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闹革命,无非想“小萝卜头”变成“大头儿子”

第八讲:闹革命,无非想“小萝卜头”变成“大头儿子”

00:00
10:48

你好,我是孟岳,我将继续从人物的角度为你深度解读《红岩》这本书。

说过了英雄,说过了叛徒,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红岩》这本书里最有名的一个“孩子”——小萝卜头,我将从他的历史原型和在小说中的隐喻象征两个方面来为你进行解读,相信听完之后,你将对小萝卜头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小萝卜头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萝卜头的历史原型。

小萝卜头本名叫宋振中,被抓捕的时候才八个月大,还是个婴儿,而最后被杀害的时候也才只有九岁大。他的父亲宋绮云是《西北文化日报》的副社长兼总编辑,事实上除了报馆职务,他还是中共派到杨虎城将军身边的联络员,负责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西安事变”对中国拯救民族危亡的意义重大,而事变背后也有着无数的参与联络、斡旋的普通党员,宋绮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从民族大义国家安危的角度讲,宋绮云岂止无罪,而且有功。但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这些人便是扰乱谋划的罪魁祸首。

宋振中从记事起就生活在监狱里,对监狱外的世界反倒是陌生的。他跟着狱中的黄显声将军识字、读书、学俄语,这点儿“人权”也是被狱友们反复争取来的。通过现场遗迹、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宋振中生活的监狱环境污浊,饮食简陋,他本人也曾遭受欺凌、羞辱和殴打。但这些终归只是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观察,无法走进这个充满不幸却无比坚强的小烈士的内心。然而历史书写无法做到的,文学作品可以补足。下面就让我们借《红岩》来倾听小萝卜头的心声。


宋振中


小萝卜头这个人物在《红岩》第二十章才出现,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是这样描写的:

小萝卜头是个九岁的孩子,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他太不肯长了,只像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手又薄又小,脚也只有一点点大,可是他的头却发育得比较正常,和身子不相称,显得异常的大。看见他的人,都爱摸着他可爱的脑袋,叫他“小萝卜头”,连爸爸和妈妈也这样叫他。只有一个人,他的老师黄以声,才从小就叫他的名字——宋振中。

我们注意,小萝卜头外号来自于他的外形特征,但他的外形特征并不是脑袋大,事实上,小萝卜头脑袋的大小发育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小萝卜头的名号,就是由他这副发育不良的身体导致的畸形比例而来。然而在小萝卜头不幸身体中包裹着的,是一个向往自由、憧憬未来的美丽心灵。



《红岩》借一只可以自由出入牢狱与狱面世界的小虫子向我们展露了小萝卜头儿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而与这份渴望相伴随的,却是压抑在小萝卜头心底的一份恐惧与焦虑。小说用写梦的方式,把小萝卜头内心深处的创伤与不安呈现在读者眼前,我来给你读一段:

天上蓝蓝的没有云,只有几只鹰在盘旋。突然,鹰扑下来了。哎呀,不是鹰,是特务长了翅膀!他们在街道上,比箭还快地飞来飞去,往地上投下一道道黑色的暗影……

如果我们说历史书写的好处是以近乎残忍的真实,将一切无所顾忌地袒露出来,震撼人心,那么作为小说的《红岩》,则通过文学的笔法,将历史粗疏的线条变得更为形象、真切,直抵人心。

当然,对于《红岩》这部小说而言,小萝卜头的出现,不只是为了多一个弱小的受害者来证明敌人的残暴这么简单。“儿童”、“孩子”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思想领域,有着更为意味深长的隐喻意味——他们代表着未来与希望。



鲁迅有一篇家喻户晓的小说叫《狂人日记》,说一个人得了妄想狂,总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吃掉他,连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也都是吃人的历史,他寄希望于挽救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让他们可以有重新做人的机会。这篇小说是借狂人之口道出中国旧式道德礼教等传统思想对人的戕害以及这种传统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戕害。整个文章笔调阴冷,唯一能有一丝希望的,就在于小说结尾那句著名的“救救孩子……”。类似的对孩子的寄予厚望,鲁迅在他的杂文与小说中也多次提到。比如有一篇杂文叫《我们怎样做父亲》,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说鲁迅这代人,就是过渡的一代,天生的使命是什么呢?他是这么说的:

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儿童、孩子,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与思想领域,都被格外地看重,这在千古以来的中国是没有过的,五四一代先贤不仅大力引介儿童教育理论、翻译创作儿童文艺作品,更为儿童、孩子赋予了未来与希望的隐喻,这一隐喻在五四开启的新文学传统中一脉相承,直至当代文学的书写里,也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这一隐喻。


话剧《红岩魂》剧照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回过头再来看“小萝卜头”,你会发现,《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受迫害实际被赋予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革命的传承遭受迫害,其二是中国的未来受到彼时统治者的迫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部动画片?它说的是新时代中国都市一家三口的幸福故事,主人公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我小时候在学校一知半解地听了“小萝卜头”烈士的故事以后,回来看电视,总是把大头儿子和小萝卜头搞混,毕竟外形上他们都是大脑袋小身子。

大头儿子一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是一个城市里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了,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幸福与小烦恼,每一集的故事里,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到结尾总能跌跌撞撞地化解掉,然后又快乐地过日子去了。

我也是直到很大,才能分清,大头儿子和小萝卜头实在是两个人,但我在备这堂课的时候一直在想,从五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对代表着未来的孩子们寄予了厚望。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无非是希望当年这些小萝卜头一样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够过上大头儿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吧。或者按《红岩》里的革命者们所歌唱的: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


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原型是宋振中,他在九岁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

第二,《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塑造,运用了诸多文学笔法,让历史书写中缺失的细节得以生动真切地浮现。

第三,“孩子”这一意象,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思想传统里隐喻着希望与未来,通过“孩子”符号的解码,我们能够读出《红岩》创作者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渴望。

作者通过文学艺术重塑历史人物,让今天的我们更能对当时人们的境遇感同身受。而文学艺术作品,对《红岩》中的革命者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且与我一同进入下一讲,看看:《红岩》里的人一言不合就朗诵诗歌是个什么情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小萝卜头的命运真悲惨!那么作为孩子形象的小萝卜头在小说中有怎样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