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白起破郢(二)

10. 白起破郢(二)

00:00
21:33

白起破郢(下)

 

秦军先是打败楚国,攻占郢都,又把魏国和韩国打得割地求和。接下来,秦昭王又准备派白起联合韩魏两国军队,发动对楚国的全面战争,想要一举灭掉楚国。这一场箭在弦上的战争将会如何发展呢?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xiāo]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韩釐王薨,子桓惠王立。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通“腰”)。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chù]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rú]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且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而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zhì] 、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如此,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矣。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而朝。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魏亦关内侯矣。大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

 

这一部分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魏国的段干子建议将南阳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苏代对魏安釐王说:“想要获得官位的,是段干子;想要获得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您让想获得土地的秦国掌控官位,让想要获得官位的段干子掌控魏国土地, 按照这种做法,魏国的土地很快就会丧失殆尽了!通过献地的方式讨好秦国,就好比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魏安釐王说:“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这事已经在进行当中,无法改变了。”苏代说:“下棋时之所以重视‘枭’这个棋子,是因为它方便时可以用来吃子,不方便时就能停止。现在大王思考国家大计,怎么还不如下棋用‘枭’时那样灵活呢?”但最终魏安釐王没有接受苏代的劝告,同意割让南阳以求和,实际上就是割让修武一带的土地。

韩釐王韩咎去世,他的儿子即位,也就是韩桓惠王。

韩、魏两国既已向秦国屈服,秦昭王便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国军队伐楚。军队还没有出发,楚国使者黄歇正好来到秦国,听说此事后,害怕秦国会乘胜一举消灭楚国,于是上书秦昭王说:“我听说,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冬夏的交替就是如此;东西推升至顶点就会导致危险,棋子的堆叠便是如此。现在秦国疆域之广大,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一半,同时还拥有西陲和北陲,这是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万乘之国都不曾有过的。秦国自先王以来的三代国君都不忘要与齐国领土接壤,以切断合纵联盟的腰部。现在大王派盛[shèng]桥进驻韩国,迫使韩国割让土地给秦国,大王您不需要动用甲兵,不需要施加威势,就能够获得百里之地,大王您真可谓能干之极!大王又出动军队攻打魏国,封堵大梁的门户,攻占河内,夺取燕、酸枣、虚、桃等地,军队进入邢丘,魏国军队像云一样被驱散而不敢向前救援,大王您的武功真是显赫啊!大王休兵停战,两年后再次出兵,又占领了蒲、衍、首垣[yuán]等地,军队到达临仁、平丘,迫使黄、济阳据城自守,魏安釐王只得屈服。大王又割占濮水和磨水以北的地区,令军队据守

齐国与秦国之间联系的腰部,斩断楚国与赵国之间联系的脊背,天下诸侯五次会合、六次聚会,却终究不敢来救,大王您的威势真是无双啊!如果大王能够保住功业、守住威严,去除攻伐之心,广施仁义之举,使国家再无后患,那么大王的功业就绝不止是三王之后的第四王、五霸之后的第六霸!如果大王只是凭借人数众多,倚仗兵力强大,乘着摧毁魏国的军威,要以武力使天下诸侯臣服,我担心这样做会招来后患。《诗经》上说:‘没有最初不好的,少有能够善终的。’《易经》上说:‘小狐狸渡水,浸湿它的尾巴。’这些都是在说事情刚开始时容易,困难的是要坚持到最后。当年吴王夫差信任越国而出兵伐齐,虽然在艾陵战胜齐军,结果回来时却被越王勾践擒杀于三江之浦。智伯信任韩、魏而与其联合讨伐赵国,围困晋阳城,眼看着胜利已经在望了,结果韩、魏突然反叛,将智伯杀死于凿台之下。如今大王内心忌恨楚国尚未灭亡,而忘记了楚国的灭亡只会导致韩国和魏国更加强大,我为大王考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楚国是您的援手,其他邻国才是您的仇敌。现在大王您相信韩、魏亲善大王,这正如同当年的吴国信任越国一样。我担心韩、魏只是表面上言辞谦卑,以求能够免除祸患,实际上却是在欺骗秦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秦国君王对于韩、魏两国并无历代的恩德,反有累世的积怨。韩、魏两国的百姓中,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刀兵之下的已经有十代人了,所以韩、魏两国只要不灭亡就始终都是秦国社稷的忧患。现在大王却要资助他们进攻楚国,这难道不是个大错误吗?况且,若要出兵伐楚,军队该从哪里走呢?大王是否准备向韩、魏这两个世仇借道?那样的话,从军队出发的那天起,大王就得担心他们难以安全返回。大王如果不向世仇韩、魏借道,则势必只能攻击随水以西之地,那里全都是大江大河、山林深谷,都是不毛之地。这样一来,大王只是空有毁灭楚国的名声,却没有得地的实惠。况且大王进攻楚国之日,韩、魏、赵、齐四国必将全部出兵响应。当秦、楚两国的军队交战缠斗之际,魏国将出兵攻

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完全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齐国出兵向南攻打楚国,必定会占领泗水流域,这些都是四通八达的平原,是土地肥沃的地区。这样一来,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就变成齐国和魏国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秦国与楚国联合进攻韩国,则韩国必然会束手无策,被迫屈服称臣。大王控制着咸阳以东的群山作为险要,又拥有九曲黄河的地利,那么韩国必定会成为您统治下关内的一个侯国。之后大王再派十万大军驻守韩国都城新郑,则足以令魏安釐王心惊胆战。许和鄢陵两城被围困后,上蔡、召陵也将被断绝往来。如此一来,魏国也就成了您的关内侯国。大王一旦与楚国亲善,就可使关内的两个万乘之国出兵伐齐,则齐国西边的领土便唾手可得。到时候,大王的领土将从西海直到东海,贯穿天下,使得燕、赵无法与齐、楚结盟,齐、楚也无法与燕、赵联系。然后秦国再出兵震慑燕、赵,进逼齐、楚。于是这四个国家不需要被痛击就自然会降服了。”秦昭王采纳了黄歇的意见,命令武安君白起停止出兵,辞谢了韩、魏两国的军队,派黄歇回到楚国,为秦、楚两国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据姚尧考证: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黄歇的这番言论,源自《史记·春申君列传》和《战国策·秦策四》。令人疑惑的是,《资治通鉴》在转载历史人物言论时经常有大幅删减,但为什么在转载黄歇这段言论时几乎没有删减,反而保留了极大的篇幅?姚尧不禁要问,黄歇这番言论有那么精妙、有那么不能删吗?黄歇的这番话确实让秦昭王暂时放弃伐楚,可也只是暂时放弃而已,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将伐楚的时间推迟而已。他能改变秦国迟早还是要伐楚的本质吗?不能!他能使楚国从此强大起来而不畏惧秦国吗?也不能!那么《资治通鉴》何至于将这番言论看得那么重要,竟至于几乎全文转载?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天下一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当时身处其中的东方六国在面对虎狼之秦时却并非完全无可作为。可是这些朝廷重臣每日所思所想的,要么是割地赔款用贿赂来资助敌人,要么是转移祸水把灾祸推给邻国,所求的都只是一时的偏安,却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富国强兵。秦国要并吞天下,要么东征三晋,要么南下灭楚,于是三晋就想方设法诱导秦国攻打楚国,楚国则想方设法诱导秦国进攻三晋,可结果是,最终三晋和楚国都被秦国灭亡。这不禁让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导纳粹德国向东攻打苏联,苏联则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导纳粹德国向西攻打英、法,最终无论是东边的苏联还是西边的英国,都遭到德军的重创而几乎亡国,甚至,法国都已经亡国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政的人不能计划长远,整天只想着如何躲避眼前的困扰,就会使国家频频错失良机,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