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山大学的张均。前两年,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过一部电影,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大家可能看过,影响很大。讲述的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故事。今天这个机会,我正好和你一起分享一下,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女作家和她最为知名的作品《呼兰河传》的一些优美的信息。
萧红这个作家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女作家。《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她的一生,她的家庭爱情事业。这部电影虽然影响很大,但是也有它的问题,比如说黄金时代这个电影的名字,它来自于萧红自己的话。萧红曾经说过,“啊!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但是萧红在与朋友的通信中,用黄金时代这个词语说的是一个讽刺,难道我如此混乱的生活能够称得上黄金时代吗?她讲的是这个意思。但是许鞍华导演她的意思不是这个,她认为民国是一个自由的飞扬的年代,所以用自由这个概念,她能理解消化,这其实不太符合萧红的一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术界对这部电影有比较多的批评。相对而言,我们要怎样理解萧红的一生呢?
作为一个带有天才性的一个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少年,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最初我们说她出生在一个单亲的家庭,她在七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这个去世对她的影响比较大,造就她的性格相对的要孤僻,要敏感,也很倔强。这个性格使她的人生在两件事情上出现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和她父亲的关系上。
第一层,我们会发现萧红在读书问题上和她的父亲产生了很大的纷争。 在萧红自己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父亲的描写一般是不太好的,这是一个专制的自私的父亲,一个冷漠的无情的父亲。
但是据这个萧红研究专家们寻找材料的发现,发现她的父亲是受过比较好教育的,是她们当地的教育局长,是一个比较重视家教和民生的一个中年男人。在读书问题上,萧红和她父亲之间的冲突比较大。最明显的表现是萧红非常希望能够读书,能够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她的想法和比她小十岁的张爱玲非常相似。张爱玲最大的梦想,是到广大的世界去。萧红也有这种想法。
但是比较不幸的是,呼兰城一个非常闭塞的小城,尽管萧红的父亲教育程度比较高,但是他仍然认为小学女孩子是可以读的,中学最好不读,因为她父亲认为那些上了中学的女孩子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她们的思想会变坏,她们人生会变得不幸。所以她的父亲对新文化还有这种偏见,就不同意萧红上中学、上大学。
为此,萧红和她的父亲在家中产生了很多矛盾,以至于萧红发誓,如果不能读中学,她就要去做尼姑。后来他的父亲就屈服于她,后来萧红上了中学,当然这个给萧红和父亲的关系留下了很大的一个伤痕。
那么第二件事情,萧红的个性导致对婚姻的看法。萧红在中学时代读着非常多的五四新文化的作品,包括鲁迅的作品,郁达夫的作品。这些作品对萧红产生一个很大的影响。
什么影响呢?萧红觉得那些由父母包办的婚姻都是不幸福的。五四文学作品描写了大量的这样的案例,所以在少年的萧红的内心中,她对婚姻的看法。对那些大家族婚姻的看法,还有一种恐惧感。
恰恰在这个时候,她的父亲也按照中国这种一般地主家庭的规矩给她定亲,这个和她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所以萧红在读书问题上,在婚姻问题上和自己的父亲不断冲突。
中学毕业的时候,她跟着她一个表哥到了北京,去上大学的预科,和她的订婚的未婚夫汪恩甲追到了北京。这件事情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她的父亲就把萧红软禁在家里,不让她出来。但是在20岁的一年,萧红有一次坐着她们家运白菜的马车,就逃离了她们家,去了哈尔滨。这个离开使萧红与父亲的关系,就非常大的断裂。
萧红到了哈尔滨以后,经济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她那个定亲的未婚夫汪恩甲又找到了她。在一个少年叛逆的环境,缺乏一个长辈的指导的情况下,萧红在这个状态下和汪恩甲同居。
他们的同居最初看起来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萧红怀孕以后,有一天这个汪恩甲出去买面包,然后再也没有出现了。这个是萧红研究史上一个很大的悬案。汪恩甲去了哪里?一般都认为是汪恩甲背叛了萧红,从此抛弃了她。但是后来有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汪恩甲当天不辞而别,是因为他们家中出了大事,土匪劫持了他的父亲。
但这些事情萧红是不知道的,她一个人在酒店,没有钱付房费,甚至没有钱吃面包。这件事情,她(萧红)的父亲在乡下也知道,甚至她的父亲也曾经路过这个酒店,听述了老板讲述这件事情,据说她的父亲听到老板讲,楼上一个姑娘与人怀了孩子,被人抛弃。她的父亲听完之后面色铁青,转身就走了。然后回家之后,她的父亲就在她们张家族谱上去掉了萧红的名字,表示永远不承认这个女儿。
萧红是原名张廼莹,她是一个姓张的女作家,萧红是她成为作家后的笔名。这是比较早期的萧红的一个生活,她的童年的不幸,她早年的失去了母爱,她和父亲的关系不好,这等等导致她在读书,在婚姻上的一系列的问题上和父亲发生冲突,这种和父亲彻底的断裂,所以萧红在她后来的回忆中说,我是一个没有家没有家乡的人,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萧红在这个东兴顺旅馆困居数月,饥寒交迫,没有钱,老板就威胁她,他说既然你两边的家庭都不给你承担经济费用的话,你欠了我这么多的银元,大概是600多银元。老板说,将来等你把孩子生下来,我只有把你卖到妓院去才能偿还这笔债务。在这种情况下萧红就比较的焦虑,她就给当时的哈尔滨的报纸写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她就认识了哈尔滨报纸的记者萧军。
萧军当时也是一个比较穷困的青年,一个记者同时兼画画,算是没有特别稳定的职业的年轻人。这两个年轻人见面之后就相爱了,她们几乎在一起,然后萧军利用哈尔滨涨大水的机会,将萧红救出东兴顺旅店,然后他们在哈尔滨一起生活。这段时间的生活非常困苦,经常是萧军在外面画广告,在外面教小孩学武术,当然中间因为他们在报社也认识了哈尔滨文艺界的一帮朋友,受这个影响,他们开始写作,写一些散文,写些广告,甚至写写小说。在1934年,他们还出版了两个人共同出版一部小说集,叫《跋涉》。当时他们的署名萧军叫三郎,萧红叫悄吟,这还不是二萧的成名作。
在这个哈尔滨的一段时间,文学世界刚刚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日本人的迫害,他们就到了青岛,又来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其中一个转变就是他们跟鲁迅写信,鲁迅先生看了这两个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非常的高兴,邀请他们参加自己家的聚会,而且萧军萧红这个时候他们给鲁迅先生寄了一本小说,萧军的是《八月的乡村》,萧红的是《生死场》,鲁迅先生自己拿钱,将这两部小说出版,而且分别给他们写了序言,在这时候二萧在上海就成为了著名的作家,也成为鲁迅身边的少数的几个青年作家之一。当时他们和叶紫等作家组成了一个奴隶社,也因此进入了我们这个今天的文学史。
我们今天之所以谈论萧红萧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对他们的扶持,因为鲁迅对他们的一个肯定。萧军萧红到上海以后,受到了鲁迅的巨大支持,尤其萧红的《生死场》,当时轰动一时成为著名的小说。
鲁迅给《生死场》写了一个序言,在序言中,鲁迅这样的评价《生死场》,他说这部小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个评价加上著名的评论家胡风先生给她做的后序,使萧红变成上海滩非常著名的文学家。
二萧在此后的生活也发生了好转,告别了在哈尔滨时期那种颠沛流离,收入不稳定,朝不保夕的状态,他们的一切按照常理,会转向一个比较温暖的平稳的丰收的阶段。但是事实并不如此,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出现在萧军的身上。
今天的文学史家对萧军评价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萧军在四十年代延安坚持作家思想的独立性,获得了后世知识分子的好感。但是萧军在和萧红的私人生活上是有很大问题的,甚至也是不可原谅。
如果我们换一句比较好听的话说,萧军是一个博爱的作家,或者是一个博爱的男人,他反而认为他喜欢的女性,他都要去追求。这个问题在哈尔滨期间,二萧刚刚认识的时就出现,当时哈尔滨有一个叫陈娟的女性介入了他们的生活,让萧红很担心。
陈娟是个江南女性,长得很美丽。萧红就问过萧军,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乎,我将怎么办?萧军说了句话,让萧红印象特别深,萧军说“爱就爱,不爱就丢开”。这个也是萧军的爱的哲学。
但是应该说在哈尔滨在青岛这种流浪的颠沛的生活中,萧军没有条件去实行他的博爱的哲学。但是二萧经济条件好转之后,经常应邀去参加上海各地的文学讲演。
这些使他们的婚姻出现了一些问题,最早出现问题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叫陈娟的女子,她回到了上海,和萧军之间有些暧昧的关系,当然此后萧军还爱上两三个女性,其中有的女性和萧红非常熟悉,而且怀着萧军的孩子。
所以他们之间产生了非常多的矛盾,有三四年的时间,他们一直在冲突在纠结在斗争,期间萧红还去了日本,后来因为鲁迅先生的突然去世,萧红又回到了国内,最终中间出现了另外一个作家,也是一个中国作家,叫端木蕻良。
在1938年,萧红决定离开萧军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她觉得萧军给她无尽的伤害,也许端木蕻良这个文静的文弱的善良的青年会给她很大的安慰,所以她毅然决定离开萧军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萧军就去了延安,二萧的故事就到此结束。
但是和端木蕻良在一起,萧红是否得到幸福呢?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材料看,萧红是不幸福的,可能以前她对端木蕻良的了解是不太多。端木蕻良和萧军确实不一样,萧军非常粗暴,甚至比较野蛮,端木蕻良是一个文静的风度翩翩的青年。
但是端木蕻良有他自己的特点,他出生一个很大的家族,家世良好,这个导致端木蕻良在他的成长过程,他长期受别人照顾,而不是去照顾别人,让萧红和他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充满了很多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比如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1938年在武汉,日本人进攻武汉,武汉要沦陷的时刻,他们要撤退到重庆,这个时候有一天端木蕻良回来对萧红说,萧红啊,我今天弄到一张到重庆的船票,他说这样,我先到重庆去打前战安排好,你随后就来。
这个事情对萧红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萧红怀孕了,行动也非常不方便,而且武汉随时就要沦陷,但是端木蕻良自己坐着船先走掉了。端木蕻良在关键时刻的自私,让萧红内心充满了高度的不安全感。后来萧红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了重庆,他们从重庆到了香港,在香港的时候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1941年,日本人包围了香港,这个时候萧红已经得病住在医院,端木蕻良又来告诉萧红说,萧红啊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张回重庆的机票,这样我先到重庆安排好,你随后就来。
这个说法让萧红无话可说,所以这个端木蕻良是一个比较自私的作家,在关键时刻,他不能像萧军那样保护萧红,萧军虽然就是说比较博爱,但是在应该承担的责任上,在保护女性上是非常能够承担的,所以端木蕻良这个自私使萧红的最后几年的生活,感情上并没有得到安稳。
所以萧红的一生她一直用一个说法,叫做从异乡到异乡,她总认为自己一生在不断的漂泊,从她最初和父亲的冲突,离开呼兰,到了哈尔滨,认识萧军到了青岛到了上海,后来和萧军分离,后来和端木蕻良结婚到重庆到香港,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不太照顾萧红,让萧红独自面对病痛,面对寂寞的这么个情况,使萧红产生了很强烈的从异乡到异乡的漂泊之感。
《呼兰河传》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萧红的一生非常短暂,她才活了31岁,她最后病逝在香港的医院,在日本的包围之中,萧红不幸的去世在香港。
在去世之前,萧红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沉痛地总结。她说我的一生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是萧红对自己的人生的一个看法。她最后在不能说话的时候,在纸上还写了一句话,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了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她说的半部《红楼》,是《呼兰河传》的戏谑。在蓝天碧水永处,她说她希望埋葬在一个可以看见水看见天的地方。后来骆宾基等朋友将萧红埋葬在香港的浅水湾。
这是我们在分享《呼兰河传》之前,先了解的关于萧红的基本的生活。我们不太用传奇这个词语去评价萧红的一生,我们也不太过多的讲述萧红关于男女情爱方面的一些故事。萧在生前曾经说,我很担心有朝一日我去世之后,人们对我的感情方面的关心,胜过了对我的作品的关心。
今天看来,萧红这个担心变成了现实,我们大多数谈论萧红的电影也好,书也好,文章也好,总是在关注她和萧军端木蕻良,甚至和鲁迅先生的这些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那么我们把更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分享她这部优美深刻的小说《呼兰河传》之上,喜马拉雅的朋友,下期我再和你分享《呼兰河传》的内容。
我是中山大学的张均,谢谢。
如何关闭背景音乐🎵
老师讲的很透彻,不过这个讲稿是直接人工智障识别的吧?“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写的是“对于死的正常”??还有建立了“奴隶社”…??听了一半先暂停吐槽一下…
潇心_ 回复 @香辣翅尖: 不知道是杂音还是⊙∀⊙啥,听不太清
教授的国语听不懂啊
老师的声音听不清啊
👏👏👏
背景音乐声音太大了,老师讲的内容都听不清楚了。
一说黄金时代就想到王小波
无论是不是专家,一个人的普通话对他的发展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内容不错,到讲解老师的普通话让人需要咬牙才能坚持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