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路遥的政治情结:缺乏后劲的追问,失去方向的奋斗

第十讲 路遥的政治情结:缺乏后劲的追问,失去方向的奋斗

00:00
12:26

你好,欢迎收听杜蘋讲《平凡的世界》。这一讲进入了课程的尾声,我想就整本小说谈谈路遥的政治情怀。这个概念很宽泛,这一讲主要指代路遥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以及对投身官场参与角逐的渴望。

这个话题的起因呢很有意思,它是从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官场话题丝毫不相关的爱情题材开始的。《平凡的世界》的情节发展有多个驱动力,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爱情,从孙家四兄妹角度分析,除了大姐孙兰花早早嫁人、从一而终,不涉及到爱情的三角关系之外,其他三个兄妹——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每个人都处在爱情的三角关系之中。


民族歌剧《平凡的世界·黄土地》


首先我给你分析一下孙家三兄妹爱情关系。

第一男主角孙少平前前后后处在三个爱情三角关系之中。孙少平的第一个爱情三角,是由孙少平——郝红梅——顾养民构成的,因为郝红梅嫌贫爱富背弃了孙少平,孙少平失恋了。但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一次失恋,因为这只是开端。

孙少平的第二个爱情三角,是孙少平——田晓霞——高朗三个人构成的三角,这一次孙少平获胜。按照路遥的设定,孙少平是依靠纯洁、隐忍、进取的品格胜出的。而这个爱情三角中的三个人,你看一看:孙少平,先是贫穷卑微的农民子弟,高中毕业生,后来是居无定所的苦力,最后是普通的煤矿工人;败给孙少平的高朗,他本人是大学生,省报记者,父亲是副省长,爷爷是中纪委常委;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她本人也是大学生,省报记者,父亲是地委书记。读者会不会觉得孙少平的爱情运未免太好了,好得不太真实?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2015年版)剧照


田晓霞不幸牺牲,孙少平进入了第三个爱情三角,是孙少平——金秀——顾养民构成的三角。金秀是医学院的大学生,她和顾养民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恋爱关系;顾养民是医学院的研究生,家庭出身呐,人品气质啊都很不错。是顾养民各方面的条件过分的完美了吗,总之不知道为什么,女朋友金秀突然感到不合适,毅然放弃了顾养民,爱上了孙少平。


我相信大部分读者一开始都接受不了路遥安排的这个情节:为什么让金秀放弃顾养民,爱上孙少平,合理性在哪里?太突兀了,既没有必然性,也没有合理性。


不仅孙少平,你再看看孙少安、孙兰香各自的爱情三角关系”,持续的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同样的耐人寻味。孙少安的爱情三角由孙少安——田润叶——李向前构成,面对女教师田润叶,作为贫穷的、辍学的农民孙少安,对干部子弟、货车司机李向前居然是不战而胜。还有孙兰香的爱情三角由孙兰香——吴仲平——高敏构成,农村女孩孙兰香也战胜了家世出众的、学油画的城市女孩高敏。


在一个又一个的爱情三角之中,孙家三兄妹永远所向披靡,总是以处于弱势的家庭地位以及相对普通的个人条件,战胜高官显贵家的公子、小姐。我不否认现实生活中门不当户不对的人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是在同一部小说里所有的爱情的走势都千篇一律,会不会有点牵强呢?这牵强之中透露出来的会不会恰好是一种信号,就是说路遥对官员和官场不仅并不鄙薄,反而心存向往?


你想想看,孙家三兄妹的暗恋者也好、竞争者也好,他们的父亲无一例外都是各级官员。路遥把 父亲们通通设计成党政部门的决策者,而并不是身手不凡的企业家、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财富殷实的商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人物设计以及人际关系,很可能说明路遥内心怀有深藏不露的进入官场参与角逐的渴望。可以说,看似最不具备政治色彩的爱情题材里,包含着最大的政治情怀。


接下来我想思考一下:路遥的政治情怀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对路遥而言,不是误打误撞的偶然,而是自觉的选择。第三讲分析小说的双主人公结构时,我剖析过路遥对社会话题,政治话题的强烈持续的关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提醒你一个小小的细节,你记得《平凡的世界》中那个悲伤的失恋故事吗?田润叶得知青梅竹马的孙少安要和别人结婚了,她非常痛苦,但那一天恰巧赶上了四五天安门事件,田润叶马上对自己说国家的痛苦袭来,个人的痛苦要放在一边。这就是路遥笔下的乡村女教师的政治觉悟,太令人回味了。

回顾路遥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从十几岁开始,就有了参政议政的愿望;中小学阶段,他热衷于到县文化馆看报纸,热衷于国家政治、时事新闻;在语文课上,他展现出了写作才能和演讲才能;初中毕业之后,路遥靠写文章赢得村里县里的关注,但是一则呢他不想当民办教师,二来呢他不想当宣传队员,最终选择了写稿、投稿,投身文学创作。这样既能够关注政治,又能够脱离农门。

关注政治、关注民生,这是中国读书人的文化传统。在我看来,一个像路遥这样从事严肃写作的现实主义作家拥有政治情怀是令人期待的。而且三十年前他就开始关注“城乡交叉地带”,就开始叹息“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这份政治敏锐力也很可贵。但我略感遗憾的是,路遥对有深刻意蕴的政治话题的追问后劲不足,对人物出路的追问没能进行到底。


演讲中的路遥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结构、城乡对立壁垒分明,一个普通农民怎么跳出农门?主要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被招工当工人,二是参军当兵,三是高考上大学。


可是路遥知道,假如让孙少平通过参军或考大学的方式离开双水村”,就没有办法展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了,也很难刻画底层抗争的奋斗精神了。所以,孙少平离开农村必然不能够依靠参军或者是考大学;当然更不可能让孙少平依靠恋爱对象田晓霞父亲的权势去离开,路遥的安排只能是第三条路,当工人。但问题随之而来。当矿工,是不是孙少平的终极的幸福的选择呢?一个有思想、有学识,有品格,有担当的高中毕业生越过了户籍界限,却只能落脚于煤矿,这算不上是最能发挥孙少平个人价值的职业。


“人才上下流动困难”,阶层固化”,底层百姓有才却不能尽其才,都说明社会制度存在某些不合理性,路遥如果能做更为透彻的思考多好啊,但他却躲闪了。


尽管路遥心里很清楚,煤矿是孙少平的困境,也知道困境生成的社会根源,甚至在他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质疑过,我国不幸的农村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是古老中国和现当代历史形成的……这个责任应该由历史承担,而不能够归罪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简单地说,难道他们不愿意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得更好一些吗?命运如果把他们降生在城市,而把现在城里的人安排在农村,事实又将怎样?但是《平凡的世界》这篇小说里的追问中途停止,没能深入。这一份止步不前,导致路遥最终不能够成为最伟大的作家。



《平凡的世界》的精读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分析《平凡的世界》你需要体会读者的心理和需求,感受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苦苦抗争的青年读者,尤其是来自农村的青年读者,他们对理解和安慰的寄望。而《平凡的世界》恰好既能体现他们抗争的艰难,也能展现他们感受到的社会冷漠,我觉得对于有自强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来说《平凡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小说,它火热至今是有充分道理的。

希望你在听完这十讲后能够有所收获,也希望你的思考在课程结束之后还能持续下去,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平凡的世界》?你有自己的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