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
《念故乡》(《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Op.95)
| 作曲家:
德沃夏克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元旦过后,新年就来到了,但过年这事儿还远远没结束,特别是今年过年比较晚。过去有句老话,“不出十五都在年里”,今年从元旦到十五将近两个月,都可以说“过年好”,都算在年里。元旦过后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真正对于中国人来说的过年,而且与圣诞、新年都不一样,感觉圣诞和新年大家就是庆祝,但是后面的阴历年(春节)的意义还是非常不一样的,随着它的到来,人们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厚,最终爆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运”。在这个节日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是得回家团聚,所以与这种情绪有关的歌曲很多,比如《常回家看看》,还有再老一点的《故乡的云》(这首歌当年也是在春晚上演唱的,迎合思乡情绪)。
我们之前说过,音乐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表达各种情绪情感,那在古典音乐当中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的情绪情感的呢?当然有,这个作品大家也很熟悉,还有其简化版出现在小汤姆森的钢琴教程里面,所以很多学琴的小朋友们也都弹过,叫做《念故乡》。这首《念故乡》被改编成很多种形式,有合唱还有各种器乐演奏的形式,但实际上它是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Dvořák,1841~1904)的第九交响曲,这个是第二乐章,因此我们今天也顺便聊一聊交响曲。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我们上一讲的《伏尔塔瓦河》的斯美塔那(Smetana,1824~1884)也是一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都是捷克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而且二人之间还有一点师承关系,德沃夏克更早,算是斯美塔那的老师。德沃夏克当年的作曲才华是被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赏识,所以有人也说他是勃拉姆斯的衣钵继承者,勃拉姆斯也确实力挺他,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但具体说在作曲手法上德沃夏克对勃拉姆斯有多少借鉴,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都属于民族乐派,提到“民族”这个词,会想到我们国家曾经在一个时期提出过音乐要“三化”,其中“一化”就是“民族化”,要走民族化道路。其实这个理念到今天也在提倡,但我们要知道,这种“音乐民族化”的理念不是咱们的首创,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经进行过“音乐民族化”,比方说捷克,而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正因为他们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后来美国在成立音乐学院的时候,当时美国的音乐学界就有两派,分歧主要就在于如何发展美国的本土音乐,也即美国音乐的民族化。
爵士乐(Jazz),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
当然我们知道,美国本土音乐其实就是爵士乐,所以其中一派就提出如何用爵士乐与欧洲的古典音乐手法结合来发展本土的美国音乐、美国古典音乐,所以就要请一个在民族化方面做得非常棒的作曲家,于是这个音乐学院就把德沃夏克请去当院长,所以德沃夏克就有了去美国当音乐学院领导的经历。他的这部《第九交响曲》(作品95号《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就是在美国写的,那时美国被誉为“新大陆”,所以“自新大陆”即意为“写于美国”。德沃夏克在美国当音乐学院领导的时候写了很多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其中一部,首演非常轰动,也算是他为美国的音乐作出的贡献。据说当时演出的时候到《念故乡》这个乐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被感动得落泪。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部作品,特别是第二乐章表达了德沃夏克在美国对于自己的祖国捷克的一种怀念,对家人的怀念。
下面我们来聊聊什么是交响曲。交响曲通常都是由多个乐章构成,像德沃夏克写的这首交响曲就是典型的交响曲结构,四个乐章,实际上如果我们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讲,这一部交响曲就至少可以讲四节课,而且还只是非常粗略地讲,因此我们只挑其中比较有名的乐章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第二乐章《念故乡》。很多人都知道《念故乡》的主题一段,但实际上第二乐章比这要长得多,可以从整体上分成三个大的部分,下面我来为大家做一下梳理——
第一大部分:
·引子:在大家熟悉的主题进来之前有一个引子,引子的音量进来时非常非常弱,是由铜管和木管也即管乐组开始的,长音,然后渐强,再渐弱,进入弦乐。这个引子就像是乡愁漫漫,或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进而引入后面的思乡主题。
·主题:由英国管先来演奏。主题之后像回声一样重复最后一句的动机,然后把这个动机扩大,算是第一大段中的第一小段的结束。
·第二小段:然后又听到木管组演奏的引子,转了调,音区也变了,然后由弦乐在高音区开始第一大段里的第二段,是用主题进行了一些变化。
·第三小段:最熟悉的故乡主题重复,进入第一大段的尾声。尾声也是从主题中来的素材,这个尾声只是第一大段的尾声,之后音乐进入第二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
· 进入第二大部分之后转调,从大调转到同名小调,但实际上是降d大到升c小,降d和升c也就是降re和升do,在十二平均律里这两个音是同一个音,所以这实际是一个等音调的转换,也就是同名大小调。到了升c小调的中段,由长笛和双簧管开始第二部分的主题。
·主题:共两个主题,第二主题是由低音的伴奏和上面的旋律构成的,上面的旋律是由单簧管和双簧管一起演奏的,下面是断奏,是弦乐的拨弦,之后上面变成长笛。之后出现第一个主题,但这次有弦乐声部小提琴的加入,之后素材开始渐强,而且音域越来越高,有一个情绪上的小的高潮,之后逐渐平静下来。这里插入了一个间差句,就是插入句,算是过渡一下,这个句子的音是往下走的,还是情绪在逐渐安静下来的过程。之后第二大部分的第二主题再次出现,但这次低了一个八度,低音还是拨弦。之后其实已经结束了,但又进行了扩展,这是一个具有大调色彩的和弦。但德沃夏克在这里并没有急着回到主题去,实际上这里第二大部分已经结束了,但他又加入了一个相当于是第二大部分的尾声的部分。
·尾声:这个尾声可以说是整个乐章唯一的情绪稍微快乐起来的段落,先是由单簧管演奏,之后双簧管、长笛、小提琴,几个不同的乐器,最后弦乐组一起,同时开始渐强,有一个情绪的爆发,然后逐渐平静下来。
第一大部分的再现:
· 英国管吹出我们最熟悉的主题,标志着第一大部分的再现。大家注意其中的几个休止,把一个乐句用几个休止来打断,这是最戳泪点的地方,就好像是已经哽咽、情绪激动、一时语塞等等,大家可以体会这几个休止符的意味深长。之后出现前面的引子,作为全曲的尾声,之后再往高音扩展。
这就是《念故乡》这个乐章的全貌,但我们会发现中间部分都是我们非常不熟悉的旋律,如果没有听过这个交响乐的话。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会觉得主题好听,但我觉得大家在多次聆听之后,可能会像我一样发现其实中间这些旋律也蛮好听的,再渐渐地发展下去会觉得这个乐章如果只有主题而没有中间那些过渡、那些渲染,感觉就会是不完整的,是有缺失的。
希望大家都能够赏乐愉快!
《念故乡》推荐版本
库特·马祖尔
Kurt Masur
1927~2015,波兰指挥家,1946年考进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和指挥。1955年出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64年接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指挥,3年后升为首席常任指挥,1970年起还兼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指挥,后升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马祖尔曾被《音乐美国》选为“1993年度音乐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