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56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回家?

【佛学课】56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回家?

00:00
12:35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五十六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回家?进一步解读《法华经》。


在《譬喻品》里,佛陀讲了一个火宅的故事,讲了一个如何引导众生走出房子的故事。佛陀的那些大弟子听了故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了表达他们的开悟,他们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与佛陀的故事相映成趣的故事。如果说佛陀讲的火宅的故事,是出去的故事,那么,他的弟子所说的,是回去的故事。出去,或者,回去,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但其实,到达的目的地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说是一回事,出去即回去。就像曾经的歌星李娜法师出家时说:我不是出家,而是回家。出家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回家。


现在,我尝试着把法华经里的这个故事转述一遍,这个故事叫做“穷子喻”。穷子,贫穷的游子,你想起的肯定是街上的那些流浪汉,那些无家可归的、睡在路边桥下的人。这个故事讲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贫穷的流浪汉,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父亲,长期漂泊在别的国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直过了五十年,还在漂泊,还在贫穷潦倒,四处奔波求取衣服食物。这个人为什么要离开父亲?经书上没有说,只是说“年既幼稚,舍父逃逝”,很小的时候,就舍弃父亲逃跑了,离开自己的国土而到别的国家流浪。


于是,就成了流浪儿,一晃,就成了流浪汉。再一眨眼,成了老流浪汉。老了,还在为生活忙碌,到处谋生,到处奔波。走着走着,走上了通向自己国家的道路。他的父亲知道他要回来,预先在途中的一个城市等候他。结果,这个贫穷游子到了父亲的门外,见到父亲坐在狮子床上,家里气象森严,庄严华美,以为是一个国王之类的人物,转身就走。


他的父亲派人去追,这个贫穷的游子很害怕,昏死在地。父亲见他这个样子,只好让人把他弄醒,放他回到贫民窟。然后,又派了两个人去找游子,说要请帮工到家里做除粪的工作。这个时候,这个贫穷的游子才愿意回到父亲的家中,父亲慢慢接近他,开导他,最终,游子终于明白,自己就是父亲的儿子,自己就是这一切财富的主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个出身富贵的人,从小离家出走,为了温饱,蓬头垢面,处处钻营,却不知道,自己本身已经拥有了无数的财富,根本不需要去奔波,不需要去漂泊。只要回到家,就很富有了。奇怪的是他一直不肯回家,即使踏进了家门,还是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家,非得要打上很多年的长工,才慢慢省悟过来:这就是我的家,其实我已经拥有一切。


2.

故事里的这个孩子有一个很富有的父亲,有着自己的国度。但是,很小的时候,他就离开了。“久住他国,或十二、二十、至五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概括地说,就是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一个孩子,走失了五十年,已经不是一般的忘了回家,而是彻底的迷失。想一想,离开家,不管是逃跑的,还是迷路的,五十年,却没有想到要回家,为什么呢?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记得家的,也想着要回家。但是,他可能受制于某种客观的环境,比如,在今天没有钱买车票或船票,只好继续走,继续迷路;再比如,被禁锢在某个地方,没有办法走出来。然后,渐渐地,他习惯了那种生活,渐渐地忘掉了家的样子,更忘掉了回家的路。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新闻,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一些孩子很小的时候被人拐卖,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依稀有点自己家里的印象,但十多年后,二十年后,没有人告诉他真相,他也没有办法回去,渐渐地,就完全记不得自己父母的样子,当然也记不得自己的家在哪里,以为现在的养父母就是亲生的父母,以为现在的家就是自己的家。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想着要回家的,也还记得回家的路。但是,可能有一些诱惑不断出现在他的面前,比如一个花园或一片树林,他以为并不大,进去溜达一下就出来,却没有想到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条路接着另一条路,越走越远;再比如,他可能听到动听的歌声,就循着声音往前走去,却发现歌声永远若隐若现,永远见不到那个唱歌的人,而声音永远在诱导着他。结果,越走越远,渐渐地,连回家的路也忘掉了。


所以,这个孩子离开父亲之后,整整五十年,就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奔波劳碌。我们可以想象,有的时候,他会遇到机会,辛苦一阵子,赚到了一点钱,过了几天或几个月或几年的好日子,钱花完后,又要继续去寻找机会。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机会,于是,只好到处流浪,到处寻找出路。


那个孩子忘了回家,好像是身不由己。他要回家,但是环境不允许,他要回家,但是诱惑带着他往前行走。于是,家就变得越来越远,最终是完全的遗忘。最终就把流离的生活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常态,而忘了,自己的生命本来是在自己的家园,是不需要为着一日三餐奔波的,也不需要为了一套安身的房子,而去做奴隶辛苦赚钱。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年后,当他回到自己家里,却不知道面前那位富有的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不知道眼前华美的屋子就是自己的家。当他的父亲留他在家里,他居然惊吓得昏厥过去。他的父亲明白他的孩子见识狭小,一下子很难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家,于是,就采用了权宜之计,先放走了儿子,由着他去贫民窟艰难度日。然后,悄悄派了两个人扮成苦力的样子混进贫民窟,接近他的孩子,并诱导他的孩子回到自己家去做除粪的活。就这样,父亲也慢慢地接近了儿子。终于,让儿子明白到,自己其实已经回到家,再也无须流浪。


3.

在这个故事里,其实是一个比喻,佛陀的弟子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那位父亲就是佛陀,佛陀因着慈悲的心怀,运用权巧方便,引导迷失的孩子(我们众生)回到本原。这是佛陀的弟子讲述的故事。


写到这里,我想再重温一下那个著名的火宅的故事。那些人住在一间很大的房子里,那间房子其实已经着了火,在败坏着,但是,没有人发现火焰,更没有人愿意离开。于是,佛陀就用了方便法门,引诱他们出来,走出房门。当他们一个一个地离开了那间火宅,到了广阔的大道上,佛陀给了他们每人一辆华美无比的大白牛车,是他们曾经从来不敢去想的大白牛车。


佛陀的故事,从头至尾,在告诉你,不要局限在你所处的环境,要跳出来,要离开。而他的弟子们所讲的故事,从头至尾,在告诉你,你是在别的国度,你应当回去,回到自己的国度,在那里,你就是富有的王。


显然,这两个故事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佛陀的弟子所讲的,不过是佛陀故事的注脚。佛陀说,所有的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在火宅之中,应当离开。既然这是火宅,应当离开,那么,他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家在别的地方,而我们误把这个世间当作了自己的家。那么,我们的家在哪里呢?佛陀弟子所讲的故事,有一个基本的回答,原来,我们是有父亲的,而且还是巨富无比的父亲,只不过我们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到了外面,忘了回家。


而这个家,并非这个世间,而是在世间之外。原来,我们到这个世间,是一种迷失。这个世间只不过我们经过的一个客栈,我们的最初和最终,都不在这里,是在另一个更无限更广大的地方,是在出生之前以及死去之后。


相比于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后,我们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就像中国的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而老莱子说的更加直白:人生于天地之间,寄。既然是“飘忽若淹尘”,是远行的异乡,是旅程中的一段歧路,那么,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那么,关于《法华经》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要和大家分享:《华严经》讲的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xa8d1n4wk32f4t9rmjdo

    听了3遍,每次都眼中含泪,感动?震撼?觉悟?

    费勇修心课 回复 @xa8d1n4wk32f4t9rmjdo:

  • 白马央措

    为什么佛经中总是离不开贫富,贵贱,善恶?

  • 13146871oqr

    但多少人是因为家乡贫穷愚昧才离开家

  • 许佳玲

    放不下~人间迷失,无法自拔

  • 小鸿_ea

    费勇老师您好,我是一名40岁的男性。曾经有一段较长的婚姻以离婚告终。曾一度非常的消沉,是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渴望,又重燃起了我生活的希望。 可是自从接触了佛法,我感觉断欲,独身才是最好的,我不想白来人世走一遭。可现在的我非常矛盾,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请老师帮我解答一下。谢谢!

    不变小潘潘 回复 @小鸿_ea: 你可以听听前面的62《如何过好我们这一生》,我也是一位听者,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每次又理解了一次

  • 悦6322

    文字翻译错别字好多

  • 行舍1987

    离家的孩子妈妈匮乏缺爱,自己也一样。这么多年一直在自学心理学,后来又结缘佛学,可是心里那种想要被无条件爱和接纳的强烈渴望一直都在,直到听到老师说“离家的孩子”,瞬间眼泪夺眶而出,有被治愈的感觉。顶礼世尊,顶礼三宝,感恩费老师。

  • 善护念支

    没有这个背景音乐多好

  • 阳光灿烂5858

    我也快这样了,不想回家,现在我回家都是一种责任。

  • 怒放cxy

    谁知道讲火房子故事的是第几节?

    黎冰平安 回复 @怒放cxy: 54节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