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姚余梁,欢迎来到我的生活中的管理学节目。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如果吴三桂参加一掷千金这个电视节目结果会怎么样?
一、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
一掷千金,前几年是个流行全世界的电视游戏节目,最早起源于一个荷兰的电视节目,然后就在世界各地演变成多个地方版本,在美国叫做“deal or no deal”,在香港地区叫做“一掷千金”。
在国内类似的节目有“动感秀场”“幸运52”,还有浙江卫视的“爱唱才会赢”等等这样的节目。
一掷千金的电视节目一般是这样玩的,台上有26位美女,每个美女手中提一个手提箱,手提箱内装有1到100万不等的数目的钱,到底哪个箱子里装的是多少钱,没人知道。
由一个参赛者可以随便挑个箱子自己拿着,但是暂时不能打开,如果玩到最后,这箱子里的钱就归参赛者所有。
最后参赛者就开始一轮一轮随机地打开台上的箱子,如果台上打开的箱子是100万的话,就说明参赛者手中的箱子肯定不是100万了。
每打开一轮箱子,就会有一个神秘的银行家打来电话,出一定的价钱要买下参赛者手中这个箱子。如果参赛者接受银行家的价钱,游戏就结束了,如果参赛者不接受这个银行家的价钱,游戏将继续进行,参赛者继续打开下一轮的箱子,直到没有箱子可以打开了,就可以把手中的箱子里的钱拿走。
所以说每轮的时候参赛者都要做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的。
那么参赛者应该是如何做一个最佳的决定?
我们前面讲过了很多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就是要依靠计算期望损益,然后选择期望损益最高的那个选项。
二、什么是效用理论?
这个理论在这里面也完全是适用的,但是要做一些修正。
因为我前面讲在计算期望损益的时候是用钱来衡量的,期望损益是十元,就比期望损益的五块多,那么应该选择期望损益是十元的选项。
但是钱给每个人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的,有人拿到是一百块钱会很高兴,有人就不会,而有人拿到一千块钱甚至更多才会高兴。
比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辽东总兵吴三桂,李自成入京逼死崇祯皇帝后曾经多次招他归降,当时还在关外的清朝肯定也是多次招降,具体许诺多少钱不清楚,但肯定也少不了。
吴三桂犹豫来犹豫去没答应,最后他的小老婆陈圆圆被李自成这个部将掠去,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靠了清朝。
对于吴三桂来说,钱带来的高兴很少,至少没有陈圆圆带来的高兴大,要不然他早就因为钱投降了。
那么每一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应该根据钱的多少,还是应该根据自己有多高兴来?显然是应该是根据自己高兴来决定的,毕竟挣钱的目的是让人高兴,这就是效用理论。
不是钱的多少来做决定,而是效用的多少来做决定。
三、从决策过程看效用理论的应用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再回来看看一掷千金里参赛者的决策过程了。
假设这样的一个情形,参赛者玩到了只剩下最后两只箱子,一个装有100万,另一个装有10块钱,这时候银行家给出的价钱是45万,接受不接受这个价钱?因为参赛者手中的箱子是100万或者10块钱的概率是50%对50%,所以参赛者可以很容易地计算一下用钱来衡量的期望收益是500005块钱。
也就是说如果接受银行家的价钱,参赛者可以拿回家45万元;如果不接受银行家的价钱,继续玩,参赛者期望能拿回家是50万多5块。
如果按照简单的期望收益大小来决定,参赛者应该继续玩,因为500005块大于45万块。
这时候请读者闭上眼睛身临其境地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决定呢?我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接受,拿45万块钱回家,因为多出的50005块钱不值得去冒那个50%的风险。
我说的是绝大部分人,而不是所有的人,有的人还是会去冒这个风险的,人和人对待风险和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反之,风险和钱带给每个人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像前面说的,不能光用钱去衡量,要看效用,从45万到500005块,这中间的50005块和50%的风险并存。
虽然从钱上看是正的,但是如果把风险也考虑进去,也就是衡量总体的效用,对于不喜欢冒风险的人就可能是负的了,而对于愿意冒风险的人可能还是正的。
换句话说,是要一个肯定的45万元,还是要一个可能的500005块呢?不愿意冒风险的人倾向于肯定,而愿意冒风险的人倾向于可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冒险的倾向,不过人的冒险倾向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有几个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专门看了很多集的一掷千金,把这些节目中决定收集成数据,做了个统计分析。
他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旦参赛者决策不顺利的时候,参赛者就会越来越敢于冒险。
比如一上来,那个装有100万的箱子就被打开了,也就是说参赛者的箱子里肯定不是100万,他的期望收益一下子少了很多。这时候参赛者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敢于冒险,根据他以前的冒险程度,本来应该接受银行家价钱的时候,他也不接受了,一副我要拼,血战到底的样子,继续比赛,希望把可能变成现实。
在美国的一掷千金里头,最让人惋惜的是一位老奶奶,放着银行家给的十三万八千块钱不要,还要继续玩,结果最后只拿到了25000块,令人惋惜不已。
在这个电视节目里头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银行家的行为,银行家作为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也是要做决定的,只不过是反过来就是了。
比如说面对上面的情况,参赛者可能拿走100万或10块钱,银行家应该出多少钱来买断参赛者?
如果按照期望值,银行家应该出500005块,但是考虑到大部分参赛者是不愿意冒险的,所以银行家的出价并不需要等于期望值,可以略微低一些。
那么如果哪一天碰上一个冒风险的参赛者,而且赢了钱怎么办?
没关系,银行家每天都在玩这个游戏,他的目标函数不是每一场的成本,而是这个电视节目整个时期的成本,偶尔损失一场没关系,多场下来平均还是最好的。
更有意思的是,银行家有时候出的价钱比期望值还高,从效用理论那就解释不通了。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什么时候银行家的价格比期望值高呢?
通常是大额的箱子都被开光了,场上最后可能拿走的钱已经很低了,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这时候这个游戏就不再吸引观众了,观众这时候可能就上厕所去了,银行家就出略高的价钱,好让参赛者赶紧接受,然后尽早结束这个不吸引人的游戏,可以开始下一场游戏。
从效用理论的角度上看,吴三桂是个极不敢冒险的人,如果他去参加一掷千金的节目,估计几轮下来,他就会接受银行家的价钱,和陈圆圆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小日子去了。
四、思考题
下面我给大家留一道小小的思考题,供大家进一步地探讨和交流: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100万和10块钱,银行家出了45万,你会怎么样选择呢?
今天就到这里,生活很精彩,管理学起来。
我是姚余梁,咱们下期再见。
我会拿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