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收听杜蘋讲《平凡的世界》,今天谈一下路遥文学创作的关键词——“城乡交叉地带”。
《平凡的世界》这部面貌朴素的作品,历经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不仅没有湮灭在层出不穷的新思潮作品和商业畅销书里,反而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活力。一方面,原著保持着很高的销售量;而另一方面呢,同名的电视剧保持了比较高的收视率。拨动一代一代读者心弦的原因有很多,但你不得不承认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部小说表现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在那里的乡镇青年的精神状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趋势中,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2015年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的“双水村”取景地——郭家沟村
第一,“城乡交叉地带”是研究路遥八十年代几部重要小说的关键词,它源于阎纲的评论,得到了路遥的认可。
路遥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为他赢得了口碑和荣誉,供职于《文艺报》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是最先对《人生》发出反馈声音的。阎纲给路遥写信说:“归根结底,《人生》是一部在建设四化的新时期,在农村城市交叉地带,为年轻人探讨人生道路的作品。”
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之后,路遥做出了及时的反馈,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他创作小说的初衷,本来就是想反映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路遥说:“我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我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两人的通信,1983年初发表在《作品与争鸣》这个刊物的一个研究专辑中。从此,“城乡交叉地带”这个概念就深入人心,成为研究路遥创作的一个关键词。
民族歌剧《平凡的世界·黄土地》
第二,路遥在“城乡交叉地带”,困惑过,焦虑过。
“城乡交叉地带”,现在在人们口中是稀松平常的一个词汇,但路遥本人把这个词汇和自己的小说题材、小说主题坦然郑重地联系起来,其间经过了非常复杂的内心震荡的过程。
因为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那几年,也就是80年代初期,路遥一直处在“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的剧烈冲突”的思考之中,他感到不安,但又没有办法给出回答。路遥曾经说:“(我)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改变了一些环境,填了一些履历表,转换了一些组织关系,似乎并不复杂,其实从精神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无比沉重而艰难的历程,这意味着要丢弃一些祖辈真传的好的或坏的遗产,同时得接受一些令人欣喜或者令人不安的馈赠,……巨大的矛盾引发了痛苦,引发了危机。”
这种痛苦和危机是怎么得到缓解的呢?可能源于他的一次顿悟,某天路遥出差来到北京,他被首都新建不久的立体交叉桥震撼了。路遥突然意识到,立体交叉桥几乎象征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面貌。他后来记录了这份感悟,他说,“作为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农村我是熟悉的;城市,我正努力熟悉着。而最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我自己感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古朴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资产阶级意识与传统美德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座生活的立体交叉桥上,充满了无数戏剧性的矛盾。”从路遥开始承认生活像“立体交叉桥”的一刻开始,他的创作就得到了巨大的滋养。
还用他著名的小说《人生》来举例吧。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在爱情的选择上很矛盾:究竟是选择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还是选择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城市姑娘黄亚萍?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情的选择,实际上啊这是文化观念的选择,也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从理性上说,高加林倾向于现代城市姑娘黄亚萍;而情感上,他更加留恋传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最后高加林的理性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黄亚萍。这样的话,一个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男青年走向了对现代性的追求,告别了传统文化的温情。
高加林选择了城市姑娘,路遥自己也选择了北京姑娘;高加林最后失落了两份爱,路遥的爱情、婚姻也诸多波折。城乡交叉地带的现实欲望和精神追求如何安放?路遥引导笔下的主人公高加林、还有孙少平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呢,“酷爱乡土”和“叛逆思变”就成了《平凡的世界》三部之中延续下来的典型矛盾。
第三,《平凡的世界》里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延续了路遥那种面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态度,换一句话说,路遥式的矛盾的状态在当代的许多青年那里依然存在。
评论家白烨曾经说过“路遥的小说,大都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因而大致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评论家雷达赞同白烨的观点,他补充说:“《平凡的世界》体现了路遥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赞美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和博大;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主人公又有一定程度的野性、叛逆和不安分,那就是要改变命运,不走父辈面朝黄土的老路。这两种理念经常在他脑子里打架。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少安和少平两个主人公:前者更多代表固守乡土的传统农民,后者代表了新时代的梦想者,兄弟俩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2015年版)孙少安和孙少平
这些评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平凡的世界》历经三十多年热力不减的现象。受普通读者喜欢,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品的写法简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故事,读来让人感觉轻松这是一点;比如说主要的人物历遭磨难但是奋斗不衰,让基层的青年阅读时产生代入感,成为基层青年的“生活教科书”这也是一点。
但最值得提的是,还是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三十多年来,虽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但中国教育不均、贫富分化很多问题都还存在;《平凡的世界》本来就是为城乡交叉地带的底层青年代言请命的,小说刻画的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差异特别真实。你可能会说,“今天不同啦,部分农民以及农民工的收入已经不比城市的白领差了,有的甚至是反超城市了”,是的,可是这只是表象,哪怕他们就像矿工孙少平一样收入不菲;但是教育上、文化上依然处于弱势,而且他们大多数还不具有孙少平的那种思考家国天下事、跨越文化自卑感的勇气。
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1990年版)剧照
《平凡的世界》还能火多久?我大胆推测,只要大城市宽松的环境对经济、文化尚处于弱势的群体还有吸引力,只要乡村和城市之间巨大的鸿沟还在,只要农村青年、小城青年跨越这个鸿沟的梦想还在,《平凡的世界》的热度就不会衰减。北京大学的教授张颐武先生说“未来的中国,随着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发达,尤其是城乡一体化之后,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逐步缩小,并且最终和谐、美好地融为一体,到那时,《平凡的世界》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同意张教授的分析。
在城乡一体化实现之前,尽管《平凡的世界》结构扁平,尽管它“励志意义大于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但它一定会热度不减。就像是乐队Beyond有很多首歌,但最火的一定是那一首《海阔天空》,“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主旋律太富有励志的能量了。
下一讲,我会给你讲一讲路遥的政治情怀。
用三个词形容一下你读完《平凡的世界》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