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全凭动脑筋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王允为拯救汉室与貂蝉合谋,实施了一道连环美人计。貂蝉借助自己的美貌诱惑董卓和吕布,离间其父子关系使二人反目成仇,最终在王允的精密策划下,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
那么,王允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巧设连环计的呢?而貂蝉又是运用怎样的智慧,施展美人计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二人之间的呢?
吕布得知此事后,责问王允为何将貂蝉许配给他,随后却又送与董卓。王允谎称董卓是要接貂蝉与吕布完婚,这才把貂蝉送至相府。
我们都清楚王允并非奸诈之人,但为何在董卓、吕布面前假话连篇,却没有任何破绽呢?难道是他擅于说谎吗?当然不是。
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说假话,那摆明就是说谎。但如果是从国家和大众的角度考虑,是从正义的目标出发,这种假话与说谎便有本质的区别。
王允明大义,识大体,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他想尽办法挽救汉室江山,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却势单力薄,靠武力难以与董卓抗衡,所以只能智取。
王允与貂蝉定下计策,由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周旋,使其产生矛盾。所以此时的王允不是在说谎,而是在演戏。
他完全投入到了连环计中,全心全意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因此才会说得如此逼真,令吕布和董卓二人深信不疑。说谎和演戏是两回事,二者不可混淆。
吕布听了王允天衣无缝的解释,马上转怒为喜,开怀大笑。看《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不太会去评论吕布,认为这种人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但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放眼看去,现在像吕布这样的人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把吕布看作典范,但最起码也应该当成一种代表人物来探讨。
吕布喜怒形于色,内心的反应往往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再加上他行事莽撞,不计后果,更容易被人煽风点火,成为棋子为人操控。
如果我们在飞机上突然听到有人莫名大笑,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转身一看,原来是播放的滑稽影片使他狂笑不已。
这种人跟吕布有什么区别?虽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也要考虑到场合、对象等因素,视情况去表达。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表露无遗的时候,非常容易被人利用,成为被操纵的对象。
所以,多些控制与忍耐,适当保留自己的情绪,才是安全妥当的做法。对自己的心思毫无保留或不懂得加以控制表达的人,根本难当大任,向这样的人交付事务也要格外小心。
吕布前往相府见董卓,侍女告诉他董卓与新人貂蝉共寝还未起床时,吕布顿时觉得当头一棒。正在窗前梳洗打扮的貂蝉远远看见吕布赶来,立刻掩面啼哭,满脸忧伤无奈。
我们知道,貂蝉绝非真心想要嫁给董卓。相反,她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尽可能地挑起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离间的目的。
所以当她远远看到吕布,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装出一副楚楚可怜、万般无奈的模样,让吕布认为她留在董卓身边是迫不得已的,从而激发吕布对董卓的仇恨情绪。
由此可见,貂蝉实在不简单,不但遇事不慌,还能牢牢抓住点滴机会,逐步向目标靠拢。
董卓得知吕布来见,请他到后堂说话。貂蝉故意在里屋通过窗口与吕布眉目传情,吕布不禁神魂飘荡起来。这一切被董卓看在眼中,他怒斥吕布,并扬言以后不准吕布再进后堂,吕布听后愤愤拂袖而去。
其实,董卓是在盛怒之下才说出这种话的。在以武力打天下的战乱年代,董卓最需要的就是像吕布这样的勇猛武将,否则他也不会事后派人送金银财宝给吕布消气。
人不可能不做错事情,但做了错事之后,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以求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不巧的是,这样的办法也许在别的事情上管用,但美人当前,对一个争风吃醋的男人而言却难以奏效。
吕布再嗜财如命,一听是董卓相送,也马上怒不可遏,将桌子和礼物统统掀翻在地。所以,一个人的表现通常跟当时的时空背景有关,不能单纯只看平时的常规表现。
吕布与董卓貌合神离,虽然以父子相称,却各怀鬼胎。董卓这样做很不明智,吕布也难有好结果。
作为老板,应该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下属以诚相待,否则一旦反目,受害的便是自己。
很多老板在司机、厨师面前乱发脾气,这实在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因为得罪了司机,他可能干脆把车开下悬崖,与老板同归于尽;得罪了厨师,他可能会在饭菜中做手脚,不知不觉将老板毒死。
所以人与人如果要走得很近,彼此都应真心相待,否则宁可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两个各怀鬼胎的人走得越近,最后产生的恶果会越严重。
29.貂蝉为何叫吕布相见凤仪亭,貂蝉拔剑自杀是真的吗
吕布陪同董卓出行,趁董卓不注意偷偷回到相府,直奔卧房中私会貂蝉。貂蝉说此处不便,约吕布到后园凤仪亭相见。这是貂蝉聪明机智的又一体现。
一个事件的发生需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主要因素,现在吕布、貂蝉和董卓三个基本人物已经确定,剩下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场所。时间完全由吕布主导,貂蝉没有掌控的能力,所以她只能在场所上动脑筋。
倘若貂蝉把吕布留在卧室里面,万一被董卓看到,势必会以私通之罪将他们二人斩而后快;如果貂蝉跟吕布私奔,那这台戏也就唱不下去了。
所以貂蝉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一来离她卧室不远,二来比较空旷,便于董卓远远就能看到她与吕布的一举一动。
细细思量之后,她选择约吕布到凤仪亭相见。这一地点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貂蝉费尽心思,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重重限制,为完成任务而做出的周密考虑。
董卓发现吕布不见后,心中生疑,便打道回府。可以想象,董卓那几天是无心做事的。他一方面害怕吕布对自己有不利的举动,另一方面也担心吕布去私会貂蝉,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时刻注意着吕布的动静。
当他发现吕布不知去向时,马上心生疑虑,匆匆忙忙赶回相府要探个究竟。他一回来就问侍女,貂蝉在何处,表面上是在寻找貂蝉,实际上是在打听吕布,看他来了没有。
正在这时,董卓恰好看见吕布正在和貂蝉拥抱缠绵。董卓大为光火,拿起方天画戟掷向吕布。吕布落荒而逃。
董卓这个动作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要警告吕布:你如果再敢这样下去,我就要你的命!可见他们二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父子之情,甚至连君臣之义都谈不上。
吕布当时很惊讶,不解董卓为何为了一个女人,居然做出如此举动。其实董卓本来就是翻脸无情的人,只是吕布眼拙,看人不准而已。
董卓回到后堂责问貂蝉为何与吕布私通,貂蝉哭诉说是吕布相逼,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当即就想拔剑自刎。
我们以后每想到貂蝉,最好给她一个代号,就是身为弱小女人而要承担大任的人。貂蝉没有一兵一将,却敢承担如此艰巨危险的任务,唯一能凭借的便是自己的机智。
而“一哭二闹三上吊”,正是女人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办法。她首先是“哭”,尽量利用自己的柔弱来争取董卓和吕布对她的怜惜;然后是“闹”,一面让吕布下定决心救她脱离董卓,同时也使董卓与吕布产生隔阂;最后到关键时刻就是“上吊”了,假装拔剑自刎,以此来引起董卓对她的怜爱之情。
我们常常觉得男人心狠,但男人的意志力却又往往是最薄弱的,这两点相辅相成。至强至弱,男人平时十分强悍,有时候反而最弱也最无力;反之,至柔至刚,女人平素万般柔弱,真正表现起来,有时候竟比男人还要刚强。
可见男女有别,各有特质,也各有弱点。大男人越是看似强大,心狠手辣,往往也越怜香惜玉。
貂蝉正是以柔克刚,巧妙地周旋于他们之间。董卓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但是他对貂蝉的这番举动一点也不怀疑,便是他大男人外强中干性格使然。
男人的职责,应该是在外面好好表现,同时对家小有照顾与保护的能力。所以当董卓看到貂蝉以死明志的表演时,内心的男人气概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为了保护貂蝉的安全,以避开吕布,董卓决定和她移居郿坞。单从这一点看,我们觉得董卓做得并没有错。
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不是看他是否有钱,也不是看他是否有发展前途,最关键的是看他有没有责任心。而责任心的最基本表现,就是要全力维护自己家人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我们就知道董卓移居郿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因为貂蝉别有用心,才导致董卓无法逃避最终的恶果,那又另当别论。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但并不是有好的前因,就一定会有好的后果。
30.董卓为何要和貂蝉移居郿坞,吕布为何发重誓
移居郿坞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也是天大的坏事,而这些都是董卓必须要承受的。群臣送董卓驾赴郿邬,王允假装偶遇吕布,然后问及貂蝉之事,并问吕布为什么不随董卓去郿坞?
吕布说貂蝉已被董卓据为己有,王允佯装不信,邀请吕布到家中叙谈。席间,王允说董卓夺妻的行为使他们二人为天下人耻笑。
吕布震怒,说想杀老贼但又碍于父子之情。王允说董卓在凤仪亭掷戟之时,他们就已无父子之情。
王允的这番话非常高明,对连环计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王允首先抓住吕布冲动鲁莽的弱点,迅速激起他对董卓的强烈不满,从而使其萌生杀机。
随后,王允又准确把握吕布的心理变化,见缝插针地指出他和董卓根本没有父子之情,破除了吕布一大心理障碍。
王允言外之意是说,吕布以前可以杀丁原,那现在照样能杀董卓,但为什么又不直说呢?
因为吕布杀了丁原以后,对别人的指责也有所耳闻,所以如果王允直接让他去杀义父,反而是提醒了吕布,最后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说话时机、语言分寸、表达方式,对沟通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王允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十分难得。
王允又以扶汉可留名青史、助董则遗臭万年的理由,突破了吕布最后的心理障碍。每个人做事情,都会给自己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对吕布这种人,必须要给他适当的引导。
所以王允对吕布说,你跟从董卓只会遗臭万年,不如为中兴汉室而努力,将来还可以留名青史。
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在扫除了吕布的心理障碍后,王允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把一个大义凛然的理由送给吕布,顺应他的心理需求,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沟通效果。
吕布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马上表示要为了汉室杀掉董卓。可见,想要说服别人,找到一个充足而正当的理由很是关键。
吕布拔刀刺臂,誓杀董卓。吕布为什么发重誓?像吕布这种反复无常、不讲信用的人,他的话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他不得不发重誓。
一般而言,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根本无须发重誓。只有不讲信用的人,才不得不发重誓。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总是发重誓,那他也不会是一个有信用的人。
吕布要杀董卓,但是董卓远在郿坞,所以,必须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骗他出来,王允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董卓身边的亲信李肃。
李肃当年为邀功求赏,去劝吕布投靠董卓。现在王允要杀董卓,自然马上又想到他。因为李肃与董卓关系亲近,董卓不会轻易生疑,所以是最好的人选。
一个人常做好事,以后大家有好事,马上会找到他;一个人老做坏事,以后别人想做坏事,很可能又会把他拉进来。李肃会被卷进来,完全是他自作自受。
王允、吕布密请李肃,以力扶汉室为由说服他。李肃当即折箭为盟,表示愿意合力共除董贼。我相信李肃得到这个任务以后,对他来讲是一种鼓舞,因为他目睹吕布投靠董卓以后,整个局势越搞越乱,自己多少有些后悔。
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会替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但随着事情的演变,当看到因为自己而造成的恶果时,也会感到良心不安和后悔。
而且董卓在李肃拉拢来吕布后,就对李肃置之不理,不予重用,李肃对此也怀恨在心。王允抓住了李肃的情感变化和当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就把他拉了进来。
当李肃听到要除掉董卓的时候,他是义不容辞的,这对他来讲也是为自己出一口气。因此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起见,李肃折箭为盟。他的这一举动有宣誓的作用,也增强了王允和吕布的信心。
31.董卓为何高兴欲狂,吕布杀董卓有何启示
李肃去见董卓,带去皇帝要禅位于他,王允已筑好受禅台等他受禅称帝的假消息,董卓听后欣喜若狂,深信不疑。
董卓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却又把自己逼上绝路。他立陈留王为帝,自立为相,携剑上殿,夜宿龙床。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却也是权倾朝野,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皇帝的权威。
如果他明白逆取顺守的道理,从此改头换面,好好辅佐献帝,擢用名流,重振朝纲,从而逐渐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以董卓的性格和为人,断断不可能如此。一个人要想做到逆取顺守,必须要有高度的觉悟和毅力。
董卓根本没有这样的修养,他一心一意想要当皇帝。为了追求“皇帝”的虚无名号,他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这种人用现代话讲,就叫做“大头病”。
所以当董卓听李肃说献帝要禅让于他,当然是欣喜若狂。当一个人欣喜若狂的时候,通常就意味着已经走到了人生顶点,随之而来的便是下坡路。由此可知,董卓的来日不多了,但此刻的他根本想不到这些。
在前往受禅台的路上,董卓所乘车马轮折辔断,董卓问李肃是什么征兆,李肃谎称这是“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的吉兆。
当听到隐含着“董卓不得生”的童谣时,董卓又问是主什么吉凶,李肃告诉他是“刘氏当灭,董氏当兴”的意思。
明明是坏兆头,就应该实实在在地讲是坏兆头,似乎这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对一个坏人守信用,你本身就是小人。我们常常感叹历史上小人当道,君子无为,但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小人太阴险狡诈,但是君子明知小人不择手段,却仍旧为了保全光明磊落的清名,不惜忍辱负重,舍身取“义”,难道就不迂腐透顶吗?
正人君子或是负累着“以德报怨”的道德牌坊,不敢喊出“以直抱怨”的战斗口号;或是认为有些做法并非君子之道,乃是小人伎俩,不屑使用。但这样只会姑息养奸,小人当然会为所欲为、变本加厉,最后变得君子斗不过小人。
所以讲信用也要分清形势和对象,不可能对任何人都一味地有信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李肃如果还忠心耿耿,还对董卓讲实话,那折箭为盟不就成了欺骗天地良心了吗?
我们常讲“上天有好生之德”,在这里也体现得很清楚。对于董卓这样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老天还是不断地给他发出警告,希望他能悬崖勒马。
但此刻的他鬼迷心窍,已经完全被自己营造的皇帝美梦冲昏了头脑,被权欲之心蒙蔽了心智,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对上天的征兆根本不予理会,对李肃的奉承之言却是听得津津有味。
上天给每个人机会,可是我们往往不去怜惜,最后是自己害死自己。由此也可见,是董卓在自欺欺人,而不只是李肃在骗他。
王允早已带领群臣兵士在受禅台准备妥当,只待董卓前来送死。王允登台叩拜苍天,口中默念上天保佑。
王允为什么嘴巴一直念着上天保佑呢?这是中国人最可爱的地方:只要有大成就,一定说是“老天爷”的保佑,把功劳归于上天;有大责任,也一定认为是上天的考验,给自己尽责任的机会。
只有中国人才会叫“老天爷”,这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我们心中的“老天爷”,是自然的规律。事情的成败,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相信上天,跟老天很亲近。
中国人很守分,清楚小事情人可以努力,大事情非老天决定不可。遇事周密计划、合理安排、认真执行,这些都是人做的小事情,是“尽人事”。但最后的成败与否,还要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听天命”。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要“尽人事以听天命”,就是这个道理。王允一直念叨“上天保佑”,正是因为他知道,如此重大的事情,不是单凭人力就能成功的。无论再怎么处心积虑,想要除掉董卓,如果没有上天帮忙的话,也是做不到的。
我们“听天命”,并不是一种依赖心理。因为我们明白,要先“尽人事”,而后才能“听天命”。还拿孔子来说,他本欲从政为官,虽然十分努力,却仍然没有得到重用。
如果他因此而只“听天命”,可能就一事无成了。或者即使有君王器重他,孔子可能也只会是一代贤臣,而难以成为万世师表。
所以“天命”的好与不好,也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看以后才能知道。但是,如果不先“尽人事”,是没有资格去“听天命”的。
正当董卓准备登台受禅之时,已在台上的王允拔剑高呼“武士何在”,众人迅速围住董卓,这时吕布挺身而出,一戟刺去,终于除掉了董卓。
董卓的死,有三点可供大家参考:第一,董卓将曾经弑杀义父的吕布收为义子,无异于自掘坟墓。吕布既然可以杀丁原,照样也可以杀董卓。董卓连这点都想不到,死得一点也不冤枉。
第二,人的权欲和贪婪一旦无限膨胀,就会把自己推进万丈深渊。董卓本有大好的机会可以留名青史,可他一心只想做皇帝,最终将自己毁于一旦,完全是自作自受。
第三,董卓横征暴敛,残暴成性,他的身首异处换来的是百姓的欢天喜地,落得的是后人的千古骂名。
可见人心是公正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欺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好听,但是能不能便宜点,太贵了
听友315925098 回复 @1555557idbt: 曾教授在世的时候是免费的,请不要毁了曾教授的名誉了啊
这集很警醒世人
窗前梳洗态袅袅,凤仪亭边情切切。 假戏真做意绵绵,司徒巧言恨连连。 移居郿坞自快活,李肃假传帝让位。 苍天亦有好生德,三次暗示全部觉。 童谣唱死车轮断,李肃强说是吉兆。 王允埋伏刀斧手,受禅台上魂飞天。 巧用美人连环计,直击人性至弱点。
历史的天空是一壶老酒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