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爱恋

跨越时空的爱恋

00:00
18:42

| 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前奏曲》

Prelude and Fugue No. 1 in C major

| 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音符40--.jpg

巴赫与复调音乐 


在我们之前的第20讲中曾经提到过一位叫作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的作曲家,并从此引申到了另外一位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介绍巴赫的作品呢?是因为巴赫虽然非常非常伟大,但是他的作品与我们今天听到的这种音乐形态不太一样,他代表的是一种叫做“复调音乐”的写作方法。

“复调音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且这些旋律之间没有彼此的服从,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高潮和起落,互相谁也不服从谁,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与其相对应的我们今天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叫做“主调音乐”,也即以一个旋律为主、其他旋律都为辅。我们听到的所有流行音乐与歌曲全都是主调音乐,是旋律与伴奏的关系;而巴赫的复调音乐则每个声部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没有谁给谁伴奏的关系,类似于用几个音乐播放器同时播放不同的曲子,会让人觉得很乱很嘈杂,抓不住重点。当然巴赫的复调音乐不是这样简单的,有其章法,而且互相之间的每一个声部之间的旋律是有关系的,或许是同一条旋律但是出现的时间不一样;这些旋律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写在一起,这样对峙起来的方法就叫做“对位”,与我们同时随机播放几个音乐是不一样的。

欣赏巴赫的复调音乐,需要我们更多的理性思维介入,如果只是单纯的听的话很容易觉得一头雾水,需要我们注意其中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在哪个声部,需要一直跟踪各个声部之间的对比和变化以及主题在各个声部中的出现,还有主题的变形、主题的扩大,甚至还有主题的“倒影”,也即把主题反过来,需要很多理性的介入,因此巴赫的作品如果不是很熟悉古典音乐和复调音乐的话听起来会比较难以接受。所以尽管巴赫及其作品很伟大,但我却不太容易找到适合放在我们专栏中为大家进行介绍的作品,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或者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巴赫的音乐作品。

音符40--.jpg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前奏曲 Prelude and Fugue No. 1 in C major 


巴赫有一套两本的一共四十八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这个被称为钢琴音乐甚至是古典音乐的“旧约圣经”。他写这个钢琴曲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他的很多钢琴作品也都是为其孩子所写的。有的人把巴赫完全地标签化,将其作品粗暴归类为“弘扬神学、为上帝写作”,其实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尽管巴赫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歌颂上帝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世俗音乐,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和《创意曲集》等等,都是给他的孩子学琴用的。说到巴赫的孩子,我们要提到巴赫在古典音乐界被人称为“音乐之父”,这个称谓当然主要指的是他对后世音乐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等,几乎后世所有的作曲家、包括20世纪的先锋派作曲家都从巴赫那儿学到了很多东西。除此之外,巴赫在生活中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先后有两任妻子,共有20个孩子,所以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父亲,他的孩子中也有一些成为了音乐家。

巴赫家族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巴赫之上,他的祖父辈就有很多的音乐家;在他之下,他的儿孙之中也有音乐家,所以在欧洲音乐史的两百年中,巴赫家族诞生了大概有50多位音乐家,是真正的音乐家族。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套非常专业化的钢琴曲集,是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的必弹作品,并不是一套适合拿来做古典音乐普及欣赏的作品,但就在这套曲集中也有一首大名曲,也即第一首的前奏曲。平均律的每一首都由两部分构成,前奏曲与赋格,而这首名曲就是第一首的前奏曲,整首前奏曲并不是很长。

巴赫的作品有一个特点,他在谱子上没有写除了音符以外的其他的标记,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的弾法,因为巴赫没有给出任何指示,所以钢琴家怎么弹都是合理的。其实这首曲子我们找不到它的旋律,全部是分解和弦,所谓分解就是将和弦拆开变为单音。有的学者指出其里面还是藏了一条旋律的:mi-fa-fa-mi-la-re-so,当然如果非要说其有一个旋律的话也是可以的,或者说低音藏着一个旋律:do-do-si-do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旋律都不是歌唱性的,也不是很悦耳,所以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分解和弦,是一首没有旋律的前奏曲,主要靠和弦的色彩变化来让人觉得美。因此大家在听这首前奏曲的时候还要注意从和弦的色彩变化上来把握其美感,而不用过多地去寻找旋律,这也是我们在欣赏经典音乐的时候需要了解的一件事情,即音乐不一定都是通过旋律来表现它的美的,有的时候需要去体会其和声、和弦的色彩等等。

音符40--.jpg

古诺Gounod与《圣母颂》Ave Maria 


古诺



音乐之父巴赫这样写这首前奏曲其实等于留了一个空缺,上面没有旋律,因此在过了一百多年以后,19世纪的一位法国作曲家古诺(Charles Gounod,1818~1893)将巴赫的这首前奏曲当做伴奏,根据它的和声变化在上面配上了一条旋律,叫做《圣母颂》,唱词就是歌颂圣母的词。我想很多朋友听过巴赫这条前奏曲都是通过古诺的这首《圣母颂》,流传非常广。古诺用巴赫前奏曲的前四小节当前奏,之后继续重复前奏曲的开头,旋律进来,是一条非常美的旋律,与巴赫的和声变化结合得非常完美熨帖,可以说是古典音乐史上非常罕见的两个作曲家之间的跨时空的合作。

在《圣母颂》的开头我们会听到歌词“Ave Maria”,这是《圣母颂》都会唱到的一句,意为“万福,玛利亚”。我们这一讲的标题叫做“跨越时空的爱恋”,当然指的并不是巴赫和古诺之间的爱恋,而是两位作曲家跨越时空共同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本来巴赫平均律中的这首前奏曲与宗教是没有关系的,经过古诺的填写旋律与歌词,变成了一首歌颂圣母的音乐,不知道巴赫对于作品意义上的转换会作何感想,但我想他应该不会表示反对的,因为他也是很虔诚的教徒。当然有的原典主义的信徒认为古诺给巴赫的前奏曲填上旋律是画蛇添足,是一种拙劣的添加,认为巴赫的原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不管怎样,古诺填上旋律与歌词之后大大增加了这首前奏曲的流传程度,整个平均律曲集中真正被大众所熟知的只有这首前奏曲。

请大家去听一听这首《圣母颂》,听一听两位大作曲家跨越时空的合作吧。

音符40--.jpg

推荐版本 


·卡雷拉斯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José Carreras and the Vienna Boys Choir)

卡雷拉斯

卡雷拉斯,1946~ ,西班牙男高音,1971年获得意大利“威尔第声乐大奖”,逐渐成为世界顶级的抒情男高音,与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主要代表作品有《蝴蝶夫人》(饰平科尔顿)、《卡门》(饰唐何塞)、《托斯卡》(饰卡伐拉多西)、《唐卡洛斯》(饰唐卡洛斯)等,被声乐界评价为“甜润、抒情的男高音,拥有天鹅绒般的嗓音”。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由一群身穿蓝色水手服的男孩所组成的音乐团体,原为奥地利维也纳宫廷教堂圣歌队,由11-14岁男童组成,建于1498年。除因一战停止活动外,四百余年来沿用长期积累的经验训练歌童。海顿、舒伯特都曾是该团的歌童,莫扎特曾任该团首席作曲家。演唱曲目除宗教歌曲外,还包括古典和近、现代作品以及改编的民歌等。目前该团150个团员分成四个团,以三个月一季轮流演出,其中有些独唱小歌手还一跃成为电视明星。乐团还经常在国外巡回演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罗莎琳·杜蕾克� Rosalyn Tureck

罗莎琳·杜蕾克

1914~2003,美国钢琴家,早年就开始学习钢琴,1928年师从恰普索,十四岁已经能背谱以各种调性弹奏巴赫二部创意曲,193I年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二十三岁时在纽约以连续六星期的时间举办一系列巴赫作品独奏会,曲目包括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郭德堡变奏曲》、钢琴组曲和法国及英国组曲;1935年首度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1947年第一次到欧洲巡回演出并录制不少专辑。杜蕾克被誉为是演奏巴赫乐曲「最崇高的女祭司」,然而她所诠释的十八、十九世纪作品也广受肯定,并曾经在威尼斯双年展尝试演奏二十世纪音乐。晚年杜蕾克住在英国牛津从事教学工作,于2003年去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ucy_yrh

    请加我进段老师的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