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药师经—十门通经

026药师经—十门通经

00:00
49:18

026药师经—十门通经

次,「师」者,有邪正凡圣之分:邪师治病,增而无损,或时治死。正师治病,有下中上之不同。下者治病,不增不减;中者治病,减而不增,疟而犹发;上者治病,去其根也,痒不复发。凡师治病,知药寒热温凉之性,识病脏腑虚实之根,不惟能治一种两种,是病皆医。圣师治病,精于望闻问切之妙,擅于神圣工巧之能。然有二种:一者,有巧妙之术,能令病人不痛,不能治必死之人。二者,能治难愈之病,起死回生,不能一时普治一切之病。今此药师,非凡夫之邪,乃圣者之正。明炼方药,普治一切果报之病,乃四洲六欲师也;施诸戒善禅定法药,治人天身心恶业等病,三界九有师也;深达万法之源、一真之本,能令权小之流,五住尽、二死忘、三身圆、四智满,乃三乘十地之师也。能够徧治凡圣世出世间病,故名药师。

(一)五住:五住地烦恼,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称为五住地惑。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烦恼,故称住地。

1、见一处住地,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或因邪师或邪教等诱导,而於心上生起之烦恼。(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

2、欲爱住地,即欲界烦恼中,除见、无明,而着于外之五欲(色、声、香、味、触)之烦恼。即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3、色爱住地,即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外之五欲而着于一己色身之烦恼。即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

4、有爱住地,即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即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之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5、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无明。无明为痴闇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唯识家主张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之种子,后一种为所知障之种子。天台宗则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三、四为三界之思惑,总称为界内见思之惑,二乘人断之而出三界。第五之无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别,经四十二位断尽之,离二种生死,得证大涅槃。

(二)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见009讲)

(三)三身: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

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

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

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观经疏云:「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

*四智:即佛果四智。谓至佛果转舍有漏识蕴所依而得之四种无漏智。即:

1、大圆镜智,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镜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纤毫不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65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