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19.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00:00
12:34

第19课 告别“我不配”,不再忽视自己

 

本课概要:疗愈“我不配”的内在小孩

一、不配感的来源

(1)父母的蔑视

(2)父母坏的投射

(3)同胞竞争

(4)自卑心理与自卑行为

二、不配感的影响

不配好东西,只配不好的、残次的东西

三、疗愈方法

关系治疗关系,好关系覆盖坏的关系

 

—课程文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告别“我不配”,然后告别不自信的自己。

 

我不配这个内在孩子是怎样来的呢?它来源于父母亲对孩子的蔑视的确我们会讲,父母亲在有了孩子以后,有时候是要有点运气的,怎么这么讲呢?就是父母亲和我们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着一样的心理。就是父母亲既有“好的”一部分,也有“坏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父母亲把他“好的”这一部分,会放到某一些孩子的身上;那“坏的”这一部分,也会放在某些孩子的身上。而这个现象特别的奇特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一旦父母亲把他的好的部分放到某一个孩子身上以后,那剩下来的坏的这一部分,它会放到另外一些孩子身上,而这一个现象可能会持续终生,所以这是特别令人悲催的一个事情。

 

就是你说十个手指长短不一样,那么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即便你装,孩子还是会知道,你其实更喜欢老大,或者你更喜欢男孩。那我们说有哪些东西是属于父母亲把好的方面投射给孩子的呢?那我们的印象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来说,老大有没有可能是投射好的地方,大家通常认为就是,老大是第一个生的孩子,父母亲可能没经验。而且这个老大说不定还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到来的,比如说,奉子成婚,所以老大不一定就是父母亲好的投射的那个对象。但实际上有可能他是的,为什么呢?

 

如果这个老大是妈妈的第一胎孩子,她可能对她的第一个孩子很有感情,所以,老大有可能是她好的投射的一个对象。另外一个就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就是大多数家庭喜欢男孩,最近开了一个培训班,里面有一个学员,她家里有七个孩子,老七才是弟弟,在这之前的话,全部都是女儿。所以让他们家里一系列的盼弟、招弟、引弟,反正生了一个又一个,全部都是女孩。你可以想象,他们对女孩是多么的失望,所以我们刚才说的,就是他“坏的”这一部分,他可能全部投射给女孩去了,特别是后面出生的这些女孩儿,所以男孩可能是被投射“好的”这一部分的一个可能的对象。

 

另外一个好的对象是谁呢?就是有重病、有残疾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有重病、有残疾的话,他算不算父母亲的一个“次品”呢?不一定,反而父母亲会非常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孩子,比如说,小儿麻痹,有的父母亲可能会很内疚,然后可能抱着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希望有奇迹的发生。甚至医生都觉得孩子可能没办法矫治了,但父母亲还是会卖房产、抛弃家里、背着孩子全国各地跑,这种父母亲可能就是特别的内疚。

 

那对其他孩子怎么办呢?就是他会把他内心中的那种好啊、照顾啊、上帝的感觉全部给这个残疾孩子,那反而健康的孩子在家里就受到了忽视,所以我在这里讲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我不配”的内在孩子是怎么来的?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同胞竞争

 

父母亲把好的这一部分都已经分出去了,那剩下来的就是不好的了,比较起刚才来说,那哪些孩子可能是被父母亲投射不好的呢?就被投射出“你不配”、“你不行”这种呢?那就是比如说刚才说的。然后如果孩子多的话,可能老二、老三就是被父母忽略的那些,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夹心饼综合症”。

 

那比如说,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被投射为不好的老大,他要做家里的全部家务事。那么她什么东西不配呢?就是她不配享受,比如说,做的饭。其实她家里生的老二是妹妹,但是父母亲生来喜欢男孩,可是父母亲在生完妹妹,不能再生的时候,突然把所有的爱都给妹妹去了。那么她家里是这样分配的,就是她来做饭,饭中间最软、最白、最香的那部分,要专门挖出来给妹妹留着,那这个饭的其他的部分的话,是父母亲来吃的。那她配什么东西呢?她就配吃这个锅沿子和锅底那种糊了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还是蛮喜欢吃锅巴的,我觉得那个地方最好吃,现在不是也有一些锅巴焦饭吗,但是在那个时候不是的,她在父亲的眼里看起来就是,你只配吃大家吃得不要的这个东西,所以她在内心中的内在孩子当然就是“我不配”。

 

所以,你可以看到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使得孩子形成了“我不配”的这种内在孩子,他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就是他被父母亲指定为“我不配”的那个时候,那么他做的一切事情就很自然地就会认为,我不配拥有最好的东西,比如说,家里的肉拿出来给弟弟吃的,特别好的、软的饭是要给老幺吃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家里的地位,就是你配的是什么东西,大部分就是,你不配的是好的东西,你配的都是那些次品,那些边角末料,反正就是不配好的东西。

 

大家可能都熟悉中国文化,就是有些女性她是不能上桌的,可是她们觉得很自然,她们自己也会这么觉得——我们就配什么呢?我们就配待在厨房、待在灶台,待在旁边的小桌子,我们配的事情就是把饭菜都做好,然后退到一边,这就是她配的东西,但是这样的“配”就正好说明了她“不配”。所以,如果父母亲给孩子是这种感觉,当然孩子在内心中,当她碰到好的东西,她就是觉得自己是不配的。

 

比如说,如果母亲对孩子有很大的嫉妒,对自己的女儿有很大的嫉妒,那么女儿开始到青春期的时候,开始要买好的东西的时候,母亲就可能说这种话,你配吗?你不配;打扮的这么花枝招展的又去勾引什么人?

 

其实你一听就知道,原来是因为父亲出轨了,母亲对父亲很愤怒,然后,因为女儿跟父亲的关系还可以,所以她就把对勾引她丈夫的那些女人的愤怒投射到她的女儿身上,使得女儿那就不配去做女孩喜欢做的事情,化妆、打扮等等,所以这也是跟母亲的这种态度有关系。

 

另外一个“我不配”的感受,还有这种可能性: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行为比如说,有个女孩很漂亮,她的智商也很高,成绩也很好。可是她嫁的人不行,大家都觉得她丈夫是渣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嫁的人条件一般。有时候,在很多年之后的同学会上,同学都特别不理解,觉得,当年那么多人条件好的人追你,为什么你就选择了一个条件最不好的?发生这种事情,其实就是女孩自己的感觉就是觉得我不配——怎么可能呢?第一个没那么漂亮,那么第二个学习好啊,这不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吗?其他人可能家里有钱、可能长得很帅,那这些人都是我配不上的。

 

这种现象,如果追溯起来的话,可能就跟父母亲就是从小的打压有关系。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女孩,然后你不是父母亲期待的孩子,那你的所有的优秀都变成父母亲的梦魇。因为,父母亲看到你的优秀,会反复想,如果是个男孩,那该多好啊?可是,你是个女孩,你再优秀有什么用呢?所以呢,父亲的就不断的对女儿有羞辱、贬低,不管女儿表现的多好,父母亲都不觉得这是给家里带来荣誉的事情。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孩子,所以,你的优秀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关系,那么,父母亲的这种想法传递了很多的信息,比如说,你想要买新衣服,你也不配;要买好的东西,你也不配;甚至好的生活,你也不配。

 

你会发现,很多父母都会有这种很奇怪的心理,就是当父亲自己觉得不配的时候,他的孩子当然也就不配了,当孩子也要比自己要优秀的时候,他就更加生气了。所以,我们会觉得,有的父母亲,的确是由于自己的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创伤,会使得他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敌意。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敌意是隐性的,有的时候这种敌意甚至是公开的,通过折磨、虐待、贬低、排斥孩子来传递敌意。这其实是父母亲自己的情结没有解决。

 

因此,孩子就成长在一个“我不配”的气氛之中,逐渐的他就去选择了,他认为他“配”的那种生活,他“配”的那种生活,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我不配”,所以他会把日子过的一塌糊涂。

 

举个例子,最近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觉得他的第一次婚姻的生活很好,可是他会发现,他的妻子离开他以后所找的人就是一个比一个渣,渣到什么程度呢?你一看到她找到这个人,就知道都是有前科的;什么样的前科?有犯罪前科,他的前妻的职业,是那种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你说有谁会去找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一个男友,然后跟他结婚呢?这是匪夷所思的。

 

但是,我告诉大家,这并非匪夷所思,因为她的内心中,存在着这种“我不配”、或者“我只配这种人”的情况,所以,这个选择对她来说是也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她一定要把自己的好的婚姻关系给破坏掉,然后去寻找一个让她感觉到不安全、不稳定的。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名词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如果他来自于这一类的家庭,或者小时候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不稳定就是他最大的稳定”,“不安全就是最大的安全”。这种情况就叫做,不稳定的稳定不安全的安全,那么再增加一个,叫做不配,“你不配的配”。

 

那怎么样才能走出来呢?其实是关系治疗关系好关系覆盖坏的关系。如果她有幸碰到一个人,这个人坚持要追她,并且能够在关系之中,能够逐渐的去滋养她,那么她就慢慢的内心之中从“不配”变成“配”。但是这种情况有点小幸运、有点小机遇。

 

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她说她自己对婆家的亲密程度远胜于她对自己的父母亲,她就来自一个让她不配的家庭,所以,当她的先生、先生的家庭来跟她结婚了,把她给呵护、爱护以后,再通过养孩子,她就慢慢的变得自信、对人也不那么尖刻,对自己也不那么苛刻的这种女性。她花了多少年到这个程度?花了20年,终于她认识到这是她父母亲的问题,不是她的问题。但是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年轻漂亮的她,可能都认为她既不漂亮、她也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那么现在她认为这一切,她都值得、她都配。这当然是通过她的夫家、婆家的好的关系给她带来的滋养,但是,这个时间就花了二十多年。

 

所以,从不配到配,让一个人不配,从小不配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你要让他长大去找到自己相配的那一部分那个关系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不是不可能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下次再聊、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懒猫_nx

    一共多少讲?课程结束了吗?

    壹心理精品课 回复 @懒猫_nx: 一共32节,还在更新中

  • 听友15541370

    请问老师,我41岁,大宝——初一女生,她小时候我自己丢给父母看管的,从小与她相处好态度情绪不多,她小时总觉得自己的心里还照顾不好,对自己的老公和生活都不满意,也没法好好待她,现在发现在管教的时候屡次由不得地自己管控不好自己的情绪,背后我也懂也学对她要给予温柔和保护修复她的内心小孩,但每每面对她总做不好,我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我是被什么心态困住了,需要帮忙剖析下

  • 13107005ldp慢成

    这节都是父母的心理问题

  • 1371011iugn

    为什么不能打卡,请回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