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舌战群儒
曹操收服北方诸侯之后,势力渐强。兴重兵讨伐刘备,刘备只得弃樊城,走襄阳,转江陵,一路大败。
眼看就要被曹军消灭之际,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张飞勇猛的表现让刘备顺利逃到江夏。而就在此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胁迫孙权共讨刘备,否则就发兵江东,围剿孙权。
没想到曹操的这一举动,却给孙刘两家的结盟提供了大好契机。一切已经在朝着诸葛亮早已设计好的三分天下的目标发展。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还在隆中时就能预见到日后的势力格局,这里面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利益关系和客观规律呢?
赵云眼看着糜夫人投井自杀,心里非常难过,再加上自己又是个大男人,平常没抱过小孩,能不能把阿斗安全地护送回去也是个未知数,所以不禁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这些压力大大地激发了赵云的潜力,使他单枪匹马纵横于千军万马之中,竟如入无人之境,好像战场之上就他一个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赵云平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到了这非常时机,潜能被全部激发了出来,这才有了奇迹的诞生。
之前刘备也是这样,平常似乎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忙,但在蔡瑁追杀他的危急关头,他竟能使的卢马一下子飞跃那么高的河岸。
可见越是在紧要关头,越需要镇定冷静,如果因为慌张而导致潜力激发不出来,那就无法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赵云此时就相当冷静,曹操见其勇猛,觉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想纳为己用。这一点除了是天意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了。
当时只要曹操一声令下,命人放箭,赵云就非死不可。因为他单枪匹马,无人掩护,如果四方八面乱箭齐发,他还能有命吗?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曹操顿生爱将之心,下令只能生擒。如此一来,赵云就得到了很大的保护,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但是,为了救阿斗,赵云奋不顾身,值得吗?我们是第三者,没权力评价赵云这么做值不值得。说他值得,那是诅咒他去死;说不值得,他已经这么拼命了,再否定他这样做的价值,良心何在?
所以像这种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尊重赵云自己的决定。只能说赵云有这样的责任感,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确实了不起,其他我们都不必置评。
赵云把阿斗救回来,并没有跟刘备说自己为了救他这个宝贝儿子,差点连命都搭上。如果他这样讲,明显就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大家听后也会觉得他这么点功劳就邀功请赏,实在是太过分。可见功劳的大小,随时会变。
赵云很聪明,他见到刘备后,立即跪倒在地,对自己救阿斗的艰辛提都不提,而是开口就说自己万死难辞其咎,因为没能把糜夫人一起救回来。
阿斗已经被救回来了,大家都有目共睹,还提他做什么呢?此时刘备最担心的就是糜夫人的安危,但以他的立场是不方便问的。
因为如果他一看赵云回来,二话不说就问糜夫人在哪儿,肯定会被传为笑柄,大家会笑他完全不顾赵云的死活,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老婆。
可见饭可以多吃,话却不能乱讲。饭多吃一点,了不起拉一阵肚子而已,可话说错了,不良的后果就很难消除。
现在赵云和刘备的表现都很好:赵云九死一生地把阿斗救回来,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却还说自己有罪;刘备同样很让人感动,他并没有责怪赵云没能把糜夫人救出来,并且接下来的表现,更是让人觉得可圈可点。
刘备把阿斗一摔,说为此孺子,害我差一点损失一员大将,刘备这么做不但非常合适,而且是相当杰出的表现!
如果刘备把阿斗抱过来,翻看他有没有受伤,然后给他压压惊,那赵云会有什么感想?他会觉得跟这种主公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以后阿斗再有难,自己也绝不会再救了。
周围的其他人看到后,也会觉得这样的主公不跟也罢,赵云为救幼主差点连命都没了,刘备连问都不问一声,只顾自家的小孩,跟这种主公还有什么前途?
但刘备是何等聪明的人,他会傻到那么做吗?当然不会。他当时顺势把阿斗一摔(其实就是放下去而已,况且自然会有人去接),然后对着阿斗这个还听不懂话的孩子,讲了一番所有会听话的人都听得懂的话。
刘备这样一说,最感动的就是赵云,他当下就感激地说自己就算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这样以后阿斗再遇难,他一样会舍身相救。
在场的其他人也同样很感动,觉得刘备如此爱才,值得大家誓死相随。就这么一句话,刘备感动了所有人,使大家更坚定了为他效命的决心,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实在太高了。
就在刘备安抚赵云的时候,曹操大军一路追赶,已行至当阳桥,在这大军压境,千钧一发之际,张飞为了能让刘备携大部队撤退,决定单人独骑在当阳桥上抵挡曹军,曹军将领吓得不敢前进。
张飞能够吓退曹兵,功劳并非他一个人的。首先,多亏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孔明的妙计已使得曹兵闻风丧胆,否则像这种用几个树枝扬起尘土的疑兵之计算什么?曹兵只要向前一冲,张飞就没命了。
所以并非张飞了不起,而是他有赖孔明的声名这把保护伞。其次,这里也有关羽的功劳。关羽当年身在曹营的时候,有事没事就把张飞吹嘘一番,说自己的三弟在乱军之中取上将的首级如探囊取物。
曹兵之前没见过张飞,现在得知眼前那个豹头环眼的人就是传说中的张飞,不由得心惊胆寒,还没有打就已经吓坏了。
再次,当时的环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桥头上说话的回音很大,张飞的嗓音又高,几声叫阵,声如巨雷,人如天将,更是吓得曹军肝胆俱裂,只得先派人去报告曹操。
曹操看见张飞,便下令退兵。曹操的势力如此庞大,而刘备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曹操再前进一小步,刘备就会全军覆灭,曹操便可大功告成,怎么能随便下令收兵呢?
之前大军一路推进,曹操只需在后面跟着就行了,但后来大军停滞不敢向前,非要等他过来决断,他就料想到事态很严重了。
等他赶到军前,一看也没什么,就一座桥和一个瞪着圆眼的人而已,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情况会使得他手下的强劲大将都不敢前进呢?曹操感到很纳闷。他看看左右的反应,再回想关羽之前所说的话,才开始动摇,不敢下令往前冲。
人是经不起动摇的,一动摇就心虚,就算原本不怕的也会不由得慌张起来。
所以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如果感觉后面好像有人在跟踪,千万不能回头。不回头还可以想象成是碰到石头的声音或是自己的脚步声,可是一回头,十有八九会吓得拔腿就跑——说到底,还是自己吓自己。
曹操也是这样,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自己第一个掉马就跑,他这一跑,部将和大军自然会跟着他一起跑。此时还不下令退兵的话,曹操如何能自圆其说呢?
张飞横刀立马吓退曹军后,为刘备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刘备终于来到了江夏,投靠刘琦。而就在刘备到来不久,江东孙权手下的谋士鲁肃,却突然以吊丧为名,也来到江夏。
其实,曹操觉得刘备诡计多端,很多举动都料想不到,于是想联合孙权一起来攻打刘备。
他威胁孙权,说如果不跟他联合起来,那他打完刘备就要来攻打东吴,搞得东吴上下都很紧张,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鲁肃说不如自己去江夏试探一下曹军的军情,看看状况再说。
孔明一听鲁肃要过江来吊丧,马上就问刘琦,以前孙策死的时候是否曾派人过去吊丧,如果有,鲁肃此来纯属礼尚往来;
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刘琦说以前两家根本就是仇人,怎么会派人去吊丧呢?孔明何等聪明,马上就知道鲁肃此番前来吊丧的用意。
孔明料定孙权有联合之意,所以决定随鲁肃前往江东说服孙权共抗曹操。联吴抗曹是刘备与孔明隆中对时的既定策略,当时孔明对刘备讲,要打曹操是一定打不过的,也不能去打孙权,因为灭了孙权后更无法与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联吴抗曹。
如果孔明之前直接去求孙权,效果未必会好。现在时机来了,东吴派了鲁肃过来,这就有了很好的桥梁。
只要搭此桥梁,就能顺理成章地见到孙权。因此孔明建议刘备让自己跟鲁肃去东吴,凭借自己的口才,必能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刘备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同意了孔明的建议。
一个人必须先有意愿和计划,而后才能随时抓住良机。孔明就是如此,否则就算来十个鲁肃也没用。
途中,鲁肃讲明了自己的顾虑。劝孔明见孙权时,不要说出真正的军情。在大家的印象中,鲁肃是个典型的老实人,但老实人怎么会这样劝孔明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鲁肃的老实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老实——不耍诈、不阴险。该隐瞒的就隐瞒,才是真正的老实。
鲁肃之所以担心孔明跟孙权讲出实情,是因为孙权本来就害怕曹操,要是得知曹操有百万大军,说不定会干脆投降,何况张昭等人都已经表明投降的态度。
因此,鲁肃为了促成两边的联合,事先就交代孔明切不可对孙权说曹操兵多将广。这还用得着鲁肃教吗?孔明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说自有对答之策。双方都是好意,并非是要骗孙权。
曹操此前写信给孙权,胁迫孙权与其共战刘备。曹操的威胁在孙权集团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鲁肃与武将们主战,张昭等文官主降。
鲁肃将诸葛亮安排在馆驿后,来见孙权,正赶上张昭等人劝孙权投降。张昭是江东的元老级大臣,再加上孙策的临终嘱咐,孙权不得不对他客气三分。但张昭始终不求上进,已经相当老朽了。
当他得知曹操要来攻东吴,居然劝孙权投降,因为明摆着打不过曹操,现在投降还可以保住老百姓,否则曹操一旦打过来,死伤一定会很惨重。
张昭站在自己的立场,很容易讲这种话。但孙权听后就不高兴了,他心想: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你还会这样讲吗?
可是孙权又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他一个人决心抗曹成不了什么气候,必须众人众志成城地支持他,他的决定才能起作用。
我们常常觉得孙权权力很大,整个江东都得听他的,但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处境也很为难。天底下所有的领导,必须取得干部的全力支持,说的话才能起到作用。
鲁肃说大家都能降,只有孙权不能降,鲁肃的这句话不单单是打动了孙权,而且还说出了孙权的内心话。
对孙权而言,有些话是没法说出来的。这种“你们都能投降,只有我不能投降”的话一说出去,就会拉开自己与干部的距离,将来还怎么去领导他们呢?
所以就算孙权一百个不赞同投降,他也不敢直接说出来。现在鲁肃把孙权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孙权当然很高兴,然后就问鲁肃有什么好的应对之策。鲁肃说只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就不用投降了。
可见鲁肃是很聪明的,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实迂腐、脑筋不太灵光的人。他修养很好,能够见机行事,而且处理事情面面俱到,比周瑜要成熟得多。
只是周瑜跟孙权的关系比较密切,许多事还轮不到鲁肃来处理,但一旦他有这样的机会,总能将事情处理得让人刮目相看。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种种处境与身份,才能够全面了解。
既然孙权不想投降,为什么又犹豫不定?曹操的势力日渐强大,收拾完袁术,又打败了袁绍,现在又快把刘备逼上绝路了,孙权能不怕吗?可是怕归怕,他能投降吗?
用鲁肃的话说,谁都可以投降,就是他孙权不能投降,因为别人投降还能继续当官,他投降了就再也没有称帝的机会了。
所以孙权感到左右为难,投降非他所愿,打又没有把握,他身陷在这两难之中,很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这种做法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很难下定决心,换成是我们,同样也会跟他一样左右为难。
孙权从鲁肃那里得知诸葛亮已到江东后,决定先让他会见江东群臣,然后再共商大事,这是孙权很高明的地方。
如果他一听说孔明来了,二话不说地先请过来见面,就会造成很大的后遗症。
因为这件事不是孙权跟孔明就可以决定的,否则他们两个人谈妥就好了,还管东吴的大臣干什么呢?只是那样的话,就无法出现孙权所希望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局面了。
所以孙权决定先让孔明去碰碰钉子,看看他是否能说服张昭等人。如果说服了,孙权借力使力就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如果孔明连这些人都说服不了,孙权就要重新考虑是否应该跟刘备联合起来抗曹了。于是孙权跟鲁肃讲,先让孔明好好休息一下,明天让他会见东吴大臣,然后再一起议事。
但孔明怎么会休息呢?他内心万分焦急,刘备那边危险重重,孙权这边早一天下定决心联合抗曹,刘备那边就早一天得到保障。
但他也不能强行去见孙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于是只好既来之则安之,以待孙权。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急事要缓办。
急事急办,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急事缓办,先让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再好好想想接下来该怎么走,才会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当。
鲁肃安排孔明跟江东谋臣见面,孔明在隆中的时候,整天把这些人当做个案研究,因此对他们的情况一清二楚。
但孔明并没有显露出来,而是见谁都说久闻大名、久仰久仰。孔明从来不轻易把自己的真相透露出来,这是非常高明的。
落座后,孔明知道,自己再怎么跟他们讲都没有用,倒不如先听听他们怎么说。所以他并不先开口,而是从容不迫地拂拭着扇子,看哪一方会先沉不住气。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想达到孔明的那种境地,需要后天的不断修养。
在双方都不开口的情况下,张昭率先发难。说他自比管仲、乐毅,但刘备未得他时还能割据城池,有了他后却反不如当初,难道管、乐就是这样的吗?
孔明面对东吴群儒,不但不谦虚,反而夸口自大,说新野兵马不到一千,却以火烧水淹抵挡了夏侯惇和曹仁的数万兵马,就是管仲、乐毅也未必能如此。
孔明一个人要面对那么多人,而且所有人都对他不怀好意,如果他再谦虚,岂不要被众人压死?
如果他一来就请各位多多指教,说自己那边处境危险,请东吴相助一把,那大家就会一起把他哄出去——原来你是想求助我们东吴,借助我们的力量去抵挡曹操!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孔明不能用常态来表现。所以他出其不意,用毫不谦虚的口吻,张口就让大家奇怪他怎么会这样说话,这就叫做出奇兵。
只有这样,群儒才会把孔明当对手,孔明的实力才能表现出来。
一个人,只有人家把你当对手,你才会产生抵抗的力量,否则如果所有人都不把你当对手,你就无从显示力道了。因此,我们平常一定要谦虚客气,但在特殊情况下,就得当仁不让。
诸葛亮有备而来,对东吴所有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我们已经讲过,孔明未出山之前,就研究过各个诸侯及其手下人物的性格及经历。
像东吴这些文臣,每一个人他都有一套资料,包括这个人是怎么来东吴的、后来表现如何、在孙权心目中有何分量、会讲什么话,孔明事先都有很仔细的研究,因此现在才会胸有成竹,相信凭自己一张嘴,就能让那群文臣哑口无言。
果然,只要谁顶撞孔明,想给他难堪,孔明就马上指出那个人的丢人之事。一个人的底细要是被别人摸清楚了,就会变得很没有底气,再加上句句击中要害,气势自然会降下来。
之前那些东吴文臣气焰很足,想在气势上压倒孔明,没想到被孔明这么一还击,立马就无言以对了。
孔明在辩论中说自己不治经典,这是什么道理?中国人说没钱就是很有钱,说有钱反而往往都是装的。
一个很有钱的人不会在乎骑一个破脚踏车,但要叫一个没多少钱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小资去骑破脚踏车,打死他都不会骑,借也要借一部车子来开。这就是内外虚实的呈现,里面一实一虚,外面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同样,一个没读什么书的人最怕人家说他不读书,因此一定要装得很有学问的样子;而一个学问很充实的人,别人怎么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
孔明将经典研究得一清二楚,因此才敢说自己从来不治经典。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读死书、治经典,只会背一些古人的词句,却根本做不到活学活用。
而孔明却能活用各路经典,这是他赢过东吴文臣的地方。就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主战派的老将黄盖突然出现了。
黄盖赶来制止众人,说联合抗曹才是大事,然后引孔明去见孙权。黄盖身为武将,主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历史上,当外敌入侵的时候,多半是文人主降,而武将主战。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文官贪财,武官怕死。
如果文官不为国家着想,而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实自己的腰包,武将一听到边关告急,就害怕得想要投降,那这个国家还有何前途可言呢?
黄盖是东吴的三世老将,在孙坚、孙策手下都做过事,如今又辅佐孙权,他认为绝不能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拱手送给别人,因此对张昭等人轻言投降的做法非常不满。
但是光骂张昭也没有用,黄盖不想让孔明跟这些无用之人啰嗦,于是带孔明一起去见孙权,劝说孙权联合抗曹。
孔明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联合东吴主战派的人一起去劝说孙权,现在黄盖主动提出来,孔明当然求之不得。但孔明并没有说走就走,虽然刚刚经过了一番言辞犀利的唇枪舌战,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客人身份。
所以他还是很有礼貌地跟张昭等人告别,然后才跟黄盖一同去见孙权,这是他良好素养的表现。
大家议论纷纷,又不能够反省、悔悟。道理很简单,中国人在话没出口之前会反省、会改变,可话一旦说出口,那就关乎面子问题了,改变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当初是错的。
要一个中国人认错,推翻自己以前的主张,那是高度困难的事情。一定要给他台阶下,他才会照你的意思做出合理的改变。
相信张昭等人也会反思自己主张投降是否合适,只是话已经讲出来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
三国智慧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恺妤:
赤壁之战前还没有蜀国啊
通透易懂
当阳桥怀古 横刀立马张翼德,当阳桥头英气豪。 骏马奋蹄向天嘶,燕人瞪眼矛指敌。 诸葛孔明悬气氛,孟德疑惑你敢前。 飞將威名海内传,大吼一声敌破胆。
当阳桥头燕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