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第八讲 篇名与人名之妙

《呐喊》第八讲 篇名与人名之妙

00:00
12:38

你好,欢迎收听《呐喊》精读课第8讲。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呐喊》中的篇名与人名之妙。


我相信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纠结过如何为文章起一个好名字吧。另外,如果你构思过小说,你也可能纠结过怎么为小说人物取名字吧。


你要知道,为文章和人物取名字,可是作家进行创作时的一个重要技巧。今天,我就和你聊一聊鲁迅一些小说篇名的妙处以及一些人名的妙处,看看这些名字蕴含着鲁迅怎样的匠心。


1933年5月1日摄于上海,背心为许广平亲手编织


鲁迅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也就是说:能起一个好名字,在鲁迅看来就是一位深刻博大的作家了。我还要告诉你,《呐喊》中的好名字可真是很多,这么说来,你说鲁迅是不是非常深刻和博大呢?



先看看篇名的妙处。

翻看《呐喊》中14篇小说的名字,你会发现篇名全都是名词性短语。不妨欣赏几个。

先看《药》:为什么要以“药”为题目呢?从表面上看,药在小说中是指用以延续华小栓生命的救命之药,就是那个“人血馒头”。华家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肺痨,结果呢是人财两空。这不是真正的“药”。人血馒头上的血是革命志士夏瑜的,夏瑜参与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吗?我们看一个细节。当康大叔在华老栓家的茶馆里描述夏瑜在狱中劝牢头造反时,愚钝、落后、麻木的茶客们的反应都是:那夏家的儿子“发了疯了”。夏瑜死后都不被理解,你说。辛亥革命能是救治的良药吗?

到那底什么才是拯救国民灵魂的药呢?鲁迅通过篇名把问题给抛了出来。你看,一个篇名,一语双关,你说妙还是不妙?


吴永良《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之《风波》


再看看《头发的故事》和《风波》这两篇小说的名字。

《头发的故事》和《风波》这两篇小说都讲到了辫子。我之前讲《阿Q正传》时,提到过鲁迅用“Q”这个字母,就是要把像Q的这个辫子拿出来示众。这里的两篇小说,又算示众了两回。

《头发的故事》是因为头发或者说是“辫子”而引发在N先生身上的故事。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他因此深感中国的守旧与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



与《头发的故事》创作于同一年同一月的《风波》,讲的是因为辫子而引发的一场风波。七斤在辛亥革命时被剪了辫子,结果之后“张勋复辟”,“皇帝坐龙庭”了,社会上又要辫子了。赵七爷把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一时间,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来看这场风波。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大家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头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村子里的景象依然如故,人们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你看,《头发的故事》和《风波》这两篇小说的名字,看上去平平淡淡,却暗示我们:辫子问题看似是细枝末节,其实非常重要,它集中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状态,可是相当重要!



再看看《兔和猫》和《鸭的喜剧》这两篇偏散文化的小说的篇名。


《兔和猫》是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我”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影射社会现象,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


《鸭的喜剧》记述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为排遣寂寞养鸭子的故事。爱罗先珂先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想等待它们长大后就能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后来呢又买了四只小鸭子,结果小鸭吃了蝌蚪,“蛙鸣交响曲”破灭了。


这两篇小说的篇名暗示我们:无论是猫吃小兔的悲剧,还是鸭吃蝌蚪的喜剧,都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类善良的干预往往于事无补。



欣赏过几篇小说的篇名,你可能会想到一个成语“大巧若拙”。鲁迅的小说的篇名看上去平淡无奇,里面竟然有这么多内涵,了不起吧!


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些人名,你也许会更加大吃一惊。


先看孔乙己这个名字。可以说,一提到孔乙己这个人名,你就会想到这是落魄的旧文人的共同符号。据周作人说:孔乙己确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做“孟夫子”,他的行径与《孔乙己》中描述差不多。孔孟作为传统儒学的代表,在这里鲁迅用孔来替代孟,让孔乙己象征了一个时代的一个文化,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牺牲者。这是孔乙己这个名字的含义。


郭小男导演越剧版《孔乙己》


再看夏瑜这个名字。在小说《药》中,夏瑜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根据小说中“古某亭口”的提示,我们会想到,夏瑜的原型是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你看,夏对秋,都是季节;瑾对瑜,都是美玉。夏瑜可不就是秋瑾吗?你看,这个名字多有匠心,又多么巧妙。


鲁迅笔下的人物名称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或地方风俗。如绍兴地区使用汉语吴方言,好用“阿”字。鲁迅依照这样的习俗,创造出阿Q 这一文学经典人物形象,还有阿发、阿昭等人的命名。还有一些地方风俗喜欢用孩子诞生时的体重命名,既简单又方便。鲁迅在《风波》中就写道:“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做小名。很多情况下,这一小名就跟了人物一辈子。鲁迅巧妙的利用浙东民间这一特殊的取名习俗,并且按照几代人的斤数递减的状况来映照文中“一代不如一代”的话语。


连环画《阿Q正传》1981年版 裘沙、王伟君绘


除了上述起名字的特点,鲁迅还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如用阴阳五行命名。鲁迅《故乡》中就提到:“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阴阳五行命名在文学中最典型的体现,这种取名的方式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独有的。


上述几个名字,我们发现,既合乎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同整个作品的内容风格相一致,同时还含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与地方色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主题思想的表达,成为整个艺术作品的一个有机的组合部分。



下面是小结时间。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一共有30多篇作品,每个篇名都可以好好地品味一番。这30几篇小说中有名字或称号的人物又约二百多个,读过的人谁都忘不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篇名、人名,看似不成体系,背后有一个很牛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这就是鲁迅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高超的人物命名艺术。鲁迅给自己取笔名、给作品人物取名号,给作品取篇名,都不是随心所欲,信笔拈来的,而是经过审慎思考后的取用。仅从命名这个经验来看,就难怪汪曾祺、莫言等大作家要一致推崇鲁迅为语言艺术大师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活字文化mtype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很有艺术性,借命名暗示人物性格,借命名表现人情事态,借人名揭示表现对象等等。你能举一个刘老师上面没有讲过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 1380034yhxh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