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家好,我是妙星,昨天我们阅读了学而篇的前半部分,今天我们开始共读余下的几段。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两种,一种认为“慎终追远”指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祭祀远祖,即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顺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而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终”指一件事的结果,“远”指事情刚开始的“因”,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情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所以想要好的结果,一开始就要种善因,如果认识了这个道理,社会道德的风气,就会归于厚道严谨。不论哪一种解读,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种善因得善果。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必定知悉人家的政治,他是求官呢?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老师求得政事的方式,应该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式吧?”也可引申为:你看看老师是这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过世了,观察他的行为,他能三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行事之道,言行一致,可说是尽孝了。这里有理解差异的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之道”究竟是指按照父亲的志向、行事风格去行事,还是说始终不违背在父亲面前承诺的自己的行事方式呢?这是有争议的,按前一种理解如果父亲本身是行事不端的人,我们还是无改父之道,就有愚孝之嫌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中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中国传承的文化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都由礼的精神来处理。但有的时候为了和谐而和谐,矫枉过正也是行不通的,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义,这里的义就是义气侠义的概念,那么所说的话是可以兑现的。恭敬符合于礼,可以让我们远离耻辱。这是告诫我们,我们讲诚信,也不能没有原则标准,否则,诚信就可能变成小人的狼狈为奸,背信弃义是不对的,守信弃义也是极端,所以信,要以是否符合义为标准。恭敬也要遵循礼法,否则恭敬过度要么变成谄媚邀宠,要么过于谨小慎微,会招致人格的屈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论语研究的沼泽地,古今注解都令人费解,比如常见的译文: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亲的人,这也就可尊敬了;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包括南怀瑾先生的解读: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抑了,都很令人费解。而且与前文好像也失去了联结。我个人比较认同另一个版本的解读,他认为“因”是因袭,学习古人,亲是通假字,通“新”,意为新思想新观念,所以这句话理解为:学习古人的同时不拒绝接纳新思想新观念,这样的话这个思想就是可以继承的。否则学习古人,排斥一切新鲜事物不能与时俱进,这种旧思想不学也罢。这样的解读,与前两句信需要近于义,恭需合乎礼也是相呼应的,学习古人的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其实也就是中庸之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走极端。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过分的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而言语谨慎,学习古籍或者接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是好学了。这两句话的意义,是告诉我们不应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了,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道理吧?切磋琢磨是指对骨器、玉器等器物的不同加工方式,比喻在做学问上的磨砺研修。子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能还是存在贫困的人有比较和敌视的心理,富贵的人存在优越感,这样的修养还是不够的,要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这个过程就像打磨玉器一样,是磨砺研修的过程。孔子说:子贡啊,开始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了你一个道理,你已经可以推演出别的道理来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们自己,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与篇首的“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相呼应。都是强调,我们要多反观自己,不要要求他人,抱怨他人。
好,咱们今天的解读内容就分享完了,接下来照例我们带着已经理解的内容一起诵读一遍原文吧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