,人称“居住沅湘,崇师屈宋”,据说诗写得十分好,崇拜的人物就是屈原宋玉这样级别的。《湖南通志·李群玉传》里称他的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记载了一件小事,说杜牧早年游览到澧州时,跟他有过交往,认为他有才华,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其实就是意思意思就完结了觉得参加科考不是自己的志向,其后就是自行云游天下了,李群玉一生交游甚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以及长江南北,因此广有诗名。宰相裴休视察湖南时,早知他的诗名,郑重邀请他写诗,其实这是要提携他,但结果他不领情,自己“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徒步一人一琴,走着去了京城,直接进京向皇帝献上了自己的诗歌集子。唐宣宗把他的诗一首一首读过一遍,亲口称赞他“所进诗歌,异常高雅”,赐了一堆财物之后授给他“弘文馆校书郎”的职务,相当于到国家级出版社当了编辑,三年后李群玉天性所致,不愿做官,于是辞官回归故里继续他的自由生活,直至老死,因为诗名卓著,死后被追赐进士及第。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在晚唐诗人里算大人物,但跟上面所说的那些人来比较,影响则小得多,只能算小人物,小人物有小人物地情怀。
今天我们就说一首他的诗《火炉前坐》,全诗如下: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这是一首五绝小诗,全诗二十个字,现在看来,字字都平易简单,其实却字字真诚无比。意思很好懂,顶多就是没有“书灰“经历的人会不理解这两个字。寒夜里(当然是寒夜,不然为什么要围炉而坐),孤灯照得人难以入眠,疾风骤雨摧打着西边的树林。多少关心的事儿涌上心头,只能独自灰上写字到夜深。深夜孤灯,本就是一种意象,更加上这是寒夜,再加一层,这是一个寒冷的雨夜,种种意象叠加,构成的是一幅孤灯难眠,烤火听雨的清寂孤寒图。
赏析的文章说什么起承转合,多么经心构想的,我觉得都不存在,这就是诗人心里想的,这么想就这么写出来,自自然然,我手写我心。写的是心声,是真情,就感人。晚上一个人点着灯,静静地不睡觉,听着外面在下雨,西林当然是他居住的西边就有树林,雨水打在树林里,风声、雨声、树木萧萧声,在这样的夜晚,忍着寒冷,依靠火炉提供的一点温暖,所有的心事都涌了上来,或者是家事,或者是国事,或者是没写完的诗,或者是没寄出的信,总之,一腔心事,但这心事也终无寄托,于是诗人拿着火钎子或者木条在炉灰上随手乱写乱画,一直写到深夜。
(孤灯寒夜本就是一种绝妙意境)
有人说这里面也用了典故,说什么《晋书.殷浩传》里被连坐罢职的孤愤,因为那里的殷浩被罢之后是天天“书空”写“咄咄怪事”四字的,我不相信,连官都要辞了不做的李群玉会有这样的孤愤心情。我更倾向于这是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孤寒无依,心事丛生的小资情怀的抒写。这里面该没有家国大事的弘大意旨。
更有人说后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著名的对联也脱胎于此诗,我觉得太牵强了。意象或者有相似处,但应当没有丝毫关系。硬要把交游天下的李群玉向积极入世的家国天下情怀去拉,是不合适的。
(民国版的《夜雨秋灯录》)
清代的宣鼎曾写过一本文言小说《夜雨秋灯录》,那是作者长期漂泊流浪后,到了40岁生日突然觉得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了,于是“抒怀愤发”写了一本小说,但也基本与家国无关,更多的是文人情怀的抒发。这个标题,倒有点类似李群玉的这首诗的意境。
当然,还是老话,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怎么解,都不当算错,审美是主观的。
浮生暂寄梦中梦(外一篇)
◎王开林
索云峰/摄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极盛时期,优秀诗人宛若繁星璀璨。湖南僻处于南蛮地域,与京城长安遥隔千山万水,但是潇湘雅士可谓“雾豹远迹,文采益奇”,李群玉(字文山,澧县人)“宗师屈宋”,就是颇具代表性的诗人。
湖南近代文豪王闿运最喜欢“魏晋文章晚唐诗”,其高大上的原因是:魏晋文人和晚唐诗人多半放任不羁,以我行我素的风采个性取胜,以不折不挠的叛逆精神见长。李群玉卓有才华,获得过上佳机遇,既博取了皇帝的青睐,又获得了宰相的汲引,可是逸士跟野马同质,难耐缰辔的羁縻。
元朝作家辛文房著《唐才子传》,对李群玉不吝赞词:“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这个评价可不低,尤其是末尾那句“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稍知中国古代历史的人谁不知道,在魏晋南北朝,王家、谢家均为江左望族中的望族,两家子弟多属龙凤中的龙凤,例如王羲之、王献之、谢玄、谢灵运,他们不仅以名士风度取胜,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极高。李群玉被比作王谢子弟,其大家风范可想而知。
李群玉才名早著,却不乐仕进,甚至都不肯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怎么行?亲友强逼他赴举,他不得已敷衍了一次,就不肯吃二遍苦了。唐朝以诗赋取士,进士定额少(通常在三十名左右),行卷成风,过关难度大,想想诗圣杜甫屡次落第、困居京城的窘境,就不难明白了。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派专使致厚礼延请李群玉至长沙,勉励道:“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名高而身不知,神宝宁久弃于荒途?子其行矣。”裴休为国家珍惜人才,善意地敦劝李群玉舍名而务实,莫将上天所赐的才华长久荒废,该出仕时就出仕。应该说,裴休的勉励一度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大中八年(854),李群玉四十七岁,从家乡澧州出发,徒步负琴,抵达长安,以草泽臣的身份诣阙上表,进诗三百篇。表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但虑寒饿江湖之滨,与枯鱼涸鳞为伍,瞑目黄壤,虚谢文明”,莫非他为生计所迫方始求官?这当然只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其时,宰相裴休再度举荐李群玉。唐宣宗李忱遍览这位草野逸民的诗歌后,作出了“异常高雅”的佳评,欣然赐予锦彩器物。大学士仆射令狐绹上奏状称赞李群玉“苦心歌篇,屏迹林壑,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藉甚于一时”,建议“授弘文馆校书郎”,唐宣宗准其所奏。官阶虽低,职权虽小,但身居清雅之地,还是很有面子的。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得岐王李范之助,扮作伶人,以琵琶曲《郁轮袍》博得公主激赏,遂打通关节,殿试时大魁天下。针对这件逸事,历代不乏负评。相比而言,李群玉进诗得授校书郎,纯属佳话,无人非议。唐末诗人周朴有句,“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夸张固然夸张,赞佩之情则溢于言表。
闲云野鹤终归不耐烦官场拘束,李群玉做弘文馆校书郎的那点快意很快就被透支了。在长安,他的乡愁浓得化不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更要命的是,他揪心地怀念往日的自由生活,为此不惜辞官。《请告出春明门》就把心思和盘托出:“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意在樊笼。鹿裘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李群玉总是谋想着隐居山林,这个打不消的执念与寻常隐士沽名钓誉,寻取终南捷径,毫无共同点。他不乐仕进,宦情甚薄,乃是个性决定的。唯好友不出厚诬之言,在段成式的悼诗内,李群玉活脱脱是一位大傲哥:“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当年,李群玉为求逍遥而辞官,于他而言,并非失意,而是赎身。其《言怀》透露了个中消息:“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昭文。此身未有棲归处,天下人间一片云。”即便身有所栖又如何,心还是安顿不下,《送陶少府赴选》就有“迹同飞鸟栖高树,心似闲云在太虚”的表白。总而言之,李群玉不肯出让宝贵的精神自由去换取官场的世俗成就,更别说固守樊笼蝇营狗苟了。“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胯下羞”(《献王中丞》),无耻的事,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摧眉折腰钻裆的事,他做不来,也不愿意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别忘了,李群玉是风流才子,他的宦情薄,但他的人情不薄,欲念还很活泼。其作品最为后世论者所盛赞的是七律《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题又作《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李群玉描摹美人的风韵情态,笔笔摇曳生姿,若非被“闪电”击中了内心柔软处,不可能如此灵魂出窍。迷醉也好,恍惚也罢,只要他肯继续在官场中厮混下去,美酒佳人何忧短缺?相比心灵的自由,欲望的受用蛊惑力还是不够强大。其《送人隐居》算是彻底的坦白,“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欲望的蛊惑扛不过烟霞志的引领,“两卷素书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送隐者归罗浮》),这样的隐逸生活才是李群玉的终极向往。
《全唐诗》收录李群玉诗三卷,共二百五十八首。大中八年(854),李群玉诣阙上表,即已进诗三百篇,他于咸通三年(862)魂归道山,作品多有散佚。我最喜欢李群玉的七律《自遣》:“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如此达观洒脱,几人能够?颔联最妙,“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明白人啊!看得满通透。浮生短暂,仿佛在梦中做梦;世事迷茫,好像在风里听风。唯有求得竹林的寂静,读明白了古书中密密麻麻的困厄与显达,一壶浊酒匹配暄和美景,才能陶然自足,领悟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妙理。
隐逸者都是痛点甚低的人,所以他们不愿去红尘中滚打厮杀,又或许,他们冷眼旁观那些滚打厮杀者,舍弃自由,结果并不惬意,并不快心,于是幡然改计。真正的隐逸者乃是清醒的觉悟者,这个判断八九不离十。
李群玉的《自遣》道是“浮生暂寄梦中梦”,还真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可充当注脚。据《唐才子传》记述,李群玉暮年返湘,题诗二妃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当天晚上,他就在山舍中梦见两位陌生的古装女子前来拜访,自称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她们说:“承君佳句徽珮,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莫非二妃要更换助理或秘书?她们欣赏李群玉的诗才,打算带他去远天远地遨游。李群玉未及婉言谢绝,就惊醒过来,二妃的踪影已杳不可寻。此梦兆示了他阳寿将尽,果不其然,“岁余而卒”。诗人、小说家段成式是李群玉的好友,他在挽诗中提到这个怪梦:“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儿女累,谁哭到泉台?”李群玉陪同二妃“游于汗漫”,这个意外的结局与其隐逸者的自由精神并无违碍,想必不会郁郁,只会怡怡吧。
静夜相思
[唐]李群玉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
钓鱼
[唐]李群玉
七尺青竿一丈丝,菰蒲叶里逐风吹。几回举手抛芳饵,惊起沙滩水鸭儿。
赠方处士
[唐]李群玉
白衣方外人,高闲溪中鹤。无心恋稻粱,但以林泉乐。赤霄终得意,天池俟飞跃。岁晏入帝乡,期君在寥廓。
公众号:秋语荷塘
主播老师是看着电脑上的唐诗鉴赏辞典在线阅读边读边播,又加上自己的联想发挥而成。
🚖🚘🚜🚎🚄
鹤立鸡群出凡尘,孤标傲世李群玉
你好,作者。你是买了一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典书籍吗?
秋语荷塘 回复 @还是那些凌: 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