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希望》《生命的路》2 | 郜元宝:反抗绝望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希望》《生命的路》2 | 郜元宝:反抗绝望

00:00
14:44

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讲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以及鲁迅先生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它的精神的基调到底是什么?这个我们可以讲的很多,但是今天我们就结合鲁迅的三篇散文作品,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未有天才之前》《希望》《生命的路》,来研讨一下这个问题。

 

1

一般谈论中国现代文学,似乎只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才是文学,其他都不算。其中小说的地位又特别高,而散文的定义又太狭窄,似乎只有描写抒情叙事的散文才是文艺性散文,也就是美文,发议论的就不算,比如杂文。鲁迅杂文是个特例,没有人敢于否认他的杂文是文学,可是别人的杂文是否属于文学,就很难说了。


近年来,中国文学的体裁概念有一种逐渐放大的趋势,冲破了上述相对狭隘和固化的格局。比如小说的地位就有些降低,至少不像过去那样一超独霸,一枝独秀了。诗歌戏剧一直徘徊于低谷,尽管在专业的诗歌界和戏剧界还很红火。最主要的,散文园地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文,比如文化大散文,比如书评,比如学者散文,等等等等。


用这个新的、放大了的文学体裁的眼光再来看现代中国散文,就有不少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其实,周作人最初提倡的“美文”就是英国的随笔essay,其主体就是议论文,并非偏于描写抒情乃至叙事的那种所谓文艺性的“美文”。美文原来是论文,只不过出于误解,才被弄得狭隘化了。总之现代文学中那些偏于议论的散文很值得重新加以认识。实际上,鲁迅的杂文就偏于议论,而翻开《古文观止》,议论性的“美文”不也比比皆是吗?让议论性的散文或者杂文回归“美文”的范畴,也是发扬光大中国散文的这一优秀传统。中学生作文不会写议论文,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遗憾。


说到议论性散文的复活,或者按照文学史的脉络,就叫“美文”或“杂文”的复兴吧,就无法回避这一类杂文经常谈论的一个主题,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本来应该是哲学家在哲学论著中回答的问题,但中国现代的一些议论性散文也会经常触及,而且这些作家用散文的形式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他们思考的深度还是影响的广度来看,一点也不逊色于哲学家的论著,甚至还有之而无不及。

 

2

我们就且来看看鲁迅的议论性散文是如何探索人生意义这一终极性问题的。

鲁迅杂文,通常说是“匕首”“投枪”,专门“攻击时弊”。他自己很谦虚,说“攻击时弊”的杂文不应该追求永恒的价值,而应该甘心和“时弊”一同灭亡。如果攻击时弊的杂文总是有读者,生命力很绵长,那就意味着这种杂文所攻击的时弊本身依然存在,社会依然没有进步。所以鲁迅盼望他的杂文“速朽”而非“不朽”。他的杂文“速朽”,就意味着杂文所攻击的对象消失了,社会进步了,杂文的功效和意义也就显示出来。


鲁迅所讲的是他主要的文学活动,即杂文写作的意义归宿,其实也就是他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就消耗在用杂文的方式攻击时弊了。

很少有文学家肯这样定位自己的文学创作,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某种永恒和不朽的生命,而鲁迅却希望他的作品“速朽”,可见鲁迅是把社会进步和人生的改良当做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至于自己得到怎样的回报,并不是他首先考虑的问题。


现在都说,“五四”新文化鼓励个人主义,鼓励个人成名成家,鼓励个人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即通常所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认为这套价值体系容易导致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的流行。其实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五四”一代人的真实想法,你会发现,上面这样说法是有多么冤枉他们。


就拿鲁迅来说,他就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朽,反而希望它们速朽,这就不是为自己作想,而是为社会着想。周作人一再说鲁迅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并非他一心想成名成家,恰恰相反,当他工作的时候,简直就忘我了,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只看重工作本身的意义。比如他的许多作品都不署自己的名字,要么署周作人名字,要么不断变化笔名来发表。鲁迅就是本名叫周树人的这个作家一生所用的几百个笔名中的一个。你能说这样的人,是自私自利吗?

 

3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这篇讲演中,鼓励大家不要一心做天才,而不妨去做为天才服务的泥土。这句话经常被误解,好像鲁迅看不起大家,说你们既然不是天才,就老老实实做泥土吧。


其实并非如此。生命的意义并不全在天才式的高峰体验,泥土的意义也值得追求,作泥土的快乐也值得享受。泥土所作的琐碎的小事,和天才所作的伟大功业,在性质上并无什么不同。甚至泥土的意义就是天才的意义,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相反,如果我们仅仅用世俗的天才标准来衡量自己与他人,比如父母们只用高考上大学、将来进北大清华牛津哈佛,来激励子女,让他们在这条独木舟上与同样想法的年轻人进行生存竞争,那么他们的生命将十分单调,也十分危险。别说失败的几率很高,就算成功了,也很可能得不偿失。


鲁迅劝大家作泥土,绝不是贬低大家,更不是叫大家上当,而是叫人充分享受人生的意义和乐趣。

 

4

鲁迅的散文诗,其实是充满议论的《希望》,还有一句名言,叫“反抗绝望”。这也是他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


生活有许多不如意事,令人失望,甚至绝望。这本来是个无解的问题。你怎么去劝慰一个绝望的人振作起来呢?告诉他们“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那他们会说,“既然春天不远,那接下来不还是冬天吗?”可见许诺一个美好的远景,以此鼓励别人,鼓励自己,有时并不管用。万一你说许诺的,或你自己所怀抱的理想,最终被证明是空洞虚妄呢?


鲁迅的鼓励就很特别。他说希望也许是虚妄的,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得好,“绝望之与虚妄,正如希望相同”。既然绝望也是虚妄的,既然你整天唉声叹息,跟你整天盼望祈求,都是虚妄,那么我还不如选择希望,我还不如反抗自己或他人的绝望!我干嘛要被绝望压倒呢?万一希望并不虚妄,万一绝望反而是个骗局,我不是亏大了吗?


鲁迅的态度是如此积极,如此乐观。但他的积极和乐观,不是廉价和盲目的,而是看穿了所谓悲观绝望的把戏,这才转向乐观和希望。


他认为,这才是生命应有的色调,才是生命应有的意义。


这种战胜了或竭力要战胜悲观绝望、竭力要为生命开辟一条生路的态度,在鲁迅的小杂文《生命的路》中表达得最充分,我们就用其中的一段,来结束这一讲吧。鲁迅说: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我们看鲁迅先生对生命的理解是如此的坚定、如此的乐观也是如此的强悍。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鲁迅先生,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想的主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凡人_n0s

    去年VIP还花钱购买! 今年VIP全免费,听完了更感觉这钱花的不值

  • 眠羊_ii

    老师讲得真好

  • mataldreadful

    希望与绝望 论断与不轻易论断 怀疑与不怀疑

  • 芭蕉之北

    后面两篇 感觉郜老师没说好。特别是最后一篇,我读到的是对这种进步论的讽刺。

  • 九万里而南为

    挺好

  • 仰朢星空_

    #提问#童话呢?童话不也是文学吗?

  • 毕小华_wr

    郜老师讲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