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星,今天我们进入论语第二篇的学习。为政篇一共二十四章,主要记录了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原则,使道德与政治联为一体。孔子说的德是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孝悌,同时也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其他各项要求,如忠、信、敬等等。他提出以德治政首先要求统治者自身遵循道德规范,也要求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重心。好,下面我们开始原文的解读。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政,“譬如北辰”指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安居其位,而众星都环绕着它。这里的共,通“拱”,环绕之意。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更有诗意:他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以道德感化,就像北极星,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转动。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感情纯正无邪。
关于为什么为政篇里面谈到诗经,以及诗经的详细介绍,因为时间有限咱们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论语别裁》,里面有非常棒的分析。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用刑罚来管理,使大家不犯法,“民免而无耻”这样人们会逃避而且没有羞耻心。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以礼教化,“有耻且格”人们都会有羞耻惭愧的心,而且能自觉归正。所以孔子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是儒家和法家精神的不同。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段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事情不再有怀疑疑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不管好坏都听得进去而且毫不动心,心里很平静,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下面四段都是讲孝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当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父母活着,按照礼来孝敬他们,这里的礼不是一种礼节,而是更宽泛的落实到孝道上的社会道德的意思,比如说对父母的照顾、尊敬、爱护等,“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去世,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这一段和下一段咱们可以结合在一起看。下一段是: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里的其指子女,这句也是有好几种解读,其中两种我觉得都挺有道理的,一是说让父母只需担忧子女的疾病,引申为做好自己,让父母不用担忧子女的为人行事等各方面。一种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啊,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孔子给孟武伯的回答和给孟懿子的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个高官,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官二代,据说有些骄奢淫逸,所以孔子从让他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来讲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的所谓孝,认为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照这样,连犬马也有人喂养着,如果不存孝敬之心,供养父母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所以对老人如果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这一段跟下一段也可以呼应起来看
”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说:色难。色指容色、态度,什么叫色难?态度问题,在照顾父母时能始终和颜悦色这才是最难的。“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事的时候,由子女去操劳,“有酒食,先生馔” ,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先生,馔指吃喝,有酒食先让父母享用,“曾是以为孝乎?”难道这就算是孝了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自己父母面前我们往往是最放松的,我们其实很爱他们,但是有时遇到一些事情或者自己烦躁的时候可能就很容易跟他们发脾气,包括有父母帮着带孩子的,在看到父母育儿上有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沟通态度是怎样的呢?有没有直接数落这不对那不对,弄得父母无所适从的?我想肯定会有,其实我们很爱他们,我们内心对他们是敬爱的,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态度,这就是色难。
所以结合上一段子游问孝,总结来说,孝道第一是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是外显的表露出来的,色难。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无论在道德上或学问上都是孔门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经常提到颜回。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讲一整天,他从没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时,做人做事都会自己检讨自己,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颜回啊,并不笨呐。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广叟哉?人焉广叟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察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什么能让他的心安定安乐,从这三个方向观察人,人焉廋哉,人还有什么能逃避隐藏的呢。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又是一个名句,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产生新的见解,这可以为人师了。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的意义还可以在引申一下,温故知新,通过了解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个人的也好,国家的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失败的,来判断未来新的发展,这样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我们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皿。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什么意思呢?器皿一般各有其专门的用途,所以比喻君子不能成为某一类定型的人。尤其在为政篇里讲这个,一个为政的人更是需要是博古通今,全才型的人。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解读,让我们一起带着理解诵读一遍原文吧。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广叟哉?人焉广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