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三让徐州

08.三让徐州

00:00
29:59

第八集 三让徐州

 

曹操发兵围攻徐州,刘备应徐州太守陶谦请求,大义救援。陶谦感叹刘备仁义,欲将徐州相让,对于正无立足之地且胸怀大志的刘备来说,恰是雪中送炭,但是他却再三推辞,在历史上留下了三让徐州的佳话。


那么,刘备面对急需的地盘为何舍而不取?刘备的这种选择对于今后事业的发展是利还是弊呢?

 

曹操发兵要找徐州牧陶谦报仇。其实这件事情陶谦是很冤枉的,因为陶谦听说曹操要把全家人接过去,途中会经过徐州,他为了讨好曹操,才派人去照顾。


没有想到被派去的人贪图曹父的财产,就把人杀掉,把财产抢了,然后曹操就把账算在陶谦的头上。曹操复仇不打紧,他还扬言要把徐州的百姓全都杀掉。

 

曹操打算杀奔徐州之事,被当年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知道,因和陶谦交往甚密,且不忍目睹百姓惨状,所以求见曹操为陶谦说情,让他不要迁怪陶谦,更不要殃及徐州百姓。

 

我们都知道,陈宫当年因目睹曹操杀死吕伯奢全家的恶行,离他而去。但自己对曹操有如此大恩,曹操最起码会卖他一个面子。

 

不料,曹操非但对旧日恩情忘得一干二净,反倒对陈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曹操对陈宫冷嘲热讽,讥笑他做得好“大”的官。


言语之间全然是报复情绪,毫无半点报恩的念头。陈宫也绝非轻易就可以忍受这种讥讽的人,于是便去怂恿吕布趁机偷袭曹操的后方老巢,搞得曹操首尾不能兼顾。 

 

与此同时,陶谦自知难敌曹操大军,打算投降曹操,众人纷纷反对。其实,我们必须要替陶谦想一想,他年纪那么大,而且军力又显然不足,难以与曹操对抗。


为了保全徐州百姓,陶谦认为只有投降这条路了,这跟怕不怕死没有关系。可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老板想投降的时候,干部一定说不行,而且会说得振振有词;老板想打的时候,干部又劝他投降算了,不必做无谓的牺牲。


其实这就是阴阳调和的协商过程,借由这样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的互动,来找到一条最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很正常的。

  

所以,陶谦的部下糜竺建议坚守城池,自己出城求太中孔融发兵救助。他接受糜竺的建议,同意糜竺去向孔融求援。


孔融与陶谦交情甚笃,获悉老友落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要与曹操对抗,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又推荐了一个人——刘玄德。

 

陶谦请孔融是对的,他们之间一个推一个,因缘际会,最后还是把比较合适的人找出来了。

 

糜竺请求刘备救难,刘备当场允诺,表示愿意前往徐州帮助陶谦。对于刘备而言,凡是关乎忠义的事情,他都义无反顾、全力以赴。


此次去解徐州之围,正是他好好表现自己的一次良机,所以他满口答应。但是,刘备打得过曹操吗?

 

这个问题才是值得探讨的重点。试想,如果刘备打得过曹操才去救,那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值得我们如此敬佩的。


刘备明知自己的兵力远不及曹操,却还要去救,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之处。他这不是自不量力,也绝非要以鸡蛋碰石头,而是就算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仍不忘扶危救困。


一个人把能做的事情做到了,那不算什么,充其量不过举手之劳、顺水人情而已;但如果为了道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伟大的人格。

 

刘备应下此事,但手头并没有兵马,于是去向公孙瓒借兵。这就好比别人向你借钱,你虽然没有钱,但去借钱也要帮助别人,这才是了不起的行为


。也正是因为此番借兵,刘备以后才得以收获大将赵云,可见人做好事是一定有好报的。

 

刘备欣然应允之后,孔融似乎还不放心,一再提醒刘备不要失信于人。孔融的疑虑,惹恼了张飞。


心直口快的张飞自然不会忍气吞声,他挺身替刘备不忿,说自己的大哥绝不会出尔反尔。果然,刘备言出必行,率领从公孙瓒处借来的兵马,奔赴徐州。

 

刘备此举,正是随时抓住机会,建立自己信用的一种做法。信用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需要靠自己一点一滴去积累。


刘备现在虽然力量薄弱,尚不成气候,但他明理践行、遵信守诺的做法,照样让天下人不敢轻视,而且相信有朝一日,刘备定可大有作为。


所以孔融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玄德最为可靠,而陶谦也相信,玄德一来,徐州可保。用行动一步一步取得他人的信任,这正是刘备最大的胜利。

 

刘备如约而来,陶谦亲往迎接。众人刚一见面,陶谦便取来徐州牌印,要将徐州让与刘备。由此可见,陶谦对人情世故是非常通达的。


我们中国人常讲“插花插在前”。如果陶谦迟迟不肯表态,等到后来迫不得已时才提及此事,必然让人怀疑他的诚意。


陶谦一心一意为徐州百姓着想,认为如果让刘备执掌徐州,可保百姓平安,所以他一开始就做出让位的举动,是非常好的表现。如果开始的犹豫不决,等到危难之时才去“临时抱佛脚”,那样给别人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刘备坚决不受,二人你推我让,相持不下。如果说刘备不想接受,可能没有人会相信。因为他现在有将领、有军队,唯一缺少的就是地盘。


但刘备为什么想要又不要呢?那不是伪君子吗?这样说也冤枉刘备了。一个人有情感的方面,也有理智的方面。


在情感这边,刘备确实渴望拥有一席之地,以便不再寄人篱下;可在理智那面,刘备明白此时此刻不能要,而且要了也难以守住。他本是解危救难而来,如果以这种方式接管徐州,那自己的信用就会大打折扣。

 

刘备这样做,是不是在用他的理智来控制压抑情感呢?也不是。如果那样的话,刘备还是伪君子。


《大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用理智来指导情感,而不是控制情感。如果刘备让得很做作,嘴上说让,心里还是想要,那就是虚伪。


刘备对这个道理领悟得十分通透,我们可以看到他让得心安理得,一点也不做作。他完全是用理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该要的就是不能要,没有用任何理由来做借口。

 

刘备说眼下当以退兵为要,糜竺也劝说刘备所言极是,陶谦只好暂时作罢。糜竺作为陶谦的手下,如果看到刘备前景不错,就见风转舵,劝说老板把位置让与新主,以便自己将来谋得更好的差事,这种墙头草行为,岂不为人所不齿?


所以,站在糜竺的立场上,他劝陶谦不要勉强刘备,这是安守本分的表现。当然,后来他又赞同陶谦将徐州交给刘备,并不是他摇摆不定、没有立场,而是根据时空改变所做出的适当调整。

 

刘备写信给曹操,劝说他息事宁人,撤走围困徐州的兵马。不久,曹操果然退兵而去。看似刘备面子够大,一纸书信,便能化干戈为玉帛,实则是刘备走运而已。


因为此时吕布在陈宫的建议下,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着曹操后方。曹操后院失火,不得不救。权衡利弊得失后,曹操决定回师先战吕布,再图徐州。


所以曹操实际上送了刘备一个顺水人情。若非如此,仅凭刘备一封书信,曹操根本不会当回事儿。可见,看事情如果流于表面,认识难免过于肤浅,应该透过现象了解背后的真相。

 

曹操撤军之后,陶谦设宴答谢刘备、孔融等人,席间再次提出请刘备领徐州牧。刘备说自己若领徐州将成为不义之人,糜竺、陈登、孔融等人相劝,刘备依然决意不从。


关于彼此推让的行为,中国人往往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一般而言,第一次有礼相送,不一定是出于真心,可能只是为了表示客气。在不清楚是真是假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都会婉言谢绝,不予接受。


但第二次、第三次对方还是坚持要给,其真心实意的成分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当陶谦再让徐州的时候,刘备也慢慢被感动了,敬佩陶谦明大义、识大体,为了黎民百姓,宁愿把徐州让出来,实属难得。

 

既然刘备感受到了陶谦的诚意,为什么还是不肯接受徐州呢?那是因为在前次相让时,刘备决意不受,现在突然变卦,别人会认为他第一次的推让是矫揉造作,一旦传出去,他的仁义之名还有谁会相信呢?

 

那么,关羽、张飞也劝刘备接受,刘备为什么也不肯听?照一般人看来,像刘、关、张三人这样的关系,碰到事情完全可以先私底下讨论一番,形成统一意见,分配每个人的角色,然后再做戏给别人看。


但是他们从未如此过,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性格自然发挥,刘备最多会适时地给一些恰当的暗示,做一些合理的协调而已,这是刘备很了不起的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组织也是相当可爱的。

 

张飞心想,解围之事为徐州出了力,即使接受也未尝不可。关羽则是比较中间立场的人,他扮演着一个协调两边的角色。


当其他两人左右背离的时候,他会把他们拉到中间路线上来。现在关羽和张飞都认为既然陶谦如此诚心,自己又需要立足之地,不妨接受便是。


但刘备正是借兄弟二人劝他的机会,更加明确地表示拒绝之意,再次向众人宣誓他的坚持。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是个很会做广告的人,他随时随地在替自己打形象牌。


这也难怪,刘备一无势力,二没地盘,唯一可以耕耘的就是自己的形象。所以他在这方面很用心,表现得也恰如其分。

 

最后为保徐州,刘备同意驻军小沛。我们不讳言,刘备当时几乎是颠沛流离、无处可去的。


他非常需要一个立足之地,以便招募人马、操练兵士。同时,陶谦也希望刘备不要走得太远。


因为众人都清楚,依照曹操的个性,只要后院之火平息了,他马上就会卷土重来。所以陶谦就请刘备驻扎小沛,一方面让刘备有容身之处,另一方面对徐州也有好处,所以刘备才会答应。

 

刘备暂住小沛,徐州暂保安定,此时曹操在山东与吕布厮杀,陈宫屡屡献计使曹操一败再败。后又因闹蝗灾,双方权且罢兵。与此同时,陶谦也身染重病,弥留之际再次召见刘备前来,三让徐州。

 

中国人讲:死者为大。刘备看到陶谦已是行将就木,自然不忍再度拒绝。所以他没有当即表示要或者不要,而是说先把后事料理好再说。


刘备的做法很正确,这个时候如果再推三阻四,或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都是不真诚的,反而会让旁人觉得是在表现自己。刘备本性仁义,内心坦荡,所以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做到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不久,陶谦就病死了。曹操听说陶谦病故,而刘备不费半箭之力坐得徐州,不禁大怒要再次发兵。荀彧坚决反对。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像郭嘉、荀彧等人都堪称惊世之才。能得到这样的人辅佐,对曹操而言是一大幸事。只是荀彧与郭嘉相比,更为老到周全。


荀彧告诉曹操说,要先平定吕布,然后等待时机再图徐州,才不会顾此失彼,让吕布趁虚而来的把戏再次重演。曹操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同意了。

 

曹操再次出兵,将吕布打败。失败的吕布无奈之下听从陈宫的建议,投奔刘备。刘备收留吕布,并要将徐州让给他。吕布虽心动,但也假意推辞,陈宫也说并无强宾压主之意。

 

其实,吕布自从杀死董卓以后,辗转相投,结果都是不欢而散,说起来也是他的个性使然。陈宫看吕布实在走投无路,只好劝他去投刘备。吕布刚开始还不以为然,不相信自己会流落到要去投刘备的地步。


可到后来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还是去了。去了之后,吕布对刘备恭敬有加,刘备更不简单,干脆要把徐州让给吕布。


因为这个时候,徐州是个烫手山芋,谁拿着都会被烫到。刘备是不得已才暂管徐州,现在既然吕布来了,心想干脆丢给他好了。


张飞听了却是一百个不愿同意,他认为好不容易才有块地盘,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但刘备是比较老到的,因为刘备清楚就算是让给吕布,吕布也是守不住的,但是最起码可以解决眼前的事情。

 

吕布当然也不敢要。因为他也知道,要了徐州以后,自己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其实就算吕布想要的话,陈宫也会提醒他不能要。


去投靠别人,给地盘就要,那以后谁还敢收留呢?所以吕布不要,也是很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记住,像吕布这么鲁莽无知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可见常人更应该注意才是。

 

但是,张飞对吕布怀有敌意。吕布见张飞不容,欲投奔他人,刘备挽留,让他暂驻小沛。因为吕布如果投奔他人,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刘备。


别人会认为刘备口口声声讲仁义道德,但当别人走投无路来投的时候,却把人赶走,岂不是口是心非?所以,刘备是绝不会让吕布另投他人的。

 

张飞虽对吕布很不客气,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率性的表现不好,他明确表示自己不欢迎的态度,对吕布而言是一种警告,使得吕布意识到这个团体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他自己要格外小心,少动歪脑筋为好。


同时,张飞这样做也替刘备解决了很多不便去做的难题。而且有了张飞这样的表现,刘备再去挽留吕布,是一种更加完美的衬托。换句话说,借由张飞的鲁莽,更加彰显了刘备作为领导人的仁慈和道德。

 

与此同时,汉献帝迁都洛阳,并降诏曹操入朝辅助王室。曹操接受荀彧提出的“尊奉天子”的建议,成为他政治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当然,这一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与当时的情势是分不开的。汉献帝一路颠沛流离,逃回洛阳时,已是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的窘境。


献帝以为曹操是社稷之臣,宣他入朝辅政。可曹操却趁机将献帝挟至许都,自此独揽大权,把持朝政。

 

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与董卓当年的情况如出一辙,这是上天垂青他的难得机会。董卓贪婪权势,把自己逼上了死路。现在历史重演,同样的机会摆在曹操的面前。

 

曹操若能以史为鉴,尽心尽力匡扶汉室,定能留名青史。可他对董卓的教训置若罔闻,只知享受老天给予的眷顾,不思履行应尽的责任,最后也未能走上正途。


为何会如此,曹操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应该谨记:机会当前,一定要好好把握,否则反而会被机会所累,产生更大的恶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人道酬诚_03

    讲得真好,出钱也是值得的,感谢曾老的精彩讲解

  • 异见你

    大家去今日头条看,完整的三国论智慧视频,曾教授的完整视频

  • 默尧

    那些不愿意花钱的,你趁早听也别听,先去解决吃饭问题吧。

    听友347286100 回复 @默尧: 不要收费,曾老师,都不收费。

  • 撂倒你奶瓶

    曾老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

  • 东山桥海

    吕布感诚家谢备,张飞率性痛骂布。 吕布遭骂投他处,为保仁义再挽留。 吕布暂住小沛处,献帝迁都回洛阳。 曹操尊王挟许都,不打徐州助朝政。 三让徐州留佳话,皇叔仁义招牌挂。 个人形象自经营,德广才高英豪慕。

  • 步阳者

    68是一节课还是整个三国

    心安_mio 回复 @步阳者: 整个三国

  • 青云舍

    我也花了兄才

  • 东山桥海

    陶謙病危三让徐,交代部下侍仁君。 陶謙死后刘主事,不费兵力得徐州。 杀刘备欲鞭陶謙,荀彧力劝败吕布。 吕布兵败投刘备,烫手山芋转吕布。 吕布自残一武夫,不敢收下拒让徐。

  • 东山桥海

    玄德带兵图重围,通达陶謙花插前。 随送徐州及印信,理智指导情感让。 糜竺力劝共退兵,刘备书信劝退兵。 陈宫吕布攻操后,郭嘉献计灭院火。 曹操留面与刘备,退兵设宴送徐州。 糜竺再劝陶謙意,两弟同劝收徐州。 玄德决意痛斥弟,暂住小沛共抗曹。 公台献计吕破曹,又遇蝗灾双罢兵。

  • 东山桥海

    曹操接父过徐州,陶謙讨好兵杀父。 为报父愁操攻徐,陈宫说情反遭讽。 欲降曹操献印信,部下反对找太中。 孔融无力荐使君,玄德借兵公孙瓒。 三千人马守承诺,言出必行夸仁义。 点滴小事积信用,刘备高树仁义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