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篇02:拒绝敌人的诱惑和错误的指令

九变篇02:拒绝敌人的诱惑和错误的指令

00:00
18:0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在上一集,孙子讲了根据五种不同地形的应变的方法。在这一集,孙子要根据《九变篇》的“九变”的主题,展开论述“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在这一集,孙子列举了五种情况,告诉将帅们在这种五种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为有利,我把它们简要概括为“止兵五利”。


孙子说: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说的“虽知五利”中的“五利”,是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个方面,就是我们概括所说的止兵五利


用现在的话说,孙子所说的意思是: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池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国君的有些明显失误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能够灵活应变,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不能灵活应变,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将帅用兵不知道灵活应变,虽然知道上面的“止兵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高明的战略家,非常清楚自己在整个的战略运作过程中,有哪些路不能走,有哪些东西不能取,他知道他的危险点在哪里,知道他的能够承受危险的底线在哪里(这里面有我们平常说的“止损线”的意思),所以,他知道哪里该进,哪里该止。


“止兵五利”,会让我们自然联系到孙子在前面说过,分散敌人,要让他处处防备你。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止兵”,什么路都走,什么城都攻,那么,你的兵力就会分散,就会被对方所控制。


孙子的这段话和上一段话是一个整体,我是为了方便讨论而拆分开来。这两段话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九变”。孙子特别强调,一名将帅,如果“不通九变之利”,即便是知道了地形,也得不到地利。一名将帅,如果“不知九变之术”,即使是知道了“止兵五利”,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在孙子看来,这个“九变”,就是用兵的一个核心中的核心,如同一个人身体上的魂魄一样,如果没有了它,所有的一切都转动不起来,如果没有了它,你就是知道再多,拥有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那么,如何让一名将帅“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纵观孙子上一集和这一集的两段话,有两个重要的思想:一个是“学会拒绝”;一个是“化执为活”。


我们先讨论一下学会拒绝

在“止兵五利”中,孙子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这就是要善于根据当时情况改变自己原有的计划,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按照自己的目标灵活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自己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在孙子看来,用兵作战,让将帅难以灵活应变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将帅的固执死板,这种人一旦认了一个死理,就是几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认准了一条路,非要走要黑不可;他认准了敌人的一支军队,非要和他打一仗不可;他认准了一个城市,非要打下来不可;他认准了一个地方,非要把这个地方占据了不可。他不知道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的作战部署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在孙子看来,导致将帅固执死板的是“诱惑”。因此,要学会拒绝,不该争的,不该要的,不该占的,坚决放弃。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大量的经验和教训都可证明,许多失误常常是由于贪图或不愿放弃一些小利而造成的。那些不敢于拒绝和放弃的人,最容易被对手所诱,所控。


在拒绝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许多战争教训表明,这是一个影响将帅随机应变的主要原因。在作战中,有些将帅善于拒绝敌人的诱惑,却不敢拒绝君王的命令。有些将帅在战场上明知应该变和如何变,但在君王的命令下却没有变,结果招致惨败。为什么?这是一个推卸责任的问题,反正我听了君王的命令,败的责任不在我。


所以说,身居前线的指挥官,能够做到只唯实,不唯上,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只有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看出一名优秀将领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孙子在后面章节中专门强调的“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质。


粟裕就是这样将领。解放战争中,他根据当时情况,直言建议中央改变“渡江南下”的作战方针。这是需要极大胆量的,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渡江南下”,是毛泽东亲自制定的战略外线出击的方案,是以中央名义下达的。一个战区的指挥员,要改变这个计划,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承担这种改变中央战略原定方案的责任。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改变原来的战略方案,部队不再渡江南下,在原地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改变,一旦影响到了全局怎么办?你粟裕没有在原地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怎么办?或者消灭了一些,消灭的数量没有达到战略要求怎么办?粟裕要承担的责任有多大啊!粟裕必竟是位名将,在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后,他果然在原地指挥部队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出色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战略任务。


在这方面,我有两个体会:第一个体会是,要用好参谋的三次建议权,我在部队担任过侦察参谋,陪同首长进入过一级战备,当发现一些问题时,一定要说,要敢于说,不说就是不负责任,一次建议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当你的三次建议权都用完了,如果上级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你必须执行命令。


第二个体会就是,上级的命令明显是错误的,你不得不执行,这时候心里是很别扭的,执行吧,就会造成损失,不执行吧,那就是违反军纪,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要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这种敢于拒绝的品质,表现在敢于向上级说“不”。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善于拒绝的问题,这是一个讲求方法和把握时机的问题,这个“不”字说得要巧,说的时机要好,最好让你的“君王”听起来,这个“不”字不怎么刺耳,甚至还有些顺耳。我记得有一位战略学家这样说:当你向“君王”提出反对意见,最好是让他感觉到这个意见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而不是你说出来的。


说句实在的话,在军队中,军令是如山倒的,不能硬抗,高明的将帅,要对国家安危负责,该拒绝时要敢于拒绝,一旦无法拒绝,要善于将这种无法拒绝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我们再讨论一下化执为活

上面谈到,大家也能够看出,在论述完“因地五法”“止兵五利”这两方面的内容之后,孙子特别强调的重点,就是“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什么是“九变”?就是灵活应变。实际上,孙子是在告诉我们,用兵作战,虽然要知道一些战法,运用一些战法,但一定不能呆板地用,要灵活地用,用古代兵书的话说:这叫“化执为活”。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提到大家熟悉的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当秦国举兵来犯时,赵王派赵括领兵迎敌。赵奢认为儿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兵法的精粹,不可为将,故而竭力阻拦。赵王不听,结果赵国惨败,大伤元气。赵括是“化执为活”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反面典型。


中国古代有一部兵书,叫《何博士备论》,书中列举了大量事例来说明“化执为活”的道理。我不读原文了 ,只说意思。书中谈道:


退走的敌军不要追击它,所以曹操击败了张绣,然而皇甫嵩却违背这个原则而击破了对方的军队;


走投无路的敌军不要迫得太急,所以赵充国追击时缓缓前进,然而唐太宗却违背这个原则而使薛仁杲投降;


百里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遭受挫折,所以孙膑杀死了庞涓,然而赵奢却违背这一原则击败了秦军,贾诩违反这一原则而击败了羌人;


遇到强敌就回避它,所以周亚夫不攻击吴楚叛军精锐部队,汉光武帝刘秀却违反这个原则而大败王寻、王邑;


这本书还举了很多例子,时间关系,我这里不再说了,你如果有兴趣,自己可以找到这本书看一看。


我在此只是提一下书的作者最后的话:这些用兵的范例都不是死守兵法所能够做到的,也不是兵书所能够教会的。善于用兵的人,尊崇前人留下来的原则,但并不是固执死板地运用。


在下一集,孙子要谈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杂于利害。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战略上,也体现在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之中,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范畴。好,我们下一集见。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变”,是战略指导中永恒不变的一个原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_vvv

    九变之利,九变之术。

  • 音频迷妹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个孙子

  • 月亮晒黑

    比如不知原就是个好位置。

  • 听友398354805

    赵括的母亲劝阻

  • 音频迷妹

    何博士悖论

  • 音频迷妹

    何博士备论

  • 音频迷妹

    禾博士北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