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我是文贵良。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是茅盾的小说《子夜》。
1933年,《子夜》在上海出版,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的杰作。今天看来,《子夜》把工厂、金融市场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确实称得上第一部规模宏大地描写上海现代经济生活的杰作。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资本,资本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刺激着人们欲望的膨胀,从而与道德发生冲突。
《子夜》的第一章,写吴老太爷被接到上海,下船后坐汽车进入吴公馆,受不了上海都市强烈的刺激,当天晚上就一命呜呼。这个开头非常巧妙,它以吴老太爷这位二十年不问外界事情的人来看上海,一下子就把这所大都市的现代特色描绘出来。因此吴老太爷是死亡就带有一种象征意味。小说中一位人物把吴老太爷比喻为乡下古老的僵尸,一到了上海就风化了,他说道:
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很显然,旧中国作为五千年的老僵尸即将风化的说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象征着旧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伦理道德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利润成倍成倍增长。我们先来看看,1930年代的上海,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是怎么运作资本的。金融市场的债劵、股票受战争的影响很大。而1930年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大战,即中原大战。大战的一方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军,另一方是以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率领的西北军,大战主要发生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所以称为中原大战。《子夜》并没有直接写这场大战。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上海是蒋介石中央军的经济后盾。中央军打胜仗,公债就涨;中央军打败仗,公债就跌。正当中央军吃紧的时候,公债下跌,很多散户急于脱手。赵伯韜、吴荪甫、杜竹斋和尚仲礼等四位资本家筹措400万先低价购进,等到涨上去后再抛售。难道公债就一定涨吗?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花了30万买通西北军,让西北军后退30里,1万元退1里,造成西北军失败中央军胜利的假象。公债果然上涨,他们就将手中公债抛出,从中大赚一笔。谁会想到,资本以这种方式参与战争,影响公债市场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话用来形容1930年上海的金融市场,非常切合。
2
冯云卿是从农村来到上海的乡下土财主,在上海金融市场里输得一塌糊涂。他为了翻身,听从了何慎庵的鬼主意,唆使十六岁的女儿去勾引赵伯韬,以求获得内部信息,想在金融市场打个翻身仗。冯云卿刚一听到这个主意的时候,也是很震惊,然后是犹豫不决:他脑子有三样东西滚来滚去:女儿漂亮,金钱可爱,赵伯韬容易上钩。获得金钱的目的最后占了上风,他决定与女儿谈谈,最后下定了决心,他的想法是:
既然她自己下贱,不明不白就破了身,那么,就照何慎庵的计策一办,我做老子的也算没有什么对她不起;也没有什么对不起她已死的娘,也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祖宗!
冯云卿唆使女儿去勾引他人,而且还指责女儿,把负罪感转移到女儿身上。这可谓寡廉鲜耻,道德沦丧!而他的女儿冯眉卿,在领会了父亲的意思后,并没有拒绝,毫无羞耻之感,相反好像心中窃喜。这又让人大跌眼镜。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冯眉卿年纪轻轻,涉世未深,把赵伯韬看作是明星似的人物。她的行为只是极端的追星行为。不管怎么样,冯云卿的行为,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他的道德意识已经被资本彻底击溃。
在《子夜》中,吴荪甫是核心人物,小说将他作为上海工业界的王子来塑造。他在三条线索上作战。第一条,他要处理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带来的资金变动;第二条,他要平息他自己所办的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第三条,他吞并八个小厂、创办益中信托公司,需要周转资金。最后,他不得不转移到金融市场,谋划捞取巨额资本。他以及他的两个铁杆哥们计划做空头。吴荪甫把他自己的工厂以及房产做抵押出去,获得了一笔现金,投入公债市场。吴荪甫他们三人这么做,还不能保证一定就能赢,他们需要另一个资本家杜竹斋的支持。杜竹斋是吴荪甫的妹夫,胆小多疑。为此,吴荪甫做了杜竹斋四次工作才让杜竹斋勉强答应,一起做空头。可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杜竹斋背叛了吴荪甫他们,造成吴荪甫这次投资的全盘失败,工厂、房产全部输掉了。杜竹斋如果坚守同盟,是否会赢,不一定;但是杜竹斋背叛同盟,吴荪甫他们输,就一定!妻舅与妹夫的攻守同盟在资本的巨大诱惑力之下不堪一击。从这一点来说,吴荪甫的失败,不是败在与赵伯韬的竞争上,而是败在杜竹斋的背叛上。吴荪甫只得离开上海,到外地避暑去了。
3
上述所说的三件事情,足以表明《子夜》中,资本以巨大的力量对道德发起了冲击。而在两者的对抗中,资本完胜道德。那么道德还没有希望?在《子夜》中没有看到这种希望,不过,尽管吴荪甫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并没有被彻底击倒,而是选择去外地避暑,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过,我可以讲一部电影来理解这个问题。
获得第39届奥斯卡多个奖项的电影《绿皮书》近期很火,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两位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生活中原型的名字。《绿皮书》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白人托尼·利普被黑人钢琴演奏家谢利博士雇佣,作为司机和保镖护送谢利博士从纽约出发,去美国南方巡演,时间八周,每周支付托尼·利普一百二十五美元。这是典型的雇佣关系,现在看起来报酬不高,但在1960年代的美国,估计不低,因为这是托尼·利普自己提出的数字。八周的旅程中,两人有过争执,有过冲突,也有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严格遵守契约。圣诞节的夜里,他们结束旅程回到了纽约。当谢利博士拿着红酒出现在托尼·利普家里的时候,先是托尼·利普家的人非常吃惊,根本没有想到一位黑人出现在圣诞节的家宴上;接着是托尼·利普的妻子给了谢利一个温馨的拥抱。这时,你感到八周的雇佣关系升华为一种摈弃了种族隔阂的朋友关系。电影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十分感人,皆大欢喜。但网上有消息说,谢利博士的后人指出,谢利博士与托尼·利普从来没有成为朋友。这是真的吗?现实就真的这么冷冰冰?不过,我们更愿意看到电影的那种结尾,希望资本给人带来的还有理解与友谊!
电影绿皮书真的很感人
杜竹斋不应该是吴荪甫的姐夫吗
读的真好
呃,这大叔这口音………
杜竹斋好像是姐夫吧
大学之道
种族 信仰 阶级 这事儿 跨越不了 .
文老师,又听到你的声音了,我是2004级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