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近代西方人对印度新航线的发现以及他们随后在印度的角逐以及英国是如何胜出的。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主题,来了解印度是如何成为英国王冠上最亮的宝石的。
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英国人是否就此一帆风顺,所向披靡呢?并非如此。虽然占领了桥头堡,英国人的霸权还是遭遇了印度人民的阻击和反抗。明显的挑战就来自印度南方。
18世纪后半叶,印度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各路王公的统治之下。其中,南印度的迈索尔王国、海德拉巴土邦、马拉塔王国等地方割据政权,都还有一定的实力和反抗精神。英国殖民者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法,逐渐消灭了所有主要反对势力,终于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对印度全境的征服,建立了英属印度帝国,并将众多土邦变成附属国,使整个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征服印度的殖民战争,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先看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王国是一个伊斯兰教徒统治的小邦。处于德干高原中部,领有重要战略地位。海达尔·阿里于1758年夺取政权后,迈索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他改组军队,用新法练兵,在传统步兵、骑兵之外,还拥有了炮兵。他的军队成为印度的一支装备精良的劲旅。迈索尔于是成为南方抗击英国殖民者的中坚力量。
英国殖民者为了拔掉钉子,征服南印度,前后向迈索尔发动了四次战争。从1767年到1799年,迈索尔战争一共断续打了32年,海达尔·阿里和他的儿子铁普·苏丹(1750—1799年)不屈不挠,领导迈索尔人民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展现了英勇无畏的顽强抗争精神。
第一次英—迈战争(1767—1769年)由英国人挑起。英国人支持海得拉巴王公入侵迈索尔。海达尔·阿里瓦解了英国人、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形成的同盟,然后采取突然行动,率军打到距马德拉斯8公里左右的地方,迫使英国人签订和约,规定双方归还各自占领的对方的领土。迈索尔一方获胜。
第二次英—迈战争(1780—1784年)随后不久爆发。英国当局背信弃义,没有履行和约。1779年,英国人切断海达尔获得欧洲军援的道路,并离间迈索尔与海得拉巴、马拉塔的联盟关系,使迈索尔陷入孤立状态。1780年7月,海达尔·阿里率8万大军南下,再度兵临马德拉斯。他的儿子铁普·苏丹则兵进坦焦尔,击败驻守在那里的英军。1782年12月7日,抗英民族英雄海达尔·阿里病故于军中。铁普·苏丹时年32岁,子承父业,在即位后继续高举抗英旗帜,顽强坚持战斗,迫使英国人于1884年3月签订《曼加洛尔条约》,互相归还了所占对方的领土。英国要求独享在迈索尔的垄断贸易权利,遭到铁普·苏丹的断然回绝。铁普·苏丹从小习武,有智有谋,勇猛过人,有“迈索尔之虎”之誉。
第三次英—迈战争(1790—1792年)。虽然英国人与铁普·苏丹签订了和约,但英国人认为,铁普·苏丹是他们全面征服印度的一个巨大障碍。英国人采取分化策略,以平分被征服的迈索尔土地为诱饵,与海得拉巴和马拉塔分别结成反对铁普·苏丹的联盟。大敌当前,海得拉巴和马拉塔不但没有与铁普·苏丹共同御侮,反而准备借助英国人的力量瓜分邻邦迈索尔。英国驻印度总督康沃利斯(又译康华里)于1790年1月向铁普·苏丹宣战,发动了第三次迈索尔战争。铁普·苏丹重创英军。1790年12月,康沃利斯亲任统帅,随后占领班加罗尔,继而兵进迈索尔的都城塞林加帕坦。1792年2月,英军开始围攻塞林加帕坦,几个月后,这座都城失守。铁普·苏丹被迫签订条约,割让一半领土,赔款3000万卢比(300多万英镑),并将两个儿子交给英国人做了人质。
第四次英—迈战争(1799年)。在第三次英迈战争失利之后的几年间,铁普·苏丹卧薪尝胆,与法国人、阿富汗人等域外势力联系,以争取外援,盼望东山再起。英国新任总督威尔斯利决心除掉铁普·苏丹,于1799年发动了第四次英—迈战争。铁普·苏丹率领军民英勇迎战,但遭遇内部将领倒戈,被英军击败。铁普·苏丹勇猛作战,为国捐躯。海达尔·阿里和铁普·苏丹父子两代坚持阻击英国殖民者32年。他们虽败犹荣,无愧为印度历史上悲壮的英雄。迈索尔王国的灭亡,为英国进一步征服印度扫清了一个巨大障碍,给了英国殖民者巨大的鼓舞,也为英国获得在全印度的霸权铺平了道路。
我们再看马拉塔战争。
地处今南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的印度教国家马拉塔王国,到18世纪初期变成了松散的马拉塔联盟,盟主是马拉塔王国原首相。这一联盟一度势力强大,领土从南印度绵延到北印度,领有半壁江山。在迈索尔王国之后,马拉塔联盟成为南印度唯一还能与英国殖民者抗衡的国家。殖民者要继续推进霸业,必须摧垮这个联盟,而联盟内部的宫廷阴谋、争权夺利,让英国人看到机会,经过三次战争,英国人彻底击败马拉塔人,摧垮马拉塔联盟,征服了印度中南部。
第一次英—马战争(1775—1782年)。1775年5月,在孟买的英国人急于取得附近的一个岛屿和港口以加强海上实力。当时,由于英国刚刚失去北美13州殖民地,于是有加强在印度殖民活动的补偿心理。1778年11月,英国驻孟买当局派出3900人的军队向马拉塔进军,其中印度雇佣兵竟达3300人。英国人掌控并指挥军队,利用印度人打印度人,实在过于精明。在英军初战失利后,英国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派兵增援,扭转战局,转败为胜。双方签订和约,英国人与马拉塔人维持了20年的相对和平。英国人获得缓冲时间,得以腾出手来对付其他敌人。
第二次英—马战争(1803—1805年)1803年9月,一代名将阿瑟·威利斯利领导英军,重创马拉塔联军。此人后来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威名远扬,不久成为威灵顿公爵。他曾率兵进攻铁普·苏丹,出任迈索尔总督,富于军事和政治经验。面对如此强敌,马拉塔联军算是遇到克星。与此同时,北方的英军在莱克勋爵率领下攻克德里等城市,大败马拉塔人的杰出领袖信提亚,随后在同年11月歼灭了信提亚的残部。信提亚被迫交出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的大片领土和堡垒。这次战争,极大地削弱了马拉塔人的实力,英国人完全掌控了从孟加拉到德里的印度心腹地带。
第三次英—马战争(1817—1819年)。虽然马拉塔的封建王公们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甘心失地丧权,密谋采取统一的反英行动,但他们已难以形成铁拳,战胜入侵之敌。1817年11月,马拉塔人举行起义,火烧英国驻扎官官邸。英军反攻,马拉塔联盟不堪一击,领袖兵败投降,英军大获全胜,大大加强了在印度的地位。马拉塔王国是南印度仅次于迈索尔王国的第二封建强国,就此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此,英国基本占领印度全境。
征服信德。
19世纪上半叶三四十年代,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在印度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政府认识到,地处今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地区,在商业上具有重要价值,于是逼迫信德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规定印度河开放通商。条约不断更新,英国人享有的特权越来越多,包括驻扎军队、取消英国商品途径印度河时的税收等。1843年2月17日,英国3000人的部队挑起战争,重创了有3万人之众的信德军,占领了位于印度河下游东岸的海得拉巴。就这样,英国殖民者吞并了信德。
我们现在谈谈锡克战争。锡克战争又称英—锡战争。
第一次锡克战争(1845-1846年)。19世纪上半叶时,锡克人的首领兰吉特·辛格统一了旁遮普,建立了锡克王国,自任大王。他生于1780年,随父亲在军营中成长起来。17岁开始亲政,英勇善战。他向东扩张的企图受到英国人的阻挠,于是向其他地方扩张,于1834年占领了拉达克地区。他在1839年去世,时年59岁。
兰吉特·辛格去世后,锡克王国统治阶层因为权力之争而发生分裂,国王更迭频繁,四年之间,一年一王。184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兼并信德后,与锡克王国的矛盾迅速激化。1844年,兰吉特年仅8岁的幼子达利普·辛格成为国王。英国决意征服印度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于是向锡克王国发起进攻。英国人把军队和大炮部署到萨特莱杰河沿岸及西北边境的新建防区。英军人数达到32000名。1845年12月,锡克军队渡过萨特莱杰河,第一次英—锡战争爆发。锡克高层有主和派,但主战派则各有自己的小算盘。英国总督查尔斯·哈丁抓住战机,于12月13日向旁遮普宣战。到1846年1月28日,在一个半月内,双方三次会战,却胜负未决。2月10日,双方展开第四次决战。锡克军队的指挥官向敌人出卖情报,临阵逃脱。由于这些上层分子的叛卖,锡克军队连战连败,几乎全军覆没。英军占领拉合尔,双方签订了不平等的《拉合尔条约》,规定锡克王国割地赔款、裁减军队。曾经强大的锡克王国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第二次锡克战争(1848—1849年)。在第一次英—锡战争中失利的锡克教徒力图恢复独立,四散的军队开展秘密活动,而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大贺胥贪心不足,决意尽快吞并旁遮普。1848年4月,锡克教徒起事,在木尔坦杀死了新到任的省督和两个陪同他的英国军官,引发锡克王国的全国性起义。1848年10月10日,大贺胥宣战,第二次锡克战争就此爆发。1849年1月13日,锡克教徒英勇作战,重创英军,造成英方伤亡三千余人。但是,锡克人是孤军奋战,没有得到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增援,结果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于1849年2月21日击溃锡克军队。随后,英国总督大贺胥宣布兼并旁遮普。年仅13岁的锡克国王逊位。印度最后一个能与英国抗争的王国至此土崩瓦解。锡克人佩戴武器的习惯从此受到严格限制。两次锡克战争以后,英国直接占领的土地达到全印度国土面积的的2/3,其余领土虽然由大约500个大小土邦王公统治,但是处在英国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在西北方面,英属印度的边界已与阿富汗接壤。其余地方则达到天然边界。英国由此完成对整个印度的征服,建立起庞大的英属印度帝国。
那么,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的后果怎么样呢?
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为利益而来的。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统治,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了重要的丰厚的资源,也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过剩产品的倾销找到了广阔的市场。截至18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主要靠不等价贸易掠夺印度人民。他们在印度廉价购得棉布、丝绸、黄麻、靛蓝、香料等,通过海运到达欧洲,再高价出售,从而获得超额利润。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殖民者攻城略地,直接掠夺印度财富,所获远超不等价贸易。例如,印度王公贵族积累了大量财富。英国人每攻占一个公国或土邦,便将其宫廷宝藏洗劫一空,同时要求战败者支付巨额赔偿金。英军在1799年攻陷迈索尔都城时,获得的王宫珠宝价值为150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资金。英王皇冠上的名贵宝石,就是从旁遮普土邦的国库中劫夺来的。
此外,从征服孟加拉起,英国殖民者通过征收土地税来剥削印度人民,而且土地税额逐年升高,给印度人民造成巨大的苦难。农村凋敝,结队逃亡,造成田园荒芜。18世纪末,孟加拉已有1/3的田地撂荒。由于农民的反抗和暴动时有发生,殖民主义者不得不略有收敛,改行固定赋额制。殖民当局于1820年实行“农民租佃制”,规定土地为村社农民私有,可以继承、买卖和抵押,但他们必须直接向英国东印度公司缴纳全年收成的1/3到1/2。
英国东印度公司强征的赋税,比印度历代封建王朝要苛重得多。农民无力承租,土地流入投机商和放债人手里。土地兼并,导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个主要由商人高利贷者构成的新地主阶层。印度的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富不断流入东印度公司。英国在印度倾销棉纱、丝织品和毛织品等,而从印度输出原棉、羊毛等,结果导致英国商品充斥印度市场,严重窒息了印度的民族工业,也使印度人自己的商业不断萎缩。印度由此变成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国家。
英国人的过重掠夺导致的另一恶果是,饥荒接二连三。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在孟加拉、马德拉斯、迈索尔、孟买以及北印度均发生过大饥荒,孟加拉与马德拉斯,大饥荒多次发生。仅以孟加拉为例,它是英属印度政府所在地,本来应当成为首善之区。但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那里曾经繁荣的经济濒临崩溃。英国工业革命获得成功,孟加拉手工业却迅速衰落。传统出口工业陷于困境。农民走向破产。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之降低。18世纪下半叶,孟加拉曾经遭遇两次严重饥荒。由于救济措施不力,大量贫苦百姓死于非命。仅在1769~1770年的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中,三千万孟加拉人中就有约1/3的人死亡。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一个处于资本主义阶段的工业强国对一个依然处于封建主义阶段的落后农业大国的征服。英国在征服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微小的,收益却是巨大的。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印度人民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
下一讲我们将了解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既然是宝石,好处不可能是单向的,能不能客观点呢
老师能不能不要好像在念书?感觉就像在听一个声音老成些小学生。内容不错,但是这听感,简直了。放松些吧。
英国才真是一个强盗国家!
数学还是艺术的选择
谢谢老师的全面讲解。以前不了解印度,听了老师的课程,为古老的印度文明吸引,也为印度历史感叹。
如教授所讲为什么印度仍然是英联邦国家呢
英国在近代时期,逐渐征服印度的历史过程,证明了:古代文明再辉煌灿烂的东方国家,历史再悠久,在近代是敌不过身处欧洲,经历了启蒙时代、文艺复兴、大航海开通海上通道、以及发生过工业革命,并经过制度创新,从封建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的欧洲国家的; 英国征服印度全境,把文明古国的印度变成殖民地的过程,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好
英帝国,赤裸裸地 、酷烈地、无耻地侵略、掠夺、殖民印度。英女王的王冠上涂满了殖民地人民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