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老师讲《道德经》第七期第十五章

沧老师讲《道德经》第七期第十五章

00:00
12:35

Hello,大家好,我是张羽中,咱们今天继续沧老师讲《道德经》第七期的内容,这次我不打算把第一期多有的内容都放到一张了,还是像逐章的讲解,要不然内容太多,说的太笼统大家也不好理解,所以这一期,我为大家分解《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内容,后面再讲沧老师的分析。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自古以来那些善于修炼道法之人,他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感知到了道的精微玄妙,与深不可测,没有办法明晰的认识到它。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所以正是因为你没有办法知晓和认识它,所以要想认识它,怎么办呢?只能勉强的去形容。豫兮,若冬涉川;

运行时,要像冬天走在冰面上一样,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犹兮,若畏四邻;

要谨慎的注意四周的环境,不被打扰,使心不乱。

俨兮,其若客;

外表庄严肃穆的就像是在别人家做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内在的能量却像可以消融冰雪的太阳。

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聚在一起时,像未经雕琢的原石,散开时又像滋养生命的稻谷,混为一体时又难以分辨。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在浑浊时使之静止,慢慢的变得澄清,谁又能在久静止后,慢慢的搅动前进?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所以修道之人都不会使内在的能量保持盈满,之所以不保持盈满,才能时时的交替变化,去陈出新。

 

这一章着实有些不好理解,沧老师 说这一章是在描述那些得道之人的修道状态,我们谁都没有得道过,也没有过老子的那种超感官的神秘体验,所以不管怎么说怎么形容,都是很难理解,而且中国的文字本身又抽象难懂,这里所用又是文学词汇,就更加的晦涩难懂了。

这一章可能是有人在请教老子,你说说,道在人体中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老子就在说:自古以来那些善于修炼道法之人,在修炼的过程中知晓了道的微妙玄通,和深不可识,这个深不可识的识啊,是知识的识,也是认识的识,我们若想了解其中的含义,就得把字分开理解,认和识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你可能认得,但并不一定识得,就像我们都认得马云,但是马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并不知晓,还有就像我们中国的汉字,道德这两个字我们都认得,但是并不能知晓其真正的含义,就是这个道理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认人却不识人,认字却不识字的。所以这里老子说,深不可识,这个状态这个感觉,实在是难易表达清楚,虽然很多修道之人,认得它,却不一定识得它。别说普通人,就连修道之人,也很难识得它,所以要想描绘这个状态,只能勉强的去形容了,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老子勉强的描绘和形容这个道再人体内变化与状态了。


     就是说一个善于修道之人,在做功夫时,打坐也好,站桩也好,他要谨慎小心的对待自己内在的气息与能量,有很多的功法是要用神识意念带动体内的气息能量,沿着设定好的经络路线巡行的,所这个气在经络上游走时,我们的集中精神意念不能使之涣散,就像是冬天在结了一层薄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样,要全神贯注。不然我们听说跟很多走火入魔的故事,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读了郭靖打乱顺序的九阴真经,在练功时就导致走火入魔,精神错乱了,所以懂得功法,修道之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要谨慎小心全身关注,感受气息在身体内的流转。

在修炼时也要时刻对四周的环境保持警惕,最好在无人打扰的环境里修炼,如山林,洞穴,我们在看武侠小说时,都读到过,高人闭关的场景,都是把自己藏起来关在山洞或某些神秘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或者派人严加看守,免得受人打扰,专心修炼,不可分心,全身关注的感受天地自然之气,使气息运行自如,与宇宙自然浑为一体,吸收天地之精华增添自己内在的道法修为。

修炼时的庄严肃穆的状态,就像在人家做客一样。内在的能量徐徐升起,又像是可以使寒冷的冰雪徐徐消融的太阳。

这个能量初生时如未经雕琢的原石,朴素敦实,散开时又像是稻谷一样,可以滋养我们的生命,与身体有形的物质浑为一体时,又相互融合难以分辨。

当气息与身体混为一体浊而不清时,谁能保持静止,使能量与本体物质分开?谁又能使能量在静久之后,再次徐徐升起,开始再一次心的循环?这一段就像是在说我们常见的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开,又要保持运动的状态,彼此交换,融合。

所以修炼之人,都知道不能使这股能量保持盈满的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试试保持能量的交替,更新。


以上的部分呢,就是我通过沧老师的讲解,产生的感悟与理解,其实这一章沧老师根本就没有逐字逐句的解释,沧老师说,老子在形容修道的内在过程,那些古时候的得道之人,都有像老子一样的超感官意识和神秘体验,咱们也不是修道之人,咱们也不修炼,也没体验过那些像老子一样得道之人的真实感受,况且这文字本身就具有文学性,为了规整好看,可能就失去很多实际的内容,而且人的语言与文字本身就是受到限制的,没有办法全部的表达出你内在的真实感受,所以沧老师说,逐字逐句的解释也没有意义,你就知道这是老子在形容一个人修道时的内在感受就行了。

但是我既然要做这个沧老师讲《道德经》的节目,就不能像沧老师说的似的完全不解释,为了能解释通,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听了很多版本的讲解,但是我觉得啊,很多版本的解释角度并不是老子的本意,很多版本的解释是说一个人在得道后,变得谨慎小心,时时提防,我总觉得这样的理解,不太符合得道之人的特征,即以得道,变更加了解了道的真相,与自然浑然一体,为何还要时刻谨慎小心,时时提防呢?内心为何还如此的不安宁呢?所以我理解这一段老子是在说,一个人在修炼时体验道的真谛是他内在变化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想象成,这个修道之人正在打坐或者站桩冥想,在观呼吸,在守中,在通过各种对道的理解,在小心谨慎的修炼内在的精神能量,这就是我对这一章的理解,不知道与您的理解是否有差别。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群里或者评论区与我讨论,好了这就是这一章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