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31.天道*******

00:00
14:59


第七十九章 左契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个是怎么的意思?用最高明的手腕去调解一个很大的冤仇,虽然是调解了,但是双方内心里难免仍然残留一些余怨在,因此这样的调解如何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办法呢?


像《大学里边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就是讲法官他非常的精明,坐在高高的法官的位置上,听两边在争讼,然后做最明确的判断。吾犹人也,那这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算不得什么高明。


必也,使无讼乎!说事后去排解纠纷,这跟一般人舍本逐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根本的办法是从道德上来解决的,在未犯之前、还没有争讼之前,就已经把它化于无形。所以一定要教化得人人从内心里自然地退让,这个才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所以必也,使无讼乎,如果要懂得治国,懂得釜底抽薪的办法,那要从这里下手才是根本的。


淮南子》的这一段: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虽然都做了很多事,虽然你也很努力,可是这个努力却不是放在根本上而是放在事后的挽救上。譬犹扬堁而弭尘,堁,就是土块,想要把这个尘土让它平定下来却不断地扬起土块,那这样子灰尘是越多还是越少呢?那是越多!


譬如抱薪以救火也,火已经很大了,用什么救火呢?抱了一堆一堆柴往里面丢,想把火给扑灭,那这个火是越大还是越小呢?那是越大。所以说和大怨,这个做法它并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它还有以水救水,以火救火那样的无知。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他从根本上、从德性上来着手。所以举个例子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左契是什么呢?古代地主跟佃农之间的租约。左边这一栏是后写的,右边这一栏是先写的。那先写的这一边为尊,所以左契就是地主拿的为卑,这一栏,是地主所执的叫左契


这一段是说,因此圣人虽然拿着这个土地租约,却随租约人的能力,他自动来缴税,我们打契约说好了,一年他应该缴多少的税给地主,他的契约拿在手上,但却任由他来缴,他有能力就缴,没有能力自己斟酌,也不苛责于人,不逼迫于人。


曲礼》里面是这样说:献粟者执右契,就是佃农他是来耕种的,他的地位在古人认知里面是比地主还要高的,因为地主其实没有耕种,对不对?付出劳力的其实不是他,所以佃农是去实地耕种付出劳力的人。执这个右契,契这个字它是一式两份,右边先书,写毛笔右边先写为尊,所以以承长者,以承尊者,就是佃农,左边后书为卑。


故圣人自执以示谦。当然我们不是说地主都是圣人,而是说如果是圣人他来做这个事的话,有这样的气量的人他会怎么做呢?他就是这样做,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个就是懂得掌握釜底抽薪的办法。


我们看《淮南子》这一段: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至人所靠的那个柱子是拔不起来的,他是最后的依靠、永远的依靠。行不关之途;他所要走的道路是永远不会关闭的道路,永远不会有坎坷的道路。


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圣人不学则已,不做则已,他要学要做要依靠都是那个非常非常究竟,永远地依靠最根本的学问,往这里去


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生的时候不至于挫败他的志向,死的时候不会委屈了他的神明。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他就尽他的志节过他的一生,不为自己一点点祸福来打拼,


祸福利害,千变万紾;这个紾,动乱到极点叫做孰足以患心?说谁会为了这一点点的祸福利害而在那一边挂怀呢?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认识,他不是倚靠这短短数十年生活的祸福在那一边打拼、在那一边计较,他所在意的事是千秋万载的事情。


所以执左契,不责于那一点点的米粮、那一点点的粟,看他的能力,他愿意缴多少就缴多少,所以故不责于人。我们凡夫之所以责于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利害祸福的关系,这个当然也攸关于我们的远见。


比如说我们已经知道懂得要踏入修行的领域,但是我们踏入修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不能改变我的命运,能不能让我过的更好,能不能让我赚更多钱,那我拜这个观音,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我们还是在非常短暂的这个祸福利害里面经营,但圣人并非如此,孰足以患心?没有这些利害,不能够挂他的心怀。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撤。这个字,是收赋税的一个办法,一个精准的办法,那到底几分之几呢?通常来讲大概都是十分之一,有的到五分之一,非常狠的抽法。因此有德的人虽然拿着书契,拿着左契,但却仁慈宽大,不计较于人。


那无德的人呢?就依靠契约的精准的算法去斤斤计较,不管那个佃农他今年是丰收还是欠收,反正你已经跟我签好约,那么你就是要赋这么多的税,不管对方的死活,只管自己的利益,这个叫做有德司契无德司撤。这个司,就是注重的意思。


看《淮南子》这一段:民知书而德衰,知,知道的知,就是计较的意思,太仔细了、太知道了、太懂得去换算了就是知数而厚衰,几两、几只、几株,知劵契而信衰,就所有的人情温暖抛诸一旁,就以这一纸的书契为凭,那这个,其实是残缺的,信衰


知械机而实衰也。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这个巧诈的心机从胸中而萌生,一点点气血的变化上面,当在这一点点的胸中有一点分判的知见、计较的知见,那么我们的纯白,我们的纯洁的本性已经受到了污染了。


此段为众生们示范了一个非常宽大仁慈的根本办法,一个和大怨之前更釜底抽薪的办法,一举省去了人世间多少斤斤两两这种计较的恩恩怨怨,真可谓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办法。只是听起来像是不可能一样,像是与一般人的看法完全相反,然而却是古圣先贤用以安然自处的一个妙法,用以避开大大小小的恩怨的一个妙法。


这一段也有尊王道、黜霸道的意思,古来的诸侯多仗势逼人,从中谋取利益,即尚兵威就难免会去杀伤,即有杀伤就难免有仇怨,结下仇怨,再来逼和,再谋取利益,能不留下余怨吗?这当然会留下一些怨恨。


试观老子无德司撤这一句,他就是把霸道的鬼魔、那种利益的计较、那种威吓的面貌毫不隐蔽地全部都影射出来,这就是无德司撤。好比当时八国联军订定的不平等条约,就明知不平等也是贯彻到底的,这就是无德司撤


有德司契一句,更足为王道之表率,让人读来胸襟为之开阔,气度为之恢弘。


这一段从内观修为来说,等到贪嗔分别知见由胸中升起、成形,再来反观、抚平,这个比起不会反观的人虽然是强得多,但是并非釜底抽薪之办法。因为这个好像是兴讼之后再去和怨,这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的办法,便是先培养出不分别取舍的佛知见,开这个佛的知见,让成熟的佛知见时时存于胸中,那么便可以不疾不徐地,宽容任何气机感受自在地发生,而不会有任何一丁点的牵扯。也不急着要跟它去厮杀、战斗,而是任它自来自去,这个就像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是一样的。


自自然然的,游刃有余在我的胸中,不与任何的牵扯,以着这样的胸襟来看待身中所有的感受,在无形中便培养出对自己,对人事,对万物的一种慈悲宽大的胸怀,就是由这样子慢慢一丁一点地培养起的。


看下一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天道是没有什么偏爱的,祂是有原则的,没有偏爱谁的,祂唯独厚爱那个内心善良的人。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天道是有原则的,不是以带了多少的供果就可以贿赂的;不是以跟从多少年就可以拉关系的,拜了多少年的老天,拉拉关系,祂一定会对我比较好;不是以道龄多久可以评议的、不是以天命职位多大可以仗势的、不是以吃了多少的苦劳可以换取的;不会因为你跟哪个仙佛比较熟,可以跟祂拉拉关系......


大道是有原则的。大道没有原则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追寻的,各位想想看对不对?而他的原则是什么?那个原则就是。第七十七章里边所谈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就是大道所独有的一个——你只要不去干扰它,它永远的特性就是这样,多的它会损掉,少的它会去补


好比我们身上的感受,为什么这只脚比较麻?因为这里需要那个气,那个气来了,它就麻了;为什么那里比较酸?因为那里需要这个气,因为它已经有损了。所以老天就会来补它的不足,说不定哪个地方比较多。比如说你吃了什么食物,什么禀性过多了,它会有损它的办法,损它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这个就是天道的一个自然。


就是在你都不干涉它的时候,它会显现这个特性,而修行所靠的就是这个特性。这个就是大道所独具的。在万物中都会有这个现象。所以想要修道或成道,所依靠的正是这个独特的


七十七章所谈的是损有余、补不足,而这一章所谈的是不责于人的,善跟性是有一点点差异。《易经》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想要修行成功,他最后所依靠的捷径就是,那万缘俱下就能够见到。所以成之者性也


然而,见性一时并不容易体会,而有一个好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得到道的大半好处,最后也有助于显现你的本性,那个宝贵的方法就是——在心中时时持个念,在行为上时时做着事,纵然心中不能持,那行为先做事,做久了心中就会有念。虽然这个跟性有差别,但是已经慢慢越来越接近。


善事做多了,心量自然也越来越大。心量大了,世上的万缘对你的挂碍就渐渐减少,挂碍减少本性就渐渐显现。其实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宽大的胸襟让挂碍减少,但你可以透过什么方式呢?就是一个方便法,就是


所以为什么到哪里都在劝善?其原因就是这个,但也很可惜,很多人不认识性,就卡在,它当然也可以称为一种执著。但如果我们要进入性,它却是一个最直接的阶梯。本性渐渐显现,大道的很多大小的好处便渐渐在这个人身上发生,所以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从方便法来说的。


而如果我们能够直接进入这个大道的,它有损有余补不足的这种天然,它会在你的身中发生、在你的生活中发生、在你的因果中发生,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全面的好处。


在这个之前,我们可以由借由方便法,常与善人,多做善事,虽然一开始可能有点勉强,但久了就成自然,内心就有善念,有了善念开阔恢弘,这是自然的现象,而那个性就有了一个自由度,就有了一个显现的空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丫星爸

    我经常会想,当年老夫子游遍各国,受尽误解,看尽天下苍凉,明知往圣先贤绝学可为天下生民立心立命,开万世太平,可却无法实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有没有哪一刻,哪怕一刻眼泪纵横?羡慕老子骑青牛西去? 我估计大体应该是有的吧?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1014重阳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805

  • ellen128

    日日思善行善可以接近本性,善念有助于见性。

  • 泡沫公子

  • 1519957mvok

    感恩讲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