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
《少女的祈祷》
La priere d'une vierge
| 作曲家:
巴达捷夫斯卡
Tekla Badarzewska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首比较轻松的经典音乐,是一首19世纪的钢琴小品,叫作《少女的祈祷》。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一位波兰的女钢琴家,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大家对于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很熟悉,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因此这也是一个作品比作曲家出名的例子。其实巴达捷夫斯卡本人的人生经历也是很值得一提的,她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至于她到底是哪年出生的,说法很不一致,但其去世年份是确定的,去世于1861年。按照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她的出生年份来算的话,她去世的时候只有24岁,非常年轻。但就在她24岁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九年了,而且生了五个孩子,称得上是早婚早育的楷模。作为一名钢琴家,巴达捷夫斯卡一生写了30多首钢琴作品,其中最有名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他作品的就是这一首《少女的祈祷》。按照普遍的说法,这首《少女的祈祷》写于巴达捷夫斯卡18岁的时候,从年龄上看,这真的是少女写少女的一首作品,可是实际上,那时候的巴达捷夫斯卡已经结婚甚至可能当了妈妈,但这并不妨碍她以一颗少女心写出这首传世之作。
巴达捷夫斯卡
在19世纪的时候,钢琴开始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乐器,那时钢琴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而且那时没有录音、没有唱片,所以一切音乐的传播都是靠钢琴。那时的欧洲社会也出现了一股非常巨大的学琴热,几乎所有好一点的家庭,尤其是贵族的小姐全都要学钢琴,因此在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两个种类的划分——一种叫做“诗意的音乐”,还有一种是“通俗音乐”。大家要注意,这里所谓的“诗意音乐”,不是指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标题很诗意的音乐,反而是一种有创意的音乐,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舒曼的《幻想曲》等等,这些属于“诗意的音乐”,也即比较高深的、艰深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比较“学术”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通常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理解起来也有一定深度,对于很多学钢琴的贵族小姐来讲有一点太深太难了,不合适,因此她们很多人弹的就是另外一个种类:通俗音乐。需要注意的是,“通俗钢琴音乐”不是“诗意的音乐”,这是两个分类,但通俗钢琴音乐通常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比如《少女的祈祷》、《阿尔卑斯山的夕阳》等等,都属于这类比较简单、鲜明又好听的作品,类似于后来20世纪的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1953~ )的音乐,他的作品都有很诗意的名字,《梦中婚礼》、《童年的回忆》、《星空》、《秋日私语》等等,题目都非常诗意,但是它们在种类划分上不属于“诗意音乐”。也就是说,“诗意音乐”中的“诗意”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中的“诗意”的意义,所以这首《少女的祈祷》是当时的一首通俗音乐,很多学琴的贵族小姐一定都弹过。但我们也不应该小看这首作品,想把它弹好、弹得准确或者说弹得正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首作品的开头有一个四小节的前奏,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想象(没有任何证据或作者的说明),这个开头的八度是教堂的钟声,钟声过后,音乐主题开始。
这首作品从体裁上来说属于变奏曲(我们在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一讲中讲过变奏曲有一个主题,后面都是根据这个主题的变奏),这首《少女的祈祷》在主题之后有6个变奏。如果说这首曲子比较复杂、不太好弹,其难度主要在右手,其左手非常简单——从主题到后面的6个变奏,这7个段落中左手从音型到和声没有任何变化,一直是三个和弦的来回切换,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最简单的“正三和弦”Ⅰ、Ⅳ、Ⅴ来伴奏。《少女的祈祷》的主题是由右手的八度弹出来的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很多人一见到八度就会很激动,把旋律弹得很响很凶,其实这破坏了作品的意境,而且乐谱上有明确的标记要求这里是“轻的”,因此我们在弹任何部分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曲子的标题所限定的情绪:“少女的祈祷”。
在主题之后,就是这首曲子的变奏——
第一变奏:与主题旋律相同,但变成了更加密集的音型;右手在上面开枝散叶地开花,左手依然是之前的音型,仿佛一棵大树的枝干,一直保持原状,支撑着整个作品的结构;而右手则在这个坚固的结构之上展开各种变化。左手伴奏的音型从头至尾一直不变,也是在为右手打节拍,确保整首曲子有一个统一的节奏。不管右手怎么在上面天马行空,左手都要保持它稳定的律动。
第二变奏:与第一变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结尾有变化。
第三变奏:变化比较大,旋律到中音区偏低的音区,声音变得很浓厚,也很温暖,在钢琴技巧上出现了双手交叉这样的技巧。这个音区的旋律感觉就仿佛是由大提琴演奏或男中音女中音演唱出来一样。第三变奏也相当于是整个《少女的祈祷》的中段,因为后面的两个变奏很像第一、第二变奏,只是略有变化。
第四、五变奏:与第一、二变奏相似,只是略有变化,只是八度和句子的长度有所调整。请大家注意,我们之前讲过的《小星星变奏曲》是作曲家明确标出的“变奏曲”,所以其每一个变奏都有数字“变奏1”、“变奏2”、“变奏3”等;而这首《少女的祈祷》在谱子上没有写“第一变奏”、“第二变奏”这些字迹,但我们只要稍微了解和感受一下这个作品,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就是一首变奏曲。
第六变奏:充当了作品的尾声,我个人觉得仿佛是她的祈祷得到了上天的回应,得到了上帝的回答,好像是一种人神共鸣的感觉,整个作品也在尾声中得到了升华。第六变奏的右手也全都是八度,和主题的手法一样,因此也有人把第六变奏弹得过于辉煌过于炫技了,看到八度就难以自制,热血沸腾,但这样弹显然是和作品的意境不相符的。建议想要弹奏这首曲子的朋友一定要克制自己炫技和过度激情的冲动。
这就是巴达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虽然这首作品在当年被列入通俗音乐当中,但是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品如果能够经历上百年的沉淀,大浪淘沙,最终还活跃在我们的音乐生活当中,依然受到大众的喜爱,那么这首作品就应该被称作“经典音乐”了,因为它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在今天依然为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与情感上的共鸣。而巴达捷夫斯卡尽管英年早逝,只活了24岁,但她的这首作品却让她一直活到了今天。
【推荐版本】
Cornelia Hermmann
谢谢段老师,把少女的祈祷讲得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