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 君子九思:君子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境界?

第6课 | 君子九思:君子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境界?

00:00
21:50

 君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想人格的体现,我们上节课介绍了与君子相关的种种境界和描述,把君子之道梳理了一下,那么,具体一点,君子都应该具有哪些品性,君子的精神追求又是什么呢?

君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想人格的体现,我们上节课介绍了与君子相关的种种境界和描述,把君子之道梳理了一下,那么,具体一点,君子都应该具有哪些品性,君子的精神追求又是什么呢?

在《众星拱北》一课里,我们提到“五美四恶”(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隐含着合格的从政者是君子这类人。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描述非常多,我们来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什么事先去做,做到了再说不迟,别总说不做。而现在甚至是没做还说做了,真是差别太大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普遍,比是偏党。因为君子、小人出发点不同,君子出于公,所以不会比附于人,也不会让人比附于己,所以,君子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而小人出于私,所以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为了私利,自然不会与人和谐相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就是必须做,必须怎么样,这就难免困于执着之中,遇事很难因势而变。非要盖一个大楼,台风来了,还要顶风而上。感情淡薄了,非要幻想像刚认识一样。莫就是不必做,这就很容易一事无成。对什么事都觉得没意思,有什么啊,无所谓,空虚主义了。


那么君子对于人和事既不会必须怎么样,也不会一定不怎么样,那么为人处事的标准是什么呢?义之与比,就是义与之比,比就是标准的意思,这个标准就是“义”。要不要做不是上来先定一个主观的必须做,必须不做的想法,而是看是否符合“义”,符合就做,不符合就不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影响就比较大了。但是这个“喻”字到底该怎么理解好呢?很多地方解释为知道,明白的意思,那么就解释成君子明白义,小人知道利。有些地方为了强调以示区别,解释成这样,“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义”前面加上大,“利”前面加上小,这样对比一下,好像君子就比小人高大了很多。


可是,难道说君子不知道利,小人没听说义吗?而且后面的“于”就是多余的。实际上,一个人并不因为明白大义就能成为君子,一个人也不会因为知道利益就成为小人,更多的含义还是应该从行为出发。那么“喻”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就比较清楚了。


君子的行为落实在义上,小人的行为则落实在利上。君子之所以落在义上,不是君子不喜欢利,而是要考虑他人的利,利人利己才是君子的利,就是义。而小人落在利上,不是小人没听说义,而是只考虑自己的利,只利于自己是小人的利。如果没有利,那么君子的义又是什么?其实,义就是利益大家,而小人的利是利益自己。物本身并不决定是义还是利,而是人的行为所表现的内在才能区别何为义何为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就是呆,反应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就能看到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既然行为才能说明问题,所以君子没必要多说,而是要多做。这当然就与“巧言令色鲜矣仁”相互对应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单纯地把这段话理解成孔子对文章的评判标准,那么最后一句应该是“文质彬彬,然后成文”,怎么会一下转到“然后君子”去了呢?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宏观的理解角度,这段话的确在说文章,但是,目的仍然是要说做人。是说,做人要注意,自然朴实和人为修饰相得益彰最佳,君子既保有自然淳朴的基础又具有修饰美化的提升。否则不是夸夸其谈就是粗野低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就是问心无愧,就是君子的不忧不惧。“戚戚”就是担惊受怕,烦恼忧愁,为什么小人会如此呢?君子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小人每天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能不累吗?逐渐地就丧失了自我,为什么,总按照别人的标准在迎合外界,自己的内心逐渐丢失了。所以,烦恼自然紧随其后。


“坦荡荡”就能随意而为吗?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任意挥洒吗,不顾别人吗?当然不会,所以还要结合其他对君子的描述,综合理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看到别人的美好的事,是帮助促成,而小人是嫉妒,捣乱,看到别人比自己差心里才舒服,更不可能帮别人完成好事了。而且,君子发现有人做的事不好,还会劝阻更不可能帮助,而小人呢,这时却表现出积极性了,助纣为虐了。


要特别说一句,因为这句话与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什么事先想到自己该怎么努力去处理好,而不是到处求人去。这次做不好,努力进步,下次做好。小人求诸人,就好理解了,遇到事情,到处找人帮忙,可是,总找别人帮忙也不能长久啊,于是还要想办法替别人办事,这样一来二去就成了小团体了,成了圈子了,这不就是需要结党才能营私吗?其实这一句话最能体现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君子九思”算是对君子的表现做了一个小总结。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nàn),见得思义。”


这里要着重理解“思”的含义,思就是希望就是追求,就是要实现的目标。而明、聪、温、恭、忠、敬、问、难、义则是要达到的结果。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内容。


视思明,就是我们看事物要看明白,只要眼不瞎就总能想办法看清楚事物,这是表面的看,而视思明是要看明白,看明白什么?明白事物的本质。


听思聪,大家想想为什么耳朵听要追求聪明的聪,而不是听清楚呢?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刚才的意思,不能只看只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还要带着思考。听到什么本质呢?听别人话里的真实含义,要能听出人家说的真实意思,发自心里的意思,也许表达出来了,也许根本没表达出来。


那么,没表达出来又怎么听出来呢?父母关心孩子,并不是一定要说,爸妈很关心你啊,而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嘘寒问暖,甚至是打骂教训来表达,能不能感受到呢?当然可以,因为只知道心在那里。所以,听要聪,聪明才能真的听懂别人的话。


色思温,脸色面相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反应,温是温和、温润,像玉一样,温和的面相,请问大家见到这样的人有几个人不喜欢。


貌思恭,这个容貌和脸色有点接近,但还不完全相同。相比之下,色思温更多地体现的是内在的状态,貌思恭则是一个人外貌的一种状态,恭和敬常常连在一起,其实可以理解成,恭是自己表现的样子,敬是对别人的样子。所以后面说,事思敬,做事要有敬意,对事情负责,其实说到底还是对人对己负责。


言思忠,说话怎么还要想着忠呢?怎么忠?显然,还是内心的问题,只有出自真心的话才是君子真正想说的话。所以我们听君子说话和听小人说话一定要有区别,不能都信,也不能都不信,因为君子可信小人不可信。


但在实际中,很多人不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面对君子他也要设防,总要防着点,结果把好人挡在外边了,有时又会把小人当成好人放在身边甚至加以重用或者视为可交之人,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没有视思明、听思聪,一个人很难做到后面的几思。


再看,疑思问,很多时候大家对什么事或者问题有所疑虑,但是会憋在心里,不问,结果憋出病来了。想问不知道怎么问,为什么?抓不住关键,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只能烦恼,找不到解决办法。总之,会问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忿思难,忿是生气、发怒的意思,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分心,那就麻烦了。所以这里的难不是困难的难,而是灾难的难。生气、发怒的时候,应该想一想,可能带来的灾难、留下的后患。但是按照我们说的,“思”是追求,“难”是结果,“思”不是想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成,生气、发怒会导致灾难这样不好的结果。


见得思义,为什么这里不说“得思义”,而说“见得思义”呢?大家细想一下就能明白,因为得到之后就已经是结果了,还要怎么“思义”呢?应该是在“得”之前就要追求“义”,而不是之后,所以是“见得”,发现要有所得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符合“义”,如果符合才能去得,这时候才能心安理得,如果不符合,就要放弃。这才是君子的品性。


这是对君子的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君子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呢?也就是说,君子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什么呢?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其实是在谈君子的内在标准了。而这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人与事就这样从内而外地连接起来了。


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人,又该如何修炼呢?下节来讲为学。明天见。


—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