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模式: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决策?

1.认知模式: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决策?

00:00
16:55

认知模式: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决策?



本课重点:


1、人们是怎么做出一个决策的?


2、影响决策的三个重要环节。




本期文稿:


你好,我是卫蓝,欢迎来到我的决策心理学课堂。




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课,我们要讲的是,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一个决策?


这是整套课程的基础,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会告诉大家如何避免陷入决策的陷阱之中,以及如何做出更优质的决策等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们到底是怎么做出一个决策的?


在我的公众号后台经常会收到各色各样的问题,比如说:


发现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很迷茫怎么办?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到底要不要分手?


前景不明朗,工作任务繁重,辞职呢,还是继续坚持?


其实这些问题,本质都是选择和决策。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决策,但是我们对决策的认识却少之又少。所以,有些人总是过得糊里糊涂。他们做了一个决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最后又或者深深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策呢?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决策是经过一系列评估后,得出某个结论和做出某个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决策是一个“输出结果”。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吸收信息,然后再评估,最后输出一个结果。


这跟我们的计算机有点类似。计算机通过鼠标键盘等进行信息输入,再通过各种硬件和软件加工,最后呈现出各种输出结果,可以是文字,图像,以及各种文件等。而人则是通过各种感官捕获各种信息,通过我们的大脑进行加工处理,最后输出语言和各种行为。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决策的结果。小到一个动作眼神,大到各种选择判断。我们这里要讲的是能够较大影响我们生活的决策,比如选择哪个工作,如何判断是否被人套路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更深刻地了解做决策的过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决策就是一个“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这个过程是自然界最精妙的作品。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首先是决策的输入环节,也就是我们的各种感官,收集各种信息的阶段。


我们的眼睛吸收的是光信息,鼻子吸收气味信息,耳朵吸收声音信息,嘴舌吸收的是味蕾信息,皮肤吸收温度和触觉信息,以及内脏感知的黑暗感觉。


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那么这样的信息量就会非常大,我们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所以,我们会通过一定的筛选,收集有用的信息,而忽视“没有用”的信息。这里的没有用要打引号,因为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的信息并非真的没有用,而是我们觉得它不重要,没有分配给他足够的认知资源,最后被我们忽视。


另一些信息则是低于我们的感知阈值,无法被我们识别。举个例子,就像你用手指头按键盘,但是你的力气不够大,感应器没有被链接起来,最后也没法输出信息到电脑。同样的,那些低于我们感知阈值的信息也会被我们忽视。


通过这一层筛选,信息被我们的感官感知到并收集,我们的大脑会开始处理这些信息。如果大家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上面所说的各种感官信号,除了嗅觉,其他都是物理信号。但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貌似只能够识别化学信号。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信号转化器,帮助我们把收集到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这个化学转化器,我们称之为丘脑。嗅觉是唯一可以不通过丘脑直接传入大脑的,其他的信号都需要在这里转化为化学信号。




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分析加工信号的过程。


物理信息被我们的丘脑加工为化学信息后,信息已经可以直接传送到大脑,并且指导我们做出决策。但是,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丘脑加工出来的信息会非常粗糙。如果我们直接采用丘脑给出来的信息,容易产生很多的误判。


就像我们很容易在黑夜里,将一个影子看成一个坏人躲在后面,又或者没仔细看一些东西时会把它看错。这实际上就相当于丘脑给出来的信息,它给出的是一个很模糊的轮廓,我们根据这些信息只能做一个很粗糙的判断。


而我们做出的这种判断往往会有一种负面倾向。也就是说,当我们直接采用丘脑的信息时,我们更容易将那些轮廓分析为各种危险,进而产生误判。


这种误判是有演化意义的。我们想象一下,有两头牛在大草原上悠闲地踱步,时不时低头吃草。这个时候100米外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出现了,它远远看去像是一块石头,但是也有点像狮子。这个时候,其中一头牛把这个不明物体看成狮子,二话不说拔腿就跑。而另一头牛却把这个不明物体当作一个石头,那么如果这个不明物体真的是狮子,它可能就因为反应不及时,最后成为狮子的猎物。


久而久之,那些总是把不明物体当成石头的牛就更容易成为狮子的盘中餐,最后的结果就是,活下来的牛都会对不明物体有更高的警觉,提前做好准备,进而提高逃跑成功的可能。所以说,这种负面倾向可以帮助生物更好地生存。




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种行为,叫做无意识行为,这些行为是没有经过丘脑分析直接做出的反应,它们的特点就是:本能,粗糙、短视和贪婪的。但是这种本能反应不太适合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生物关系,因此我们慢慢演化出了更高级的有意识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神经学家勒杜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的行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动物(当然也包括人)在信息传导上有两条通路,一条是“低通路”,另一条是“高通路”。低通路的传播速度比高通路快,但是更模糊。而高通路速度慢,但是更清晰准确。


这里的“高通路”实际上就是我们产生有意识认知的过程。我们把丘脑翻译出来的信息,传送到大脑的额叶皮层的各个言语区和言语联合区,然后将它们进行更为具体的信息加工。


这里我们会结合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和学到的知识,进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比如,我们看到远方有个黑影被吓了一跳,走近一开,发现是一个街景雕塑。那么下次我们经过这个地方时,我们就不再那么容易感到惊吓,因为我们的大脑告诉自己那里没有危险。我们的判断就是有意识的,是高通路得出来的结论。


再举个例子,你走在路上,一条狗对着你狂吠,你第一感觉是害怕。但是你的大脑通过分析发现,狗被绳锁绑住,不太可能挣脱;并且狗主人在附近,他也会看紧,避免它惹事。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虚惊一场,无所畏惧地走过去。实际上,害怕就是本能的低通路反应,而意识到虚惊一场则是高通路的分析结果。


这两种通路各有利弊。低通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反应,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通路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精准地做出判断,通过学习和积累,让我们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第三个环节:输出结果。


当我们收集到各种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开始产生各种决策。这种决策可以是一种判断,也可以是一种选择,或者一个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考试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判断题、选择题和实践题。


一般考试都是多种题型的搭配,同样的,决策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将判断、选择和行为结合起来。在我们做决策时,涉及到非常多的推理过程。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库和经验箱,拿出可以证明自己判断正确的依据;选择时,要比较几个选项之间到底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行动时,要克服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并且根据现状进行调整。


就拿考试来做例子,你想完成一道数学的选择题,你要先根据题干的信息进行判断,判断之后你再做出选择,最后写下自己的答案。这个决策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能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一种情况,你的判断出了问题。你可能因为知识不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可能因为忽视了重要信息;又或者看错了某些信息。这些都可能导致你做错决策。


第二种情况,你的选择出了问题。有的时候我们知道判断对了,但是并不一定会真正地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可能因为分神,可能因为一些其他因素,明明知道要选A,最后却选了B,错选了答案。这些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第三种情况,你的行为出了问题。比如你懒癌发作,或者突然想玩游戏。即使你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依旧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完成这个决策过程。


我们的生活可比考试复杂得多。毕竟一场考试,答案是固定的,而且也可以告诉你正确与否。而生活中的决策是开放题,更多时候也没有严格的正确。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决策最大的难处所在。这个世界很多决策是模糊的,为了减少这种模糊性,人们制定了非常多的判定标准,这样可以作为大家决策的判断依据,减少分歧。


举一个例子,假设我要招聘一个非常聪明的员工,来面试的人有一百多人。他们都觉得自己聪明绝顶,都是我想要找的员工,我需要怎样决策才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呢?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找一个判断依据了。有的人可能会拿出一套智力量表,测试面试者的智商;有的人则通过他大学的成绩来做判断;有的人则根据他过往的经历、获得过的成就做判断。


这些依据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主观性带来的错误决策。如果没有标准,我们就没办法稳定地,持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主观判断的情感色彩太重。而客观的标准,可以让我们一一对照,进而更省时省力地做出判断。




好的,下面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决策过程是复杂的,决策结果也是多样的。我们做一个决策,有太多太多干扰因素。


从过程上看,这些干扰可能是我们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失误带来的,或者分析过程中错误的知识和经验带来的,也可能是输出执行力不足带来的。


从类别上看,这些因素可能是外界的环境带来的;也可以是自身水平有限带来的;又或者是别人施加的影响带来的。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对以上提到影响决策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展开,告诉大家如何避免陷入决策的陷阱之中。


总之,这个世界没有定律,但是有规律。我没办法给你一套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是我希望可以给你一套能让你结合自身实际的决策方法论。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这套方法更好地去面对生活的两难选择和无从下手。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是卫蓝,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