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07:第一章:第一节:古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07:第一章:第一节:古代社会的教育

00:00
18:38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由于古代学校教育已经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古代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古代教育特点包括:

(1) 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受教育的特权。

(2) 等级性,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  不可逾越的鸿沟。

(3)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  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合而为一。

(5)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主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一味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  迫体罚、棍棒纪律,这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

(6) 象征性,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  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由于受教育的都是统治阶级,统治者又不需要劳动,教育从形式到内  容也就与生产劳动脱离开了。

2. 古代教育发展

奴隶社会之后,教育逐渐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

(1) 夏朝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有了专职的教师和学生。《孟子》里说夏、商、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奴隶社会之后,教育逐渐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

(2)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如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官师一体等政策。后来,开设了“城均”、“上庠”、“辟雍”、“东序”、“宗”、“泮宫”等在内的大学和小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和数

(3)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  影响也很大,其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

(4) 秦汉以后,出现了“太学”。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6)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7)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8) 近代,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演变,1862 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这是中国近代由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901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改为学堂;1905 年的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新式学堂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学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洋务运动所需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9) 建国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教育体制方面,自1950 年开始至1956 年止完成了旧学校的改造,将私立学校改由政府接管,形成了由“国家办学”的单一教育体制。在学制方面,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后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大学和专门学院多为4-5 年,高等学校类型开始向多方面发展。在教育目的方面,确立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

(10)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自此,素质教育的思潮和教育价值逐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要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