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呐喊》中的叙述视角

第九讲 《呐喊》中的叙述视角

00:00
10:44

你好,欢迎收听《呐喊》精读课第九讲。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呐喊》中的叙述视角。


在《故乡》中,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这里的“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孔乙己》中的“我”是一个小伙计,那么鲁迅卖过酒吗?


还有,你在平常写作文的时候,是否纠结过,用什么人称来讲故事更好呢?


其实,以上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叙述视角问题。


鲁迅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下面呢我就结合一些篇目来和你具体说一说。



先来看看第一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我”,是故事中一个正在经历事件的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小说的叙述。当然,“我”不等于是作者。

比如,在《孔乙己》中,作者一开始就为叙述者“我”确定了角色与位置,小说中写道:“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我”是谁?我是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之后孔乙己故事的见证人、叙述者。通过“我”的叙述,读者了解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他的固执、迂腐和可悲可笑以及周围看客们的麻木、冷漠、凉薄等等。


《孔乙己》插画 丰子恺作


再如《社戏》,同样是第一人称,当“我”回顾童年看戏经历时,采用的是孩子视角,描绘了一幅质朴自然的美好乡村景象,其中塑造的人物多是淳朴善良的小伙伴与村民,如双喜、阿发、桂生等等。这些乡下孩童的淳朴自然善良真挚,是文中“我”长大后来到城市后所怀念所向往的。读到《社戏》中的那些美好的少年,再联想到鲁迅其它小说中那些麻木冷漠的成年农民、市民形象,不禁令人惋惜这些活泼的少年是如何成长变化的呢。



同是回忆乡土的作品,《故乡》也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我”来叙述,不过“我”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小说以“我”回故乡搬家为线索,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样一个简短而完整的过程,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后的生活图景。《故乡》中的“我”在对故乡的追述与现实故乡描述的不断对照中,展现出了“我”对失落故乡的绝望和对灵魂故乡的希望,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曾对鲁迅小说的叙述人称做过专门研究,发现鲁迅的25篇现代题材的小说作品中,有13篇是第一人称叙事。可见,鲁迅对第一人称叙事是有偏爱的。


《社戏》插图芊袆绘


说过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例子,我们再看看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呢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可以从所有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是“上帝”般的全知全能:它可以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时而窥视各类人物隐秘的意识活动;它可以纵观前后,环顾周围,了解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可以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叙述者在小说中无处不在,通过他的眼睛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无所不能地把看到的一切叙述出来。


比如《药》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无论在刑场、华老栓家、茶馆,还是在坟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叙述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华老栓上刑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还是茶馆里看客的议论,坟场里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相遇等等,叙述者全知全能地叙述着前前后后的行为、对话、心理、环境等等。


《药》插画 丰子恺作


再比如《风波》,以张勋复辟为主要背景,写江南水乡的一场辫子风波。作品从父亲七斤的头写到女儿六斤的脚,父亲的头因为“皇帝也许不坐龙庭了”而没有了被砍掉的忧虑,女儿的脚却因一切“仍然”而被裹了起来,从小脚丫长成大辫子的六斤只能“一瘸一拐”地在土场上来往。如果说,七斤的转危为安让读者松了一口气,那么,六斤的新近被裹脚则不能不让人从头凉到脚。六斤被裹脚,这样的事实利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轻轻道来,却如同一块巨石重重压在读者心头。

此外,《明天》中死去儿子的单四嫂子失去希望的事实,也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展开小说叙述,这其实是鲁迅吸取了传统小说全知叙述的手法,并成熟地运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明天》插图 芊袆绘


我们说到了几篇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其实思考可以更深入一些: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背后有什么秘密可言呢?其实就是阅读效果。


比如说,《孔乙己》《社戏》《故乡》《一件小事》等主要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药》《风波》《明天》等主要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根据罗钢的《叙事学导论》所说:“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实质性区别就在于二者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和这个世界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他也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人物,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而第三人称叙述者尽管也可自称‘我,却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狂人日记》版画 张怀江绘


也就是说,第一人称叙述者往往是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世界就是叙述者经验的世界,叙述者与故事零距离,这样呢就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能更快地把读者引入到作者虚构的艺术世界中。同时,第一人称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能更好地表现内心的感情。比如《狂人日记》中的“我”是一个被吃的受害者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狂人”的所见所想,通过“狂人”的呓语和联想,揭露出中国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显得特别真实,特别震撼!

第三人称视角,能在保证小说在客观的情况下,使得作品更为冷静、深沉。这也符合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写作目的。

当然,《呐喊》这部小说其中蕴涵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我们今天讲的比较简单,你可以在精读课后再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对叙述视角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下面是小结时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领略了鲁迅叙事艺术的魅力。不同的叙述视角效果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对读者的启迪作用也不同。你在写作的时候,不妨试着用不同的叙述视角,看看效果如何。

最后是请你思考的时间。美国哈佛大学的韩南教授曾经说过:“《孔乙己》的主题必须有这样一个愚昧的酒店小伙计叙述才能反映得深刻。如果换一种写法,以主人公为意识中心,直接写孔乙己的凄苦悲愤,那效果就差得多。”请你尝试着改写小说的叙述视角,将叙述视角换成“酒客”、“掌柜”,或者是其他什么人,比较一下与原作的效果差异。请把你的思考写在下方,我会随时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请你尝试着改写小说的叙述视角,将叙述视角换成“酒客”、“掌柜”,或者是其他什么人,比较一下与原作的效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