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孟岳,关于《红岩》这本书你又有了许多新的了解,但有一个最明显的问题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作者要以“红岩”作为这本书的书名?这一讲让我来为你点破《红岩》书名的玄机。
首先,我们从这本书的封面说起。你手里那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岩》,封面应该是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面耸立着一棵松树,石头和松树都被远方的曙光映红了。事实上,《红岩》这本书的初版本封面就是这样一幅画,而封面上的红色岩石和大松树是“红岩”的第一层意思。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红岩》的前身名叫《锢禁的世界》,那从书名对比上就不难发现《红岩》创作团队是有意扭转阴暗压抑的氛围,营造坚毅豪迈、充满希望的意象。正如这本书的编辑张羽在他关于《红岩》的文章中解释道的:
苍松劲拔,迎风挺立。巍峨的红岩披上曙光,光彩夺目,很有气势。
……
取名《红岩》,也意味着表现他们的革命气节,坚如磐石,经得起惊涛骇浪、风吹雨打,摧不毁,砸不烂,打不倒。
第二层意思,就要从地理和历史说起:红岩其实是个地名。重庆有个红岩村,原本叫红岩嘴,在重庆市化龙桥,嘉陵江西岸。红岩村地名上之所以带“红岩”两个字,和地质特点有关系,当地的岩石成分非常古老,以红色页岩为主,叫红岩村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这里与“红岩”有缘分的不只是石头。如果你小说读得仔细,应该还记得,在介绍许云峰和成岗会面之前,小说讲了一段历史背景,提到1947年国民党挑动内战,包围中共办事处,住在红岩村的成岗的那位大哥和中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道,被迫撤回延安。于是成岗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万分焦急的他日日遥望嘉陵江对岸的红岩村,期盼组织派人来与他接头联系。最终等来了许云峰。
这里提到的红岩村,就是我们刚才介绍的那个有红色页岩的红岩村。那成岗的大哥和中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会从那里撤回延安呢?其实红岩村曾经是著名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
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设立,最初都和抗击日本侵略有关系。1938年,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向重庆转移,随即共产党对在国统区的工作也进行了重新布局,化长江局为后来的南方局、中原局、东南局。南方局是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核心成立的。从名字上你也可以看得出,南方局的成立是为了巩固以西南为主的南方各处党组织的领导。南方局具体是干什么的?又跟《红岩》小说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南方局主要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领导潜伏在国统区的地下党,一个是打通中共中央与南方局、南方局与所辖省市地方党组织的秘密地下交通网络。
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说到这儿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潜伏在国统区的成岗在与组织失去联络的时候,日日望向红岩村了。其实不仅成岗,这几年热播的众多谍战剧都与南方局有关,比如前几年有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潜伏》,里面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余则成也是接受南方局的领导的。
如果说得通俗点儿,在敌人腹地组织地下党,开拓地下交通网络那是南方局的“里子”,那么促成了几件漂亮的外事工作应该是南方局的“面子”了。南方局通过紧密联系与共产党关系友好的西方记者,促成了几批外国记者前往延安报道,并引起了外国记者考察延安的热潮,让红色延安的真实形象冲破国民党舆论封锁,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共产党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正是这一手漂亮的半地下外交,让英美等国了解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努力和统一战线的政策,进而促使英美调整了抗战之后的对华策略。
我们今天从党史中提炼出的“红岩精神”指的就是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老一辈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红岩中国画·1962年钱松岩作
小说《红岩》还借重庆地下党特委书记李敬原的回忆,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周恩来对地下党组织的关照与嘱托,而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住在红岩村南方局办公楼的消息,更是让作为川东特委代表的李敬原心潮澎湃。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写成岗的大哥还在重庆的时候曾经给过成岗一份油印得十分清晰美观的文件,成岗一直珍藏这份文件,小说中特意强调:
文件的正面刻印着毛泽东主席在重庆红岩村写下的光辉诗篇《咏雪》,是仿照毛主席的字迹刻写的,模仿得很像,印得非常好看;紧接着是一行动人醒目的大字标题:“坚决用自卫反击战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小说叙事者所讲述的毛泽东在重庆红岩村写下的这个《咏雪》诗,实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那个,这首词写于1936年,写作背景其实也与重庆谈判没什么关系,但也确实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红岩村住地题赠给诗人柳亚子的。吴祖光辗转得到完整版之后,第一次公开发表,在重庆谈判期间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关注。由于词里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援引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给重庆谈判国共问鼎天下的氛围增添了凌厉的霸气,传说国民党延请众多文人填《沁园春》词想压过毛泽东这首,最终也没有成功,而舆论上他们故意借这首词批评毛泽东有帝王思想,后来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得到的回复则是:
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毛泽东主席住红岩村时,所写的“沁园春”(咏雪)词手稿
其实“红岩”作为书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作者们认为它太虚,虽然红岩村有党的领导,但地理上离渣滓洞太远,完全和残酷的集中营生活是两个方向。但是我们前面讲过,政治需求的变化也呼唤着小说创作方向的变化。作者们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愈发意识到“红岩”不仅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题目,而且经由“红岩”的命名,一下将小说的格局扩大了。小说藉由人物对“红岩村”的眺望与回忆,让封闭的集中营斗争与集中营外的国共对决有了关联,连成一个完整的大局。原本仅仅暴露国民党罪行的主题,转变为对共产党领导下在解放前夕争取全面胜利的革命者的歌颂,而编辑张羽解释的“红岩”在革命精神上的象征性,也让整部小说的寓意得到了升华。
《红岩》插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第一,《红岩》小说封面寓意着“红岩”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象征革命者如磐石般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红色的曙光则充满胜利的希望。
第二,“红岩”的第二层意思是曾经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的重庆红岩村,它既是革命的领导者,也是革命者的精神圣地。
《红岩》课程临近尾声了,相信你对这本书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解。下一讲我们来以《红岩》为例谈一谈名著阅读作为一种读书训练,应该怎么读。
为什么作者要以“红岩”作为这本书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