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集 用心方能胜
将自己的江山传给谁,是每一位『家天下』的帝王都要面临的难题。合淝之战后,已经获封魏王的曹操,暂时放弃了打败孙刘,一统天下的想法,转而考虑自己百年后由哪个儿子来继位的问题。
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分别携自己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争夺。
那么在这场兄弟反目、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中,长子曹丕究竟使出了怎样的计谋和手段,最终让曹操放弃曹植、争权成功的?亲兄弟间血雨腥风的斗争,又反映出封建帝制怎样的落后与悲凉呢?
魏王曹操,为了长子曹丕、三子曹植的太子争夺战而伤脑筋。朝臣也分成两派,有支持曹丕的,也有依附曹植的。
一日,曹操与贾诩、丁仪、吴质等几位文士处理公务,丁仪趁机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曹操听后大笑,说自己也甚爱此子,并询问其他人的意见。
丁仪是很典型的书呆子,学问很好,文笔流利,文思极快,但不适合搞政治。
他很欣赏曹植,可稍微夸一两句还管用,讲多了曹操一定会反感:曹植是我儿子,还用你说吗?你居心何在?难道是想左右我吗?可我曹操是可以被左右的人吗?
所以,当时紧张的气氛完全是丁仪造成的。在场的谁最聪明?就是那个不讲话的人——贾诩,他从头到尾不讲一句话。
曹操心里有数,知道底下已经分派系了,一个是拥植派,一个是拥丕派。当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立嗣只能选一个,这当中肯定会产生派系。任何事情,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
吴质站出来说废长立幼是祸乱的根源,又推崇曹丕。之前丁仪讲了半天曹植的好话,吴质伺机反驳,同样想在立嗣的问题上左右曹操,可见这两个人都不够聪明,都不了解曹操。
曹操最不能容忍受人摆布,跟他讲话不能单刀直入,否则曹操一概不能接受。除非打仗的时候,你真的拿出好策略,他也只会讲:你的主意跟我的想法一样。
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对他们清楚得很,还用外人说吗?在这种状况之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除非曹操问,否则千万不要说,而且要说也不能明说。
所以看一看在场四个人,就很清楚,丁仪这种人,是读死书的,吴质这种人,是智慧不够的,要从事政治的话,还是贾诩。
曹丕为和曹植争权,收买了曹操的内侍,专为自己打听消息。一日,曹丕命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曹操尝后,在盒子上题字“一合酥”。
曹操这么做的用意,他自己从来没讲过。很多事情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要别人明说的。
如果有人这时候去问曹操为什么写这三个字,曹操心里一定会觉得很好笑: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呢?所以问了也是白问。
很多人觉得有问题就要问,其实没必要,就是因为我们今天乱讲话,乱问话,才使得很多事情都无法顺利进行。
次日,曹植游园,杨修与丁仪作陪。杨修看到桌上的酥盒,询问得知酥盒是曹操命人放的,且“一合酥”乃曹操所题,于是招呼曹植与丁仪,将一盒酥分吃了。杨修反正要送死,这样做也谈不上不合适。
杨修难道没吃过酥吗?他这样做完全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一会儿曹操进来问是谁吃的,杨修还毫无警觉地挺身而出,将责任承担了下来,说我是按你的指示吃的,“一合酥”拆读就成了“一人一口酥”。
这一点我们首先表示佩服,他很聪明,但佩服这种人有什么用呢?曹操痛在心里,但嘴巴不能讲,讲出来就表示他心胸狭小,为了一盒酥糖就杀一个人,那太残暴。
所以,曹操恨得牙痒痒,可嘴上还是要夸赞杨修,说你不错嘛,才思很敏捷。但心里却在说,你早晚要死在我手上。
如果曹操当时骂他一顿,可能这事也就算了,过后不会追究,但曹操却反常地夸赞了杨修,这才更可怕。中国的干部做错了事最怕老板不骂他,因为这意味着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曹操因这种事情而生气,就会显得度量太小,传出去很难听,可是对杨修来讲,他应该希望曹操当面骂他几句,这样才能平安无事。现在曹操不骂反夸他,说明他以后就危险了。
曹植见曹操称赞杨修奇思妙想,也很开心。从曹植的表现可知,他这个人一点政治细胞都没有,斗不过曹丕也是必然。
他不想想曹操这句话是否出自真心,反而以为曹操真的是在夸奖杨修。可见,曹植只会唱歌作词,却没有什么政治细胞,连曹操的这个用意都猜不出来,还能搞政治吗?
待杨修和丁仪走后,曹操嘱咐曹植不能与杨修、丁仪两人来往过密,这又是什么用意呢?曹操刚才那一句话是给杨修台阶下的,并不是真心地夸赞杨修。
“知子莫若父”,曹操一看就知道曹植并未体会出自己的用意,所以等杨修跟丁仪走开以后,才对自己的儿子讲出实在话,单独告诫曹植少跟这两个家伙来往,否则会对自己不利。
可见,中国人在人前背后所讲的话,经常完全相反。曹操做人面面俱到,既有条件做好人,也有条件做坏人,可问题是他的选择经常是不恰当的——曹操一生都没有做过一个很明确的选择,结果害死了自己。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植比较正直,而曹丕却比较阴险,在派系斗争上面,曹植总是占下风。
曹植的诗词歌赋虽然很了不起,才华也很出类拔萃,可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大概只会弄得一塌糊涂。
到底要把国家大事交给正直的人,还是交给小人,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也搞得我们很痛苦。
五千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没有找到最好的答案。满族看到汉族总是传位给长子,觉得不好,便从所有儿子里面挑一个最好的,这有点像美国的能力本位。
曹操总有老死的一天,所以必须找个继承人。而汉族传位看年资,老大当然优先。
如果凭能力来选择接班人,那就是鼓励兄弟之间进行厮杀。曹操曾经讲过自己很喜欢曹植,结果就逼得曹丕誓要斗倒曹植,因此他便派人全面监视曹植,一有什么动静赶快来报告,并且给通风报信的人重赏。
在曹丕看来,现在这个重赏不算什么,将来的回报比这个多多了。
为了选出合适的继承人,曹操决定在时政军务方面对曹丕和曹植进行考察。曹操心里是比较喜欢曹植的,他写的歌词曹操都非常喜欢。
但他明白,将来要继承这个王位的人一定得懂得时政军务,否则臣下讲什么都听不懂,碰到事情也无法做决定,不是很糟糕吗?
所以他要考察曹丕、曹植两兄弟在时政军务方面的知识。曹操很慎重地要考这两个儿子,就是想要从他们当中选一个作为接班人,可见接班人的事情让曹操很费心。
杨修很聪明,早早把曹操可能考到的问题偷偷写好了答案交给了曹植,这种做法说难听点就是打小抄作弊。
他一心一意帮曹植其实也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到死路上来,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可是你也要替曹植想想,白纸黑字,岂不是最好的把柄和证据,万一哪天落在别人手中,又怎么去解释呢?
所以,杨修一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不谨慎的态度,他是不适合从事政治的。
在这场争夺继承人的大战中,只有贾诩谨言慎行,默不表态。贾诩这个人非常稳重谨慎,平常很少跟人家来往,因为他不是一直追随曹操的老臣,而是半路杀进来的一个新人。
可他偏偏很受曹操的器重,因此嫉妒他的人一定很多,时刻都有人想抓他的把柄出他的洋相,或是把他拉下来,这是必然的。任何人处在贾诩这样的位置,一定要高度地警觉。
贾诩警觉性很高,从不随便开口,也从不随便跟人家来往,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政治人物,他既不很明显地支持曹丕,也不很明显地支持曹植,只要让他们两个人心里都知道自己不会害他们,这就够了。不要随便介入派系斗争,这一点很重要。
但一般人又没有贾诩这么高的修养,不介入派系就生存不了,所以很多人说没有办法,不靠一边站的话,两边都会得罪,岂不更糟糕了?可见贾诩很难得,他两边都不站,但是最后不管哪一边胜了都会重用他。
由于曹操表现出废长立幼的态度,曹丕为了寻找对策,将支持自己的大臣吴质藏在一筐绢匹中,带入府中商量对策。不料却被支持曹植的杨修告发了。曹操派人彻查此事。曹丕只得向贾诩求救。
曹丕搞不清楚贾诩到底是站在哪边,可他知道,贾诩曾给过他很好的建议,叫他在曹操面前谦恭行事以感动曹操,结果果然很有效。可见贾诩虽没有明说,但心里还是偏向于曹丕的。
如果贾诩置之不理,那根本就是表明态度自己不支持曹丕。可是贾诩聪明得很,他一看眼前没有外人,只有曹丕在这里,于是尽心尽力帮曹丕的忙,且并没有留下一片小纸条,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嘴巴上讲的空说无凭,将来可以否认,可是杨修却不懂这一点。
贾诩只讲一句话:你上一次车子进府装的是什么?曹丕说装的是绢匹。贾诩说再装一车绢匹进府好了。
贾诩没有讲很多,曹丕也是聪明人,经贾诩这么一点,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解决了,于是很感谢贾诩。而贾诩讲的这句话,就算传到曹操那里,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曹丕听了贾诩的话,就再进一车子的锦帛。在路上查禁的人,每一样去查,查到里面根本没有人,完全是锦帛,就向曹操报告。
跟曹操报告的时候,杨修也在旁边,曹操就看了杨修一眼,杨修能怎么样,因为他上次那个情报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是虚的,他能说这次怎么样怎么样,他越讲曹操是越不高兴的。所以,他也无可奈何。
曹操既然不喜欢杨修,为什么又让他常在身边?其实,杨修并没有犯什么大过错,他只是像蜘蛛网一样弄得曹操不舒服而已,而这又不足以成为曹操赶走他的理由。既然赶不走,就只好继续用他。
所以不要以为老板没有翻脸就是很喜欢你,这是不一定的。要看老板对你的感觉如何,这个比较重要。
曹操内心已经决定要废长立幼,让曹植做继承人了,但是他必须让其他人认为他的决定没有错,于是就制造机会,让曹植有一些功劳,有一些表现,便委派曹植担任监军,随曹洪出征御敌。
而且曹操又特别交代曹植,监军是军事任命,军法无情,我们虽是父子,却也大不过军法,就是为了让曹植提高警惕,好好表现。
曹丕绝对不喜欢看曹植有好的表现,得知曹操派曹植为监军,立马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请来曹植,为他践行,再三地说,贤弟,我们要分别了,此去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然后一杯一杯地灌曹植酒,最后居然灌得曹植心生感激,这再次证明了曹植根本就毫无政治细胞,根本想不到曹丕分明是在害自己。
饯行,又有歌舞助兴,在明眼人看来,分明是不存好心。兄弟搞到这个地步确实很可悲,可这是谁造成的呢?是制度造成的。
制度有很好的一面,但也有很差的一面。很多问题凭人类现有的智慧还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很聪明,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那是不可能的。
曹操那么能干的人都搞不好很多事情,更何况普通大众呢?无论曹操选择谁,没有被选中的那个人一定会与被选中的为敌,如果两个都不选,而是从外面引进一个新的接班人,那兄弟俩又会联合起来将这个人抵制出去,可见怎么做都无法平安无事。
曹丕对曹植说:等你得胜回来,我还向父王建议,立你为世子。可曹植并没有推辞,只说了声谢谢,这使得曹丕更加生气——我只是试探试探你,你竟以为这是理所当然!于是更加坚定了挤兑曹植的决心。
次日清晨,大军即将出发,却不见曹植人影,曹操勃然大怒。曹操不大怒才怪,怎奈曹植是他的儿子,要不然肯定会杀掉这个人。
曹操觉得我这么赏识你,花这么多心思栽培你,又给你这么好的机会,你都不知道珍惜,让我的一腔心血白白浪费,因此盛怒不已,把桌子掀翻。但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惹得自己头痛,影响自己身体的健康。
曹植并没有把曹操的话当做耳旁风,他也会放在心上,只是喝起酒来难以自控而已,他也知道曹操这是要栽培他,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绝对不能耽误,但他转眼很快就忘记了,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行为。
把大事交给这样的人,结果肯定会很糟糕。曹操很伤心,并且决心不选曹植作为接班人了。
在曹操看来,曹植虽然很有才华,可恃才傲慢,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难担此大任。自己最欣赏的这个儿子居然有这种缺点,使他不得不忍痛放弃。
曹丕又适时地给予曹植更沉重的打击,他把杨修给曹植打的小抄原原本本地呈给曹操。而这个小抄就是昨晚喝酒的时候,曹丕趁扶着酩酊大醉的曹植上床休息摸到的。
可见曹植太糊涂了,连小抄看过就要烧掉,以免落入他人之手成为把柄的常识都没有,竟然还将小抄当宝贝一样贴身保存,不想正好被曹丕拿到。曹丕求之不得,如获至宝。
曹操一看很生气,曹丕又佯装为曹植求情,说三弟年幼无知,千万不要生气。他这么一讲,曹操会更恨曹植不争气。曹丕虽然心术不正,可这种人往往会得势,但这也只能怪好人不争气。
曹操对杨修也很不满,心想:你凭什么插手我们的家事,你嘴巴劝劝也就算了,居然搞到现在这种地步!连我都没有这么偏心,你这么偏心,安的什么心?此时,曹操对杨修已经忍无可忍了,可为这种事情杀掉杨修,也不会被舆论所接受。
曹丕走后,曹操请来贾诩,向他询问立嗣之事。贾诩并没有回应,这是他很高明的地方。
中国人经常传达一种信息:我有意见,但现在不说,一是因为不方便说,二是我尊重你,你要我说我才说。现在贾诩就是如此。
曹操果然收到这个信息,就问贾诩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自己正在想一件事情。曹操说:你在想什么?贾诩说,自己在想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结果惹得后患无穷。言外之意就是他支持立曹丕为世子。
曹操非常高兴,认为贾诩真是了不起。一个人要达到贾诩这种高度,要靠自己平常的修养。有话直说被斩还要怪老板,那是自己不负责任。
贾诩好像没有直接回答一样,而且不着边际,但这不是打马虎眼,而是充分尊重曹操。贾诩没直接讲出来的话,曹操都听出来了——这是尊府的事,我不敢插嘴,只不过,我想起一件事情,可以为你做一点参考,但是最后的决定权还在你手上。
曹操对此当然非常受用。一个人会不会讲话,其实影响说小不小,因为会攸关到自己的性命。贾诩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最终放弃曹植,选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
曹丕如愿战胜曹植,成为魏王世子。历朝历代,这种该当的没有当到,不该当的反而当上的案例太多了,这看起来不公平,实际上很公平。
如果你是曹操,你会选曹植吗?如果你是百姓,你希望曹植来当魏王吗?那一定会弄得天下大乱。
所以好人要争气,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光是做个好人是不够的,何况曹植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他只是在诗词歌赋方面表现得很有天赋而已。可是当无人可用的时候怎么办,这才是我们比较伤脑筋的事情。
合肥之战封魏王,天下三分已然成。 内心踌躇志莫展,相安无事传遗志。
丁仪面夸植,吴质伺反驳。 贾诩非旧臣,缄默不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