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道有时是否可以理解为“直觉”呢

【每周答疑】道有时是否可以理解为“直觉”呢

00:00
17:34

1、妙妙静秦秦 在声音 【零四章】老子是怎么解释“道”的 里提问:

傅老师好,这个道是否可以用“直觉”来辅助理解呢?我们有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这样做下去就感觉整个过程就顺畅了。至少是心理层面上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道”的运行逻辑,同样宇宙也是。

 

2、孤影淡瀟湘 在声音 【七一章】知道但不自以为知道 里提问:

傅老师您好,《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所说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中圣人所处世的态度为:圣人很谦虚,很礼让,很卑下.可是当下的现代社会职场却是截然相反,你不把自身的才能所展现出来,就不会得到领导的重视,但是把自身的才能所展现出来后,却又被同事所妒忌甚至陷害.我们学习《道德经》固然要“求道”,要认道,要行道,但纵观所处的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这种“道”?

 

3、罗斌028在声音 【七五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问题 里提问:

儒家的生死观念很明确,可以舍身取义,杀生成仁。道家对生死表现得超越,似乎也更极端,像文中提到的自杀。之后发展出来的道教却更加注重养身,长寿延年。能请老师阐述为何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呢?佛教中有哲学,道教中也有哲学吗?

 

4、听友 黑眼豆豆 提问:

老子第73章提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想这是老子解决天下大乱的方法之一。回到当下,我把勇于敢理解为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不敢我理解为庄子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敢与不敢还得要两者兼顾,不可偏废,就像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庄子的外化而内部化,傅老师说的以儒家处世,以道家自处。可以“敢”,但不要“一敢到底”,要知其“敢”,守其“不敢”,我想这就是老子给我们当下的启示,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请傅老师指点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很高兴又到了周末回答问题的时候了。时间过得很快,还剩下最后三周。这一次也是一样,由编辑选出四位同学的问题,我们就按照顺序来加以说明。


第一位同学是妙妙静秦秦,他念到的是《老子·第4章》,也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我们说过,老子在他的书里面有大概十五六章专门谈“道”的,谈道的都是听起来很抽象,不容易掌握。我们同学就说了,这个道是不是可以用“直觉”来辅助理解呢?我们有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这样做下去,就感觉整个过程顺畅了,至少是心理层面上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道的运行逻辑,同样,宇宙也是如此。这是他提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很大的问题。


首先就是用“直觉”来辅助理解,他也说这是心理层面上的。我们要这样去想,你要了解老子的“道”的话,首先必须认真地接受真实的世界,就是有一个外在的大自然,另外一个是我们“人”,每个人的自我。自然界和人类都在变化中,所以你如果有一种探本求源的心态,总希望知道说这一切怎么来的,最后往哪里去,那么你自然就会觉得老子的“道”比较容易理解了。


所以基本上把理解走到极限,这个极限就是说我只能到此为止,我只知道一定有来源与归宿,否则现在的一切都在梦幻之中,那怎么办呢?所以老子的办法也不可能跟你直接说。他跟你直接说的有关“道”的部分,也都是恍恍惚惚的、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那怎么办?他就说这样吧,用圣人做示范,他是悟道的统治者,他悟道了,对道有深刻的了解。然后他表现出来怎么样统治百姓作为示范呢?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表现得很清楚。


譬如说他的人生观,他不会是一种一般以人类价值为思考模式的入世的态度,他不会是这种。他的价值观是要追求绝对的、最高的、跟道配合的价值。这两方面,甚至包括前面的宇宙观在内,我们在结论部分有八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各占一集,会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妙妙静秦秦听友所提到的,用“直觉”来辅助。其实直觉是个人的,是当下的,所以他说“在心理层面上”,这一点很好。然后他说“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道的运行的逻辑”,这句话就不是很清楚了,他说“宇宙也是一样”。当然这样说的话,有一种小宇宙、大宇宙的对照。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因为我记得有个同学,(我不记得名字,因为我每天看所有相关的提问,有时候有个印象),他说听到别人说过,“道是一种规则或规律”,他觉得蛮有道理的。我现在只问一个问题,《老子·第25章》讲到“道”这个概念的时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请问:如果道是规则的话,在天地之前,规则是什么?一般讲“规则”,都是什么东西的规则、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则。你没有前面的宇宙万物,怎么可能有所谓的规则呢?并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是道,所以把“道”理解为规则,那就不是“道”的原始的意思。所以这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必须说明的。


第二位是听友孤影淡潇湘。他提到第71章,就是“知道但不自以为知道”。这一章谈到“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他说圣人的处世态度是谦虚、礼让、卑下。可是现代社会的职场所要求的正好是相反:你不把自身的才能展现出来,就不会得到领导的重视;但是展现出来之后,又可能被同事所嫉妒甚至陷害。我们学《道德经》,固然要“求道、认道、行道”,但在现代社会里面,如何实践这样的“道”呢?


他这是很好的问题,非常具体。我们学习老子《道德经》要练习:第一个,接受所有的事实真相;第二个,你对道有一种基本的了解之后,就很容易从整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你目前所处的具体的世界。


譬如说你说在职场上,我个人认为,学习老子就要把“知”放在第二个层次,从区分到避难到启明,也就是“避难”这个层次。我在职场上与别人来往,在社会上奋斗,当然要懂得避开灾难。所以你显示才能的时候,如何在关键的时刻,你没有刻意要去领导别人或是表现你的长才,但你是以服务代替领导。所以像圣人一样谦虚、礼让、卑下,但从来不会有人去质疑他的领导的位置,他这样做反而让别人不会去嫉妒他、陷害他。所以老子反反复复就要说明这些。


所以我们用在人的实际生活上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你这个“知”、启明是你个人的事、你个人觉悟的高度,而避难是你用得最多的地方。《老子》里面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篇幅谈到天下大乱。天下大乱的话,我们当然不是圣人了,我们是凡人,我们学会老子之后,就要设法怎么样?至少你要知道“区分”的各种问题,至少你要设法到避难。到避难的话,你就比较可进可退,因为你避开灾难了。


所以他最后说,要怎么实践这样的道呢?还是一样,同学们都很熟悉了,“用儒家来处世,用道家来自处”。这种态度也可以归结为一句庄子的话“外化而内不化”,外表与别人同化,譬如在公司里面,大家都按什么方式,从领导到员工,我就按这个方式来,反正有公司的规范,我们照着方式来,这叫做外化。不需要标新立异,每一个人有本事在适当的时候,按自己所能做的、所该做的去表现就好;然后按部就班,慢慢承担更大的责任、更重要的角色。但“内不化”是关键。“内不化”就是我心里面常常保持从容自在,因为我和道有一种密契的结合的关系,道才是究竟的真实。这样一来的话,说不定就可以应用得比较自然,而效果比较好。


第三位是听友罗斌028,他提的是有关第75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问题”这一集。他说儒家的生死观念很明确,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对生死表现得超越,似乎也更极端了,像这一集提到的自杀问题。但是后面发展出来的道教却更为注重养生,延年益寿等等。他要问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过程?


我这边要说明一下,谈到自杀,只是反映出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的一个可怕的结果。而在《庄子》书里面提到自杀,我记得我提到三种。一种是武士,一辈子练武功,最后领导不重视了,他没有别的出路。第二种是文人,文人学了儒家,对于其他学派不能够接受,又发现与自己的父亲、与弟弟,家庭的亲情受到严重的挑战,也不能接受。庄子对这两种自杀当然是有批评的,他只对于另外一种自杀,就是《庄子·让王篇》里面,别人把王位让给我,我觉得自己好像受到侮辱,所以我活不下去,因为我是要避开这个相对的世界,这时候有些人自杀,庄子比较没有什么批评。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说:像屈原自杀,庄子会批评吗?我想庄子恐怕也不忍心批评。因为这些人觉得自己已经看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目前的处境下、在可见的未来有任何改变的可能,生命等于是到此结束了。


后面罗斌028提到的道教重视养生,这个没有问题。像老子、庄子都强调“安其天年”,甚至有办法的话,像道教有很多修炼让你延年益寿,最后甚至可以到最高的境界——成仙了,永远活下去了。


他最后说,佛教里面有哲学,请问道教里面也有哲学吗?当然有。任何一种完整系统的传统,就是一个传统,不管是一般的文化、历史或是宗教,它里面都会有一种完整的思考,包括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方面,道教本身知道不够,所以就把老子、庄子的书拿来当作经典,也是他们的一种判断、选择。这三观的问题,我们在把81章讲完之后,会对老子的思想做一个总结,里面就会看得比较完整。道教有他的哲学,但未必是老庄原来的哲学思想,他们是有所取、有所用。我们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突然想到,有同学不止一位一直问,我上次简单提了一下,我在郑州也开一个小班的课,但这种小班的课通常都是很久以前就要先约定的,而同学们的基本的进度都差不多的。所以在郑州的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络一下,郑州有一个逢其源书院,和他们打听相关的事情。


第四位是听友黑眼豆豆,他问的是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他说这是老子解决天下大乱的方法之一。回到当下,黑眼豆豆把“勇于敢”理解为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把“勇于不敢”理解为庄子那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两者兼顾的话,就像孔子“无可无不可”,或像庄子“外化而内不化”。他最后的结论是:用儒家来处世,用道家来自处。你可以勇敢,但不要一敢到底,要知其敢,守其不敢。他问这样理解可以吗?


真是很有创意,知什么,守什么,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所以黑眼豆豆这边可以对照,很有创意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学到《老子·第73章》这句话“勇于敢,勇于不敢”,那么要怎么用在生活上呢?


“勇于不敢”没有问题。譬如说我绝不会勉强出头,任何事情发生了,我就一马当先立刻冲出去说我来解决。我们一般人有点社会经验之后,都不会这么做,都会稍微收敛一下,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人,让他们来做。


“勇于敢”的话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所以你要怎么做呢?当你勇于敢,你也要表现得像自己是不敢一样;然后真的没有人做而又非做不可的时候,你就以谦虚的态度来做。像《论语》里面有个小故事很适合的,《论语》里面孔子说到“孟之反不伐”,孟之反这个人不会夸耀自己,当军队撤退的时候,他在后面殿后。最后他骑着马进城的时候,他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我不是敢在后面殿后(因为打仗的时候,你在部队撤退的时候,殿后是很危险的),是我的马跑得太慢了,所以我只好殿后。所以孔子称赞他,他不会夸耀自己。


所以当你“勇于敢”的时候,因为天下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完全不管它的,学习老子以后,难道日常生活里面看到需要去帮助别人了,你也都退让吗?当然不行。但你要记得,你要像孟之反一样,你不要夸耀自己;而你做到了之后,你就要立刻把这个功劳化解。


譬如说我们常常讲到《易经》,将来会继续介绍有关《易经》。《易经》里面最好的卦是谦卦,谦卦里面的情况就是九三,将来你听了就会懂了,现在没学过,听起来有点模糊,没关系。九三是劳,劳苦得不得了,但是我劳苦,我心甘情愿,我不以为苦,甚至有功劳,我也不认为有功劳。就好像老子说过了很多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我把事情做成了,千万不要居功,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


所以学习老子道家之后,绝对不会让一个人因为守柔就变成懦弱了,没那回事。但是你态度上、心态上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任何事非我不可。碰到的时候,需要我做的话,我绝不推脱,但是绝不居功,这是最重要的关键。认为说别人做可以做得更好,现在碰巧是我来做,我尽力而为,尽我的责任而已,有功劳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最主要是把事情做了,能帮上别人,这个最重要。


所以学习道家,同学们慢慢熟悉了,要怎么样去理解,怎么样去应用,这一集四位同学提的问题都与实践有关。我们也慢慢在老子接近尾声的时候,特别会想到,学了老子之后与学老子之前,自己的心态、观念有什么转变,这是我们自己要多去了解的。


又到了周末,同学们这么用功,实在是非常好。祝大家周末愉快,学习顺利。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苏东坡的小伙伴

    黑眼豆豆和罗宾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易道思维 回复 @苏东坡的小伙伴: 是的,总是听到他们请教问题

  • 听友197438431

    傅老师讲的真好

  • amtfyam

    请问这个课程买那本书能配套?

  • 罗汉果88

    获益良多,以后会反复聆听

  • 易道思维

    三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

  • 奥色秋增丰俊

    我想去听傅老师的小班课

  • 听友405884455

    听傅老师讲道德经,让自己很多困惑都豁然开朗了

  • 董书剑

    以儒家来处世,以道家来自处。外化而内不化

  • 瀟湘烟雨

    感谢傅老师的解答,在此中秋佳节之际,祝傅老师节日快乐,阖家欢乐.

  • 668899668899

    请问傅老师您说的是郑州凤起元书院吗?

    LVYPOOL 回复 @668899668899: 是逢其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