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吉林大学窦可阳。
今天我们要收听一个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合集,也就是所谓三言,我们一般把它称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在一起就是三言。
《喻世明言》最早是在天启初年,也就是1621年前后,在天许斋出版,最开始被称作《古今小说》。《古今小说》一出版之后,在市面上反响特别好,所以说后来在眼镜塘重新刊刻的时候,就把第一部改编成了《喻世名言》。
然后过了两三年,在大约公元1624年,又刊刻了第二部叫《警世通言》。 又过了三年,大约在公元1627年前后刊刻出了《醒世恒言》,合在一起为三言。
那么三言每本大约是40卷,三言合在一起120卷,但不是120个故事。为什么?因为三言的结构很有意思,它很接近古代这种话本的写法。也就是说每一卷虽然有一个正题儿,有一个正文,在正文之前,它往往还放一个头回,或者是入话。
入话是什么?很简单,入话就是在这个故事之前,往往会有一首诗词,然后就这个诗词讲一个道理,进入正题,甚至连诗词都没有,这个作者就会直接讲一段道理,然后直接进入主题。
那么头回是什么?头回就更有意思了,头回是在正题之前先讲一个故事,甚至是两个故事,当然这个头回必然和正题有关。有的故事是相反,比如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这是《喻世明言》第27卷。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先讲的是朱买臣传,我们都知道是妻子嫌弃丈夫,结果后来丈夫当了大官了,他的妻子想复合,朱买臣就泼了一盆水,说这覆水能收吗?
这就是妻弃夫的故事,然后再进入正题,讲的是金玉奴和她老公之间这种丈夫害妻子的故事,这是相反的故事。那么更多的时候,头回讲的是主题相关,主题相近的故事,用它来引入正题。这就是所谓头回。
所以说三言大概给我们贡献了200个大小的故事,在当时是精彩纷呈。
小说的作者或者说编纂者,他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冯梦龙。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号墨憨斋主人,当然他的笔名很多,跟鲁迅似的,还有什么前周柱史,吴下词奴,姑苏词奴。
说到姑苏词奴,我们就知道了冯梦龙是江苏常州人,一说到常州其实就是指苏州。说到苏州那可了不得,我们都知道明清两代,江浙尤其是苏南这一带出了很多名人,在冯梦龙生活的时代前后,吴中四才子像唐伯虎、祝枝山、顾允明、文征明,再比如说晚明三大儒之一的顾亭林先生,这些人都是苏州文人的这种典型的代表。
所以说他能成为三言的编纂者。这个故事其中这种言曲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冯梦龙能够编三言和他的人生阅历也有关系,我们都知道冯梦龙他们家族是个大家族,他还有几个兄弟,比如说有个兄弟冯孟桂,还有兄弟叫冯梦熊,这三人合称吴下三冯,文采知识那都是不用说的。
冯梦龙是一个极其博学多才的人,可是冯梦龙又和很多著名小说家一样,叫科场蹭蹬,命途多舛。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冯梦龙他的一生几乎都没有中过举人,冯梦龙这个人比较活奋。冯梦龙在年轻的时候,他不像蒲松龄一辈子当教书先生,然后顺带去写点东西玩。
冯梦龙他可是为了生存,他自己当书商,他编了大量的作品,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冯梦龙的作品可远远不止三言。他编的很多今天都耳熟能详,比如说东周列国志、平妖传、情史,甲申纪事等等。
可以说,这个人又写曲儿,又整理笔记,又讲史,又写小说。当然这个小说不是他写的三言小说,今天我们看来冯梦龙原创极少,他的原创远远不如二拍。
凌濛初在二拍里面原创的篇目要远远多于冯梦龙的三言,一般来看,三言中真正属于冯梦龙原创的就是一篇,大约就是《老门生三世报恩》,写的就是他自己。
其实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冯梦龙他的梦想,因为冯梦龙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大约五十一二岁,他就梦想小说的主人公,鲜于老先生,因为他多年不中都成笑话了,都成了鲜于前辈。
但是这个鲜于前辈到晚年的时候,碰上了好人,结果又交了40年晚运。可见冯梦龙在写三言的时候,他对人生,对科举还没有完全绝望,可是你看蒲松龄在他小说里的什么司文郎,像这样的故事,像叶生,简直是血泪的控诉。
当然冯梦龙在官场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在57岁的时候,有一个机会给他补了个贡生。结果在崇祯四年,大约是1631年前后,那么冯梦龙就担任了丹徒训导,这个教育是一个什么职务?
其实就是县城里边像教育局的那种小官,专门管县里这种生源。当然又过了几年,冯梦龙还是幸运的,他真是当官,他去福建寿宁县做了知县。但是您想想这个时候冯梦龙都多大了?他都快60了。也就是说在冯梦龙晚年的时候,让他做了一个七品以下的这种县官。
此时冯梦龙这个人已经很凄凉了,当然他之前写小说当写手,当枪手,这个钱已经挣够,他当了县令了然无味,所以过了几年他自己就不干了,告老还乡。
可惜冯梦龙晚年是不得安宁,我们都知道1644年甲申年清兵入关,然后整个北方就乱套了。然后南明福王朝廷又扶不起来,结果冯梦龙古稀之年,在国家沦亡之际,南京城破,当时冯梦龙一路向南准备追随。
因为福王没了,南方还有唐王,还有南明小朝廷,后来冯梦龙一看,也扶不起来,所以冯梦龙后来回到故乡,郁郁而终。他去世的时候是1646年。
三言在中国小说史上,后人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鲁迅先生下的,叫所谓拟话本。什么叫拟话本呢?鲁迅先生这么说的,他说,“南宋 亡,杂剧消歇,说话遂不复行,然话本盖颇有存者,后人目染,仿以为书,虽已非口谈,而犹存曩体。
这话的意思就是,南宋之后说话逐渐因为市场不行了,但是有文人开始整理,改写这种话本,那么就把它称作拟话本,当然它也是一种商业化的结果。文人也是为了生存,你不能卖字画的话,我们就编故事,而且故事,以往话本都有。
那么鲁迅先生又给拟话本设置了三个必要条件,这三个必要全都是什么呢?第一须讲近世事;第二,什九须有得胜头回;第三,须引证诗词。其实这三个条件是有问题的,我们逐条来说。
首先什么叫须讲近世事,鲁迅先生所说的须讲近世事是前后100年。三言小说,它是集合了各种讲史,神魔以及人情,各类故事都有,里边有大量的这种神魔故事,讲远古的神仙都有。
而且唐朝的故事,汉朝的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在三言里面很少看到嘉靖时代的故事。我们知道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前后,三言是在大约1621年到1627年之间,这100年的事反倒三言里面讲的比较少。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鲁迅先生的所谓得胜头回的问题,前面我们讲过三言小说,它确实有很多头回和入话。但是冯梦龙他的三言有一个特点,三言小说,有头回有入话,但是冯梦龙自己不是很区分。
比如说三言中的《醒世恒言》里边的徐老仆义愤成家,他先讲了一段故事,讲的是唐朝萧颖士的故事,然后冯梦龙在正题里面,他说以上这段入话如何?其实萧颖士这个故事是一个完整的头回故事。可是在冯梦龙这里他不太区分,所以说在三言里边,鲁迅很肯定说的什九须有得胜头回,这个说法在三言里边也是不成立的。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须引证诗词。什么叫引证诗词?如果大家听了,比如说水浒,西游这几讲,我们就可以知道,因为唐传奇很多都是文人做的,文人自己可以写诗。
但是话本就不一样了,因为话本一个是写的是老百姓,再一个话本最早的作者都没什么文化,他们写什么诗?所以说我们看《水浒传》,说孙二娘长得如何凶,十字坡卖人肉,多么可怕。
结果,在《水浒传》里边要说到孙二娘,并没有说:大家好,我是孙二娘,我自己写了首诗——没有这种情况,都是说孙二娘如何如何,有诗为证。这种现象就是引证诗词,那么这个现象在三言里边是比较多的,因为三言他大量改的是什么?
宋元时代的话本,当然他也改了很多过去的戏曲,其实三言很多故事也被改成了戏曲,这就是三言他们的特点。所以说引证诗词在三言里面是比较多的。
所以说所谓拟话本这个定义,我们在这里面不能单纯看鲁迅先生,他所下的结论,我们还要结合什么?我们还要和唐宋传奇,话本,还有四大奇书,把它们结合到一起,一起来比较。
首先第一个,可以拿来和三言做对比的,就是唐宋传奇。唐朝传奇虽然说初唐就有,可是到了盛唐,到元稹那个时代,文人才逐渐开始重视,然后从中唐开始传奇就非常多了,有了各种类型的故事,但是唐传奇和三言有很大的区别。
如唐传奇的作者多数都是文人士大夫,比如像白居易,白行简,沈既济这些人,他们并没有特别深切的市场需求,他们也不去体会市场什么特点, 相对来说,唐传奇写的文人情怀较多。
王娇鸾百年长恨,据说这个故事和唐传奇,尤其是莺莺传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可是到了三言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是非常的接地气,已经不带有那么多文人气了。其实有学者指出,冯梦龙生活在万历晚年天启初年这个时代,像汤显祖只比冯梦龙早了20年,可是汤显祖之前这种嘉靖和万历中期以前的文人,他们写的东西就不像冯
冯梦龙他的小说相对来说,他面向老百姓这种读者,更接地气儿,从上有神佛,中有皇帝公卿,下有市人商贩风尘女,也有强盗,什么他都写。所以说和唐宋传奇相比,三言很好的反映了什么?就是明朝末年商业化气息所催生出来的这种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晚明拟话本的形式。
那么说到拟话本我们不得不再回头来说一说话本,以往我们一般都说话本是过去所谓说话艺术家他们的底本。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说话人一般是没有文化的,甚至他们都不识字。
都知道唐朝开始,中国说话艺术就开始发展,后来说话到了宋朝的时候甚至分成四派,也就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派别是有了,但是很少有文献能证明这些说话人自己是文人。如果他们是文人,他们就不去做说话这个行当。
所以说所谓话本真正能够成为话本,多数还都是由至少是半文人的出版界书商进行整理,他们通过去说话人的场子,把故事记录下来,然后出于商业目的把它们进行编纂,改写,这才是话本真正的身份。
那么冯梦龙的三言为什么被称作拟话本?比如说嘉靖年间就有人就编宋元的话本,把它变成单行本进行流传。那么冯梦龙和这些人很像,只不过冯梦龙在收集这些故事的时候,自己加入了一些手笔。
但是它有多大比例,我们前面讲过,在上一讲,我们说过冯梦龙在三言里面真正的原创,一般我们可以公认的,那就是所谓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的故事。
那么除了之外,多数的故事都有它的源头,而且有的故事冯梦龙几乎是一字未改。
但是反过来说,冯梦龙先是喻世,然后是警世,再是醒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说明冯梦龙在这里面起到了一个文人或者说这种半文人书生所引起的作用。
您要知道,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刊刻业是非常发达的,那么这些书商就会人为有意地去改编、整理,反过来就使得这些旧话本得到了新生。这里边最值得拿来说一说的就是所谓明朝末年的四大奇书,我们就进入到第三个比较,把四大奇书拿来和三言做一个比较。
前面我们说到了四大奇书是明朝末年非常成功的这种商业化运作的结果。四大奇书,也就是所谓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我们把它和三言做一个比较。以往很多读者为什么嘴里边总是说四大奇书四大名著,而很少提三言,很少提二拍。我就听过很多读者,他说三言在艺术水平上远远不如四大名著。
为什么说三言不如四大奇书,这就和这几类小说他们的创构有关系,比如说四大奇书,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奇书,之所以能够从明朝末年上千种不同的类型的名著里面脱颖而出,是有原因的。
比如说《三国演义》三国故事是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开始传唱,像关羽、诸葛亮至晚在宋元时代已经封神了。
所以说到了明朝,比如说到了嘉靖朝的时候,《三国演义》被刊刻出来,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其实三国的故事在罗贯中的时代,罗贯中是明朝早年的人就已经编写好了,可是历朝历代经历了无数的这种史笔,或者说书商之手,当然他们两个不是一类人,书商一般都是没有功名的人,可是他们却都有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他们怎么会敏锐地发现像三国这样优秀的本子。
三言它的编纂是冯梦龙以一己之力,把一些都已经散佚掉,到今天很多都找不到原本的这些话本,经过冯梦龙独立的删改,最后形成了一种又接地气,因为它要商业化,同时又含有很多文人情怀这样一部名作出现,那么它和四大奇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这种文人独立集合了历代话本,经过了他个人的删改,抱以统一目的把它改成这种体制规整,篇幅基本统一,甚至语言基本上被梳理成一个风格——这样的短篇小说集子,我们一般把它称作拟话本。这就是所谓三言的一个定义。
那么前面我们说到了很多,其实刚才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晚明这个时代,尤其是万历天启年间,这个时代,我们值得多说一说,这也是三言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时代。
汤显祖比冯梦龙早了20年,可是汤显祖却写不出像冯梦龙这样这么接地气,这么具有江湖气的这么一个小说的集子。其实这也和冯梦龙的时代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明朝在朱元璋那个时代,他的大明朝对老百姓编户控制的很严。
农户就是农户,军户就是军户。所以说商人在明朝早年是没有地位的,朱元璋恨不得统购统销,搞供销社,干什么?让你们这些奸商谋利?
所以说明朝早年商业是不行,咱这有一个说法,明朝是中国历朝最穷的朝代,以什么为标准?说南宋的时候,朝廷的收入一年可以达到一千万两银子,当然这个换算是有问题的,因为银价历朝历代是不一样的。
甚至有时候说南宋的收入可以达到几千万两银子,可是反过来,明朝有文献记载,明朝官方收入长时间以来就维持在几百万两银子,一直到天启年间,据说明朝因为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明朝的岁入才接近一千万两。
但是整个明朝发展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又不一样了。但是到了晚明那个时代,江南这一带江浙商品经济就发达了,我们从三言可以看得出来。在三言的故事里面有大量比如说养蚕,缫丝的,还有像蒋兴哥是贩珠子的,而且在三言的故事里面,这种比如勾栏妓院、小商小贩、什么三姑六婆在三言里边都成为了主角,这种人物形象的改变在唐传奇里边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刺激那个时代的人们,不断去打破编户,不断地去做生意去挣钱。再加上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种富足一直持续到清朝,皇上用的什么笔墨纸砚,这些贡品有几样不是从南方供上来的。
到晚明这个时代,我们且不说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晚明这个时代,尤其是万历嘉庆朝南方的商业发达了,这种人情世故的故事就更加丰富,就更值得讲,这也催生了三言故事的发展。
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要讲三言的这些故事,两百个故事不好讲,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选几个主题,重点给大家说一说。
已读文稿
以为窦老师是正宗东北人,原来是江苏江都人
我是通过听强国里面窦老师的《国学通论》认识到窦老师,幽默风趣,把国学讲的都非常有趣,就搜索了喜马果然找到了窦老师,关注您了!
窦老师讲的也接地气,作者的资料,以及作品都给整理出一条明代小说的脉络,来放在当时时代背景之下进行比较,容量大却很清晰,很涨知识。
喜欢窦可阳老师的讲课风格,听完《世界名著大师课》中的课,又来这里听了。
弄抱山人 回复 @AKIRA和琪琪: 我去听世界名著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