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光绪提出的改革的方案,我们去归纳它这一百天的改革,概括起来讲,大概你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面去归纳。政治上光绪皇帝希望有所变革,就是政治新机构的设置,旧机构的怎么改变。那么经济上是1898年一百天改革当中最重要的东西,经济上,光绪皇帝这时候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实际政策的导向就是什么呢?就要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要制定适合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政策法规。所以在这一百天当中颁布的知识产权类的法律、商业法律、技术进步类的法律,这还是当时一个重点。军事改革是延续了在1894年天津小站练兵开始的路径,尽管未来不可能发生战争,但是仍然应该把军队建设好,把军队的改革做好。那么当然这次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重心还是政治和教育。那么沿着政治话题去讲的话呢,实际上光绪皇帝希望开放一个言论的空间,开放一个政治的空间,他就觉得中国的政治如果不发生改变,中国资本主义发生之后,怎么来容纳它?怎么来给它分权?这里面就是光绪皇帝在这儿思考。他可能没想地这么深,但是他的这个方向是对的。因此他在改革不久,他就下令允许臣民上书。就是你们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想法可以写来,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集众智才能够改变中国,才能够推动进步。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各个衙门的这些年轻一代政治家,也就积极地上书言事,提出很多的建议。
其中,礼部的中级官员王照,给皇帝三个建议。一个建议,皇上向全国宣布,中国的危机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也更不能被眼前的暂时的和平的假象所迷惑。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并不安静,乱民到处滋事,排外主义盛行。这些东西不纠正,可能也给中国会带来很大很大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建议,就是可能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处境,中国实际的这种政治发展。
第二个,王照就建议中国应该加强首脑外交。就已经到了19世纪晚期了,那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几百年了,当时的西方国家,欧洲国家,不要说欧洲的小的王国,你看欧洲这两个大国——德国和俄国的两个皇帝说来往就很随便就来往了,没有那么复杂的问题。国境相连,很快说见面就见面。最高领导人在这种很随意的交流当中,才能真正建立感情,解决问题。
所以在这个建议当中,王照就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调整,有所改变。应该开展首脑外交,应该把皇太后和皇上的形象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去。所以当时王照建议就是光绪皇帝带着太后,是不是能够周游世界,到东西洋各国走一走,通过这样来沟通中国和世界的关联。他建议光绪皇帝带着慈禧太后到日本去走访一下,之后开展首脑外交。这种建议,我们认为一个近代国家都很正常了。不要说这种友好的国家,敌视的国家也需要来往,对吧?敌视国家更需要来往了。
他第三个建议就是在学部之外再建一个教部,就宗教的教,专门处理教案冲突。
那王照建议书的最关键的一条其实就是第二条,让太后和皇上到东西洋各国走走,去了解世界。如果有充分的世界眼光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是一个几十年前的后发展国家都干过的事情。
俄国的彼得大帝在改革之初,也化妆易服,到西方国家去看看;日本的明治维新的重要领导人,差不多也都改姓易名,到欧美当中去考察嘛。中国到1898年,只有李鸿章两次出去过,(李鸿章)只是一品大员,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皇上和太后和恭亲王、醇亲王都没出去过。
所以王照的建议你要从政治眼光来讲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这件事情引起了后来的政治上的厮杀。礼部他(王照)的主管大臣——礼部的两个部长(满大臣、汉大臣),和两个副部长(侍郎)和两个其他的(大臣),就是礼部最重要的班子,六个人都反对这份建议送上去。
因为这六个人想的思路不一样。这六个人讲,这件事情不能提,王照这小子提这个建议太恶毒了——他们把这事想到另外一个上面去了,他想着两年前李鸿章到日本去谈判,被日本浪人“啪”一枪打了,幸好没打到致命的地方,没有死掉嘛。他说这个时候王照提出一个建议,让太后和皇上到日本去访问,这个居心太叵测了。就是礼部大臣就把王照这个建议给扣下来了。
那么这个时候王照回家之后,晚上找康有为这几个人喝酒聊天,就随便说了这事,也没当做很大的事来说。但是康有为兄弟俩听到之后,他们俩就是觉得——嗯?还有这种事,有这种人?还不趁这个机会闹一下?因为皇上讲的很明白嘛,臣民上书言事,不允许扣留!他扣了我,他就违反了皇上规定嘛!回去,明天上班时候找他说,你占着理。当时王照也没经得起康有为、康广仁鼓励,所以王照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再次上书,这次上书不是提这些建议,而是直接弹劾礼部尚书怀塔布、徐英奎,讲他们罪责就是阻挠上书,阻挠新政。王照仍然把这份奏折交给礼部,由这个机关来往上传递。
但是王照按照康有为兄弟俩的建议讲了一句硬话:你们如果不给我转上去的话,我就直接到都察院去了。这样礼部几个大臣看到这种状况就怕事情闹大,他们几个人商量之后,就把王照的奏折转上去,但是同时加了一个说明,就说明这个折子我们之所以没转,是因为这里边的建议太荒唐了,怕引起太后和皇上的不适。
结果光绪皇帝拿到了礼部六大臣转过来的王照上书,和礼部六大臣的解释之后,光绪皇帝觉得改革到现在为止,为什么很多命令发下去没有反馈?就是官僚主义太可怕。光绪皇帝在这一百天当中,他好多折子发下去是没反馈的。过去我们就讲阻挠的力量太强,守旧力量太强。我最近这几年我研究不是这样想了,不是阻挠力量太强,是因为时间太快,你没有给它一个足够的消化时间。
我们看光绪皇帝后来就批评两江总督刘坤一,他认为刘坤一这一拨老臣现在都很荒唐的,我命令发给你,电报打过去,发给你这个指示,你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后来我又追加一个电报,我问你那个电报收到没有?这个电报也没反馈,那光绪皇帝就很恼火,那就是官僚主义已经使他觉得运转不起来。当然这光绪皇帝是属于刚刚开始自主当家,就是没有任何制衡,刚刚自己当家,他觉得是不是你们这一拨人瞧不起我啊?所以这样大臣们对他这样一种无视,可能也使他很恼火。
那么这一次王照的建议,加上礼部扣了之后再转上来的这个建议呢,让光绪皇帝觉得有了一个整治干部队伍纪律的理由。光绪皇帝就把折子就批给了吏部。吏部呢?就是管组织人事的,皇上就让吏部研究一个处理方案,就是究竟怎么来处理这礼部的干部阻挠上书。那吏部这些官员也搞不清楚,因为大清帝国的这种干部管理,有一套严整的规则。清代的这些一系列政策细节,细得不得了,它的这种文本东西非常严密。就是皇上批的就说你们吏部把这个东西给处理处理。吏部过几天有个汇报,是怎么汇报呢?就给礼部的几个官员给了很一般的处分,因为他们的罪责不过就是说耽搁了一下公文上转。说这吏部的处理意见,等到转给光绪皇帝之后,光绪皇帝一下就火了,认为吏部的干部也不得力。那光绪皇帝这个时候其实就有点失控了,光绪皇帝就讲,这几个人都必须从重处理。怎么从重处理?礼部的六个高官,一锅端,全部免职!
光绪皇帝是28岁英明的君主,但是你这个处罚毕竟是超出他的责任。你像怀塔布,像徐英奎从一个进士爬升到礼部尚书,那也得几十年功夫了,结果你这么一件小事,就一下子给他免除一切职务。那你说这个事情就给后边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但是我们讨论,我们讲礼部的这几个高官,这样给他处分,他们就这心甘情愿的就认了,我觉得也是违心的了。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处分超出了我的责任,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也是个权利了。那么更何况这几个高官跟朝廷、跟内宫关系错综复杂。
怀塔布是满洲人,怀塔布的太太就跟太后关系非常好,因此怀塔布的太太跟太后说,其他的高官再通过各种关系,在这种舆论场里的说法,实际上说到后来之后,弄得皇上好像他处理这个事情很幼稚,就很有问题。
所以这件事情我认为才是后来引发政变(戊戌政变)的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环节。说我们过去讨论这个政变,讲了很多因素,其实真正来看,这可能它的导火索就在王照这件事情。光绪皇帝推动改革,也没有因为免掉这几个人之后而停止,继续往前发展。在这之后的第二天,直接把谭嗣同、刘光弟、杨锐、林旭这几个人提拔为军机处章京。当然我们可以相信这都不是因果关联,就是它们之间并不构成一种必然的逻辑关联。那么它这过程中逻辑关联就什么?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清帝国内部它有一个行政体制的调整。在这次改革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就预示到什么?就预示到中国的工业化发生之后,原来的中国基于农业架构下的行政体制,可能有调整的空间。
我们看到调整空间就是当中国工业化发展之后,原来在中国六部之上,或者六部之中,就做了一个改革,1860年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总理衙门。那总理衙门我们看到它就是中国近代化发生之后一次行政改革。那么行政改革到了1895年,中国资本主义再发生,工矿企业再发展,各种因素都再发展的时候,原来已有的总理衙门、六部,架构又不足。所以这个时候,王照的建议当中就要设教部、学部、商部(在1898年)、工商部、路矿部……各种建议行政机构的改革的各种建议都发生。
因为工业化发生之后,这个东西究竟怎么管理怎么弄,总是要有行政改革嘛。那么行政改革同时也有一个配套的政治架构的改革。而政治架构的改革,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知识精英、政治精英所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的君主专制下,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没有言说的空间,还不是一个民间的言论开放,而是在政治决策上,没有单独的一个议政机构。你像中央层面的决策,决策者就是执行者,执行者又是监督者,那这就是个大问题。
所以这样,当时在中国资本主义发生之后,在高层政治当中应该容纳一个专门议论的一个空间、一个机构,可能成为一个共识。差不多对改革有认同的人都意识到,应该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所以从1898年的改革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动议,当然康有为提了好多建议,康有为提了就是说应该设一个机构,而且随着废除旧衙门越来越多的时候,旧衙门废除的干部怎么来安排?
这种议论到了王照事件之后,这种议论就越来越多,什么集贤苑,议政局,懋勤殿……各种各样的名称也都出现。这种建议逐步逐步在讨论越来越充分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当中,可以看到那里边提供了好多奏折专门都是建议这个东西的。这种建议来自各个方面,并不是哪一个人建议,也不是康有为一个人建议。像后来的张元济这些人都有类似的建议。
这种建议对皇上,对清廷的决策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到了1898年9月初,光绪皇帝就慢慢觉得可能专门成立一个议政的机构可能还很重要。9月初,光绪皇帝就下决心,说可以在内廷开一个懋勤殿,可以选几十个人吧,另外可以聘请外国专家,东西洋的专家,来讨论一下中国的制度改革。就看看哪些是应该改,哪些是应该设立的,哪些应该废除的机构,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所以光绪皇帝在9月中旬,差不多这个意思就比较明白。
9月13号的早晨,光绪皇帝就召见湖北一个候补知府钱恂,皇上就征求钱恂的设立议政院的意见。他征求这个意见,实际上也通过钱恂把他想设立新机构这个消息传递给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几个人如果能够认同,可能对后来政治发展也很有用处。
我们通过钱恂的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到了1898年的9月14号,光绪皇帝就对设立新的机构——懋勤殿机构,一直就比较明白。那么他这个决心下了之后,光绪皇帝就做了有一个事情就引发后来的一个冲突的问题。
光绪皇帝觉得这件事情可能很重要,他就把刚刚任命为军机章京的谭嗣同——谭嗣同值班嘛。光绪皇帝这个想法定下来之后,光绪皇帝就告诉谭嗣同,现在考虑设立这么一个机构,说请你去按照这么一个设想呢,去查一下历朝的文件,看看康雍乾的几朝设立新机构究竟是怎么设立的?比如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它这个程序怎么做的?光绪皇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程序化的一个建议嘛,就让谭嗣同——你把这东西给整理出来。
这是谭嗣同的责任,你军机章京就干这事了嘛。当时谭嗣同那时刚刚到北京,四军机章京刚刚任命,对这种官场运作也不太熟悉,嘴巴也没有那么严实。所以我们看1898年很多故事到后来就是引申发挥造成的。
那么这一期呢就先讲到这儿。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在本集节目中,光绪皇帝为什么对礼部官员发那么大的火?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我觉得马老师讲的挺好。马老师的课是整个系列里面我最喜欢的了。
马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讲的生动,分析最深刻也最透彻,水平最高。
在牛的编剧,也写不出的剧情!摸着石头过河!
光绪政治上还是不成熟,说重点是幼稚
许多人总嘟囔说光绪一直被慈禧操纵? 只要多看故宫博物院留存档案就会发现纯属可笑。
免职立威。
光绪皇帝其实是握有一定实权在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