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红岩》里的人一言不合就朗诵诗歌是什么情况?

第九讲:《红岩》里的人一言不合就朗诵诗歌是什么情况?

00:00
11:57

你好,我是孟岳,上一讲我们认识了儿童 烈 士小萝卜头,通过上几讲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红岩》中凡是革 命 者,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着不屈的信念与坚定的理想,这股内在的精气神是怎么来的?事实上,从五四的文学革 命 到左翼的革 命 文学,文艺作品对青年精神思想的启蒙和塑造都至关重要。

那么文艺作品的启蒙和塑造作用在《红岩》中是怎样呈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从《红岩》革 命 者的文学特质和对文学的认识态度两个方面细细评说。


电影《烈火中永生》海报


首先,我们从《红岩》中的一个反面例子入手,透过我的分析你会发现在《红岩》中,文学几乎是年轻人 革 命启蒙的标配,而能够阅读、欣赏进步的文学作品,往往也是辨识未来革 命 者的特征。


话还要从一家书店说起。《红岩》开篇不久就写到了一家新开张的书 店,叫“沙坪书 店”。


这是 党 组织安插在沙坪坝一带的联络站。借着书 店 打掩护,落脚接头、传递消息。随着故事的推进铺展,我们又发现,这个书 店 除了当联络站,按照甫志高的规划,书 店 规模那是要扩大的,扩大之后还要出版一种文艺刊物,除此之外还要团结进步青年。


在小说中,甫志高最后能当上叛徒,除了他自身问题以外,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个被误认为是进步青年的特务——郑克昌的出 卖 。你回过头仔细想想,这么一位国 民 党 特务是怎么吸引甫志高注意的,被当成进步青年还来团结了一下?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这一讲的关键词:文学。


我给你读几段小说中对郑克昌读书 买 书的描写,非常典型,一听你就能发现这里的关键:


这个青年最近时常来书 店,有时是上午,有时是下午或晚上。一来,就站在书架下默默地看书。他看的多半是文艺理论和翻译小说,看出了神,有时竟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惹得旁边看书的人,不耐烦地盯他两眼。间或,他也 买 一两本廉价书。甫志高听陈松林说过,他 买 那本《萧红小传》时,感叹说,萧红是中 国 有数的女作家,是鲁 迅 先生一手培养的,可惜生不逢时,年纪轻轻的就被万 恶 的社会夺去了生命。


再听一段,听一段还是刚才这个假装成进步青年郑克昌的表现:


青年(郑克昌)仿佛再次从小说的情景中被惊醒过来。他定一定神,赶快把高尔基的《母亲》还回书架,用深深的歉疚的目光,望着甫志高说:


“对不起,耽搁了你们的休息时间。”


你琢磨琢磨,郑克昌看的是什么类型的书?《红岩》中明确写出了两个书名,一个是我刚才读到的《萧红小传》,一个是高尔基的《母亲》。



那本郑克昌刻意 买 走的《萧红小传》中的萧红这个名字你应该很熟悉,在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萧红《呼兰河传》的选段,收入教材被起名叫《祖父的园子》。九一八 事 变之后,日 本侵占东 北,萧红被迫流 亡关内,创作了许多反映东北生活以及抗日思想的作品。如果你找来《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你会发现当时东 北 乡 村 阴冷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在这部作品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萧红还受到过鲁 迅 的看重与提携,是在鲁 迅 的帮助下逐步成长为的一位了不起的左翼作家。


高尔基自然就更不必说了,那是苏 联文艺界根儿正得不能再正的革 命作家了,除了赞颂革 命者气概的名篇《海燕》以外,小说《母亲》也是影响了无数革 命者参与革命的作品,不仅揭示俄国旧社 会 黑 暗 罪 恶,而且写出受压 迫 者的觉醒与抗争。阅读这个作品,为的就是向甫志高表演思想中的革 命 性。



好啦,听到这儿,你再琢磨琢磨郑克昌这番表现,就是向甫志高传递了这么两点讯息,第一,郑克昌在书 店蹭书看,是经济窘迫又渴望进步的形象,第二,郑克昌不仅读《萧红小传》,而且买,不仅买,还递话给甫志高,暗示他说:萧红得到了鲁迅的一手栽培,谁来提携一下我这个进步青年走向革  命呢?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从这一刻起,甫志高就算上套儿了,小说里写得很妙,说:


青年(郑克昌)留恋地跨出书店,走向茫茫的暗夜。甫志高望着那瘦骨伶仃的背影,无限同情地沉思起来。


郑克昌能成功误导甫志高,让他把自己误认为革 命 青年,让甫志高怀着革 命 导 师 的情怀,提携自己,也正是利用了进步文艺能启蒙青年革 命 思想这一特点。



《红岩》这样的写法,显然是在揶揄甫志高小资 产 阶 级 的革 命 心态,但是不是也在质疑着革 命文艺作品的阅读与接受方式呢?《红岩》意在说明泡书 店、喝咖啡、读小说,这些存在于文艺幻想中的革 命,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红岩》中强调真正的,震撼人心的文艺,不只是作品内容具有的批判 性,更是它的应用场景,应该是革 命者借此在革 命斗争中发出的呼号。


比如《红岩》中有三篇关于牢狱的诗篇,是革 命 者时常吟咏或呼喊的,一篇是高尔基的《囚徒之歌》,一篇是叶 挺 的《囚 歌》,一篇是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这三首诗都是革 命诗人在真实的牢狱困境中写出来的,每一个音节都带着他们切身的感受,所以解放前夕集 中 营里的革 命者也能从这样的诗歌中得到精神的鼓舞与情感的慰藉。而这三首诗虽然同是抗争,但放在小说中的不同情境里,又映射着革 命 者不同的处境与内心。


高尔基的《囚徒之歌》带着刘思扬诗人革命者的忧郁与沉重。刘思扬是在受刑后,身 体 溃 烂、脱水的危难时刻,低声吟咏起的这首诗的:


太阳出来又落山,


监 狱 永远是黑暗,


守望的狱卒不分昼和夜,


站在我的窗前——


高兴监视你就监视,


我却逃不出监牢,


我虽然生来喜欢自 由——


挣不断千斤锁链!


高尔基诗中的痛苦与悲愤在这样的情境下化为了刘思扬自己的语言。


连环画《红岩》韩和平、罗盘等绘


与高尔基《囚歌之歌》的忧郁不同,另一首叶 挺的《囚 歌》是江姐受刑之后高唱的,左手、右手都被钉满了竹签,血肉模糊,可是从江姐的牢房中却没有传出一丝的呻 吟,相反,叶 挺这首激昂倔强的《囚 歌》进入了人们的耳朵: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 由!”


我渴望自 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


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无需多言,江姐的革 命风姿就由这首诗烘托了出来,在感染故事中的革 命 同 志以外,更重要的是激励了读故事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我们的小萝卜头一讲中分析过的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透过分析你会发现一方面,文学、诗歌表现了革 命者的多面内心与深邃追求,另一方面,文学、诗歌是如何充盈、支撑了一个人的革 命理想与精神世界。



好,我们来总结今天的内容:。


第一,《红岩》一方面借郑克昌的读书桥段挖苦了甫志高不成熟的革 命心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揭示出进步文学与革 命青年的内在关联。


第二,《红岩》作为革 命教科书,讲述了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革 命抗争的真实情境中被唤起,成为一种革 命的语言。


第三,《红岩》中的诗歌,折 射 了革 命 者丰富而壮阔的内心,也让五四文学革 命 的精神与革 命 者的反抗实践贯通起来。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部“革 命 教科书”为什么能有千万级的销量,真有那么多人看吗?请与我一起进入下一讲,看看《红岩》为什么这样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诗歌、文艺作品在《红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你可以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