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学而第一》的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今天,又是子贡和老师的一次对话。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门十个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贫而无谄”,很贫穷,但是不谄媚,而另外一个人呢,“富而无骄”,很富有,但是不骄傲。他问老师,这两个人怎么样啊?还有一种解释,这里指的是同一个人,当他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有了之后,也骄傲,怎么样?都说的通。
什么叫“贫而无谄”?谄,谄媚、巴结、奉承的意思。像一只小狗,为了能吃到骨头,摇尾乞怜的样子。贫穷的人容易犯这个毛病,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一贫穷,就容易低三下四,不自重、不自信、不自尊,去巴结那些有钱人。只要你给我钱,你让我干什么都行,做事可以不择手段。
什么叫“富而无骄”?骄,骄傲、蛮横、趾高气扬、欺负别人的样子。一个人富有了,也容易犯富有的毛病,骄傲,看不起别人。
这里,有一个怎么看待财富,怎么看待富贵和贫穷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生大问题。钱,是个好东西。小朋友们也有体会,有钱了,才能去买冰淇淋、巧克力、各种玩具;没有钱,可能会饿肚子,更别说买好吃好玩的东西了。但有时候,钱这个东西,又是个王八蛋。因为,一个人把金钱看得太重,就会犯很严重的错误。比如小朋友们,都知道钱好,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我们就到爸爸妈妈的钱包里去拿钱,可以吗?不可以的,这是偷。没有经过允许拿东西,都是偷。长大后,就叫贼,就会被警察抓起来,扔到监狱里去,成了坏人,很耻辱。坏人从来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都是一步一步,忍不住了,先干小的坏事,慢慢铸成大错。如果我们从小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管理自己的行为,长大了就容易出问题。
另外,如果太看重金钱,会让很亲近的人反目成仇。现在电视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子女为了争家产,恨不得父母早死。甚至父母刚去世,子女就打起官司来了,为了争套房子,争点儿遗产,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再者,一个人如果太看重金钱,他的一生都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古时候就有不少这种守财奴的例子。一个大财主,很有钱了,家大业大,但是吃一粒花生米,都要分成两半,就着酒吃。
《儒林外史》[1]中也记载了一个叫严监生的人,是个守财奴,有钱舍不得花。临终前,伸着两根手指头,就是不咽气,不肯死。后来他的孩子们才闹明白,他们家的油灯里放了两根灯芯,虽然亮,但是浪费灯油,严监生伸两个手指头,意思是用两个灯芯太多了。孩子们过去掐掉了一个灯芯,只剩一个了,严监生才心满意足,一伸腿,死了。你看看这个守财奴,死前还在意这么点东西,可不可怜。
实际上,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是很多见的,不少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做车奴、房奴,就为那个资产活着,到死,资产变成了遗产,又留给别人了。
小朋友们,钱很重要,但钱绝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快乐、幸福、自由,都是用钱买不来的。但是,人能真正看破这一点,又很难。人没钱的时候不容易看破,等有钱了,往往又深陷其中,也看不破。正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实际上,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钱也谈不上可耻,有钱也不见得光荣,关键要看这个钱是怎么来的,是怎么用的。
子贡问老师,一个人没钱,但是不谄媚,有钱,但是不骄傲,怎么样呢?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孔子说,“可也”,还可以,但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还有比这更高的境界。就是,“贫而乐”,虽然贫穷,但是安贫乐道,内心很快乐,能把生命用于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富而好礼”,虽然富有,但不挥霍,不是买豪车住豪宅,而是崇尚礼节,心里有他人,做一个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的仁人君子。
由子贡来和老师谈贫富,那是找对人了,因为我们知道,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最有钱的人。也许,他有钱了,但常常并不感到那么快乐,心中有疑惑,所以来和老师探讨。在孔子的弟子中,和子贡正好形成反差的,是颜回。子贡最富有,而颜回最贫穷。但是呢,在孔子看来,只有颜回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感受到了“孔颜乐处”,和孔子老师一样的快乐境界。
为什么贫穷,还那么快乐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颜回这个人。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颜回比孔子小30岁,比子贡大1岁。我们知道,孔子在父亲去世后,就跟随母亲,回到娘家,也就是鲁国首都曲阜去生活了。而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也写作颜征在,正是曲阜颜氏家族的人。孔子后来当了老师,乡党邻里很多人跟随他学习,其中出自颜氏家族的就有好几位。比如,颜回,和他的父亲颜无繇,都是孔子的学生。
颜回十三四岁,就跟随孔子学习了。当时他的家庭条件怎么样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3]吃的、喝的、住的,都很差,拿着竹子做成的碗,吃点儿粗米饭,用葫芦做成的瓢,舀点儿凉水喝,住的也不是繁华地段,而是破败的小巷子里。
刚入孔门,颜回是年纪最小,性格最内向的一个学生。他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但是虚心好学,肯下苦功夫,悟性又很好,能够闻一知十,后来反倒成为孔子最钟爱的大弟子。孔子说他,生活这么清贫,“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换作别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呢,根本不在意,根本不受外界的干扰,他整天沉醉在老师传授的学问之道中,勇猛精进,感到无比快乐。
一次,孔子还问子贡:“子贡啊,你认为,你和颜回比,哪一个更优秀一些?”子贡很谦虚,说:“我哪敢跟颜回比。颜回能闻一知十,听说一个道理,能触类旁通,明白十个道理;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听说一个道理,联想到另外一个道理而已。”孔子听后,说:“是啊,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5]可见,颜回在用心和悟性方面,是远超出一般弟子的,也因此,他较早体会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情同父子,被视为衣钵传承人。
比起子贡,孔子似乎更喜欢颜回,那是不是因为孔子认为穷更好,而富不好呢?也不是这样的。孔子并不排斥财富,但对待财富,有他自己坚持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6]如果符合道义的要求,而能获得富贵,那么即使是让我给人牵马,用鞭子开道,我也可以去干啊。前提是一定要符合道义的要求。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来路不正当的钱财富贵,对我就如同天上随聚随散的浮云,毫不值得追求。这是孔子的态度。
今天,子贡问老师的话,应该有所指。既然从穷到富也不是过错,那么我有钱了之后,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孔子对他说,贫而无谄还不够,还应该安贫乐道;富而无骄还不够,还应该崇尚礼节。子贡一听,也有所悟。他马上说:“《诗》云”,他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首诗,叫《淇奥(yu,音玉)》,是赞美卫国一位君子的诗。诗中说: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你眺望远方,看那淇水岸边,河水拐弯的地方,竹子葱葱翠翠,长得挺拔而茂盛。这时走来一位君子,看起来很有才华,很有气质。他的才华和气质是怎么来的?都是经过不停的打磨、修炼才得来的啊。
诗中的切、磋、琢、磨,在古代是工匠们制作工艺品的四种方法。打磨骨头,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器,叫琢;打磨石头,叫磨。[8]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个君子的养成,同样需要一个不断切、磋、琢、磨的过程。不会你生下来就是个君子,人是要不断去提高、矫正、打磨自己的,或者说,修行是个没有止境的事情。人生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经历磨难,不经过切磋琢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孟子》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9]如果老天爷看中了一个人,认为他将来可以担负起很重的责任,那么一定会先让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肌肤消瘦,经受贫困磨难,遭遇很多违背常理、错乱颠倒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之后,才会惊动他的内心,让他锻炼出坚韧的性情,增长出原来他所没有的才能。说的也是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样的意思,人的能力就是这样才增长出来的。
子贡通过老师的回答,想到了《诗经》中的话,他就问老师,是不是您说的人生境界的修行,也是这样,没有止境的呀。
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孔子说,子贡啊,从今以后,我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为什么?因为我告诉你以往的事情,你可以明白后来的事情了,你已经领悟怎么去理解《诗经》了。
对于学习而言,悟性非常重要,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正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花果山跑到西牛贺洲,拜菩提老祖为师,七年后,他要学习长生不老之术。菩提老祖听了,跳下高台,拿着戒尺,在他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关门走了。孙悟空一下子悟了,夜半三更,他从后门进去,向师傅单独学艺。菩提老祖教给了他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这就是悟性。同样被头上敲三下,有人不明白,有人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学习传统经典也是这样的,光靠背不行,还要靠悟。有人说,这也是东、西方做学问方式的区别。西方的科学,是实证的,好比一个东西拿到你面前,让你摸到;西方的哲学,是逻辑的,好比拉开舞台上的幕布,演员在演什么,让你看到;而东方的学问,要靠你悟,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内省、体悟,你明白了,知道了。
最后,回到财富的话题,我们再讲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子贡是孔子学生中,乃至当时世界各国的首富,那么子贡的子孙后代怎么样,是不是也同样有钱呢?
实际上,阔人难守其财。子贡的儿子,叫端木叔,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有数不尽的财富。他的家,高宅深院,亭台水榭,园囿池沼,美轮美奂;华美的车马,名贵的服饰,歌舞乐队,倾国佳丽,琼浆玉食,应有尽有。他的生活水平,比齐国楚国这些大国的国君都不差。
但是,端木叔不理家业。既不做买卖,也不从事耕作。他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味地享受、放纵。凡是他耳朵想听的,眼睛想看的,嘴里想吃的,纵使这些东西远在异域他国,也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弄过来,容易得就好像从自家后院里拿来一样。他外出游玩,虽然高山大河远隔千重,只要他想去,就一定要去,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
各色各样来他家做客的人,每天数以百计,他家的厨房炊烟不断,不停地做饭菜,来了就吃,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大厅里、房间里、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而且夜以继日,白天这样,晚上还这样。他招待、供养客人和家人之余,还把财务四处散发,给亲戚,给邻里,给到全国各地。
端木叔60岁的时候,感觉自己身体衰弱了,快不行了,就把所有的家事都抛开,把家里所有的车马、服饰、值钱的玩意儿等等全都施舍出去了,一年之后,家中的东西全都分光,没为他的子孙留下一点财产。最后,到他病重的时候,他家里连请医生抓药的钱都没有了。到他死后,他家里连给他买棺材下葬的费用,都筹措不出来。[10]
这是《列子》中记载的,子贡的儿子,端木叔的故事。对这个人,儒家是批评他的,整个一个大败家子儿。不过道家是赞誉他的,认为他不为钱财所累,想得开。
我们怎么看呢?对钱财还是要有个态度,既要取之有道,又要把钱财用好。都挥霍掉,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就像现在一些演艺明星,有钱了,就去买私人飞机,奢靡浪费,不值得提倡。而像我们上一讲讲过的任正非,创办了成功的企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却为人低调节俭,把好产品提供给社会,把利益分配给员工,把税收贡献给国家,这样的人更值得尊重。
这一讲,我们了解了孔子对“利”的态度,下一讲,我们学习《学而第一》的最后一章,再了解一下孔子对“名”怎么看。
[1]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2] 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货殖列传》。
[3] 见《论语 雍也第六》。
[4] 见《论语 雍也第六》。
[5]见《论语 公冶长第五》。
[6]见《论语 述而第七》。
[7]见《论语 述而第七》。
[8]见《毛诗故训传》:“治骨曰切,象牙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9]见《孟子 告子下》。
[10]见《列子 杨朱》。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里仁第一?!
帅姐_ek 回复 @桦树苗: 就是里仁第一。。。
很好听说过了能做到能记得注
放假共渡难关度过难关买个蛋糕的那个人
好听
16集,为什么到1分40秒的时候就听不起来了?不管是下载听还是在线听都是中断的。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sunshine_0iq: 您可加Xmly_children客服微信问问。
谢谢啦
好
lf_e3 回复 @lf_e3: 好
好听
涨见识,一年级娃说听不太懂,可能信息量太大,我自己听得很high,大鱼老师讲得很好,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