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淡泊名利,名人亦人名(一.16)

第17讲:淡泊名利,名人亦人名(一.16)

00:00
23:25

今天我们学习《学而第一》的最后一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上一讲,通过子贡和孔子之间的对话,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钱财,也就是“利”的问题,今天,孔子讲的是如何看待“名”的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是担心、忧虑的意思。“不己知”,是个倒装结构,是“不知己”的意思。孔子说,我们平时,不应该去担心、忧虑别人是不是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患不知人也”,我们应该去担心、忧虑的,是我们够不够知道别人、了解别人、理解别人。


人生在世,看破金钱、财富,看破“利”很不容易,同样,看破“名”也不容易,尤其,对那些有一些知识和能力的人更是如此。人,都容易注重外在的,来自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活在别人的目光和口水中。甚至,有些人活着,一方面是自己活着,另一方面是活给别人看。你看我活得比你强,比你好,从中感到很满足,而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好。


古时候,有这样的例子,出门前非要拿块油,在嘴上抹一抹,就为了出去给别人看,今天我家里吃肉了,我生活比你好。小朋友们在学校,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你看我是小班长,我这次考试一百分,老师表扬我了,我比你更厉害。在家庭中,有些父母也会这样,常常批评自己家的孩子,你看你不争气,没本事,没出息,你看别人家的小孩,人家是小班长,人家考试一百分,人家被老师表扬,人家比你强。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穿过名利的迷雾,看到自己的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的长处和缺点是什么?如何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是个大问题。


其实,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美有丑,有人家境好,有人相对贫困。如果你厌弃自己,想去成为看似成功的别人,很可能永远都做不到,只会失落和苦恼。


其实,人又是生来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努力就会有进步,高傲懈怠,损人利己,自欺欺人,就会堕落、失败。


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不把事情做好,就是当了皇帝,固若金汤的天下也会失去;如果我们自己努力,则一切皆有可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孔子说,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向外去追求虚名,不是去在意别人是不是了解我,怎么看待我,而是我们是不是了解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也想去当官,有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在鲁国,他推行改革,触及了权贵的利益,只短暂做了三四年官,就待不下去了,周游列国十四年,遇到几十位国君,但是没人重用他。孔子呢,没有妥协,没有去谄媚别人,你用我,我就出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你不用我,我就退而把自己修炼得更好。


孔子从不向现实妥协,从不沽名钓誉。在孔子身上,就有一种强烈的反功利色彩。不是什么事有好处、有利益我就去干,而是坚定地做自己,坚持走自己的路。


《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个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有一次,受困于陈国,绝粮七日,七天时间,师生一行没有粮食吃,很多学生病倒了。这个时候,孔子是什么表现呢?他和往常一样,弹琴讲学。


子路这个时候发脾气了,跟老师抱怨说:“君子亦有穷乎?”老师你是一个贤能的君子,难道君子也有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吗?你看哪个国家都不搭理你,我们都快饿死了,如果真是个君子,会落到如此地步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呀,并非不遭劫难,而是遇到劫难,也不会动摇,还是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原则。但是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会怎么样?不能遇到劫难,一遇难,就会变节了,动摇了。


但是,尽管孔子用这样的话来安抚大家,弟子们还是越来越有“愠心”,心怀怨意,神情不宁了。


于是,孔子把子路单独叫来,跟他说:“《诗》云,‘匪兕(si,音四)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引用了《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叫《何草不黄》,说的是政府强行征发百姓服苦役,他们被视为草芥、野兽,常年在外奔波,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过着悲惨的生活。诗中发出悲愤的感慨说,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要孤苦无依,流落在这荒凉的旷野之中呢?孔子用这句话,来问自己的学生,难道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子路意志最动摇,也最有质疑精神,他说:“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子路说,这还用说吗,肯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啊。我们的仁德不够,人家才不信任我们;我们的智慧不行,所以人家才不重用我们啊。


孔子一听,马上批评子路说道:“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有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啊,是这样的吗?如果有仁德的人就会被人相信,那么为什么伯夷、叔齐会饿死呢?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国君喜爱自己的小儿子叔齐,打算自己去世后,把王位交给叔齐。但按当时的礼法,长子才有继承权。


老国君死后,按照遗嘱,叔齐应该继位,但是叔齐不干,说我是小儿子,应该让大哥伯夷去继位才对。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国君应该由叔齐来当。


结果,两个人都拒绝继承王位,干脆双双离开了孤竹国。后来,周武王用武力灭掉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反对这种做法,于是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去隐居,以野菜为食,最后一起饿死在首阳山中。


孔子又说,如果有智慧就行得通,到哪里都会被重用,那王子比干的心又怎么会被挖掉呢?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20岁的时候就做了商朝的宰相,辅佐商纣王的父亲,后来又辅佐商纣王,前后从政40多年。但商纣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比干认为不能如此,就一连三天去苦谏,结果商纣王大怒,将比干剖心而死。


孔子用伯夷叔齐和比干的例子来回应子路,说子路,你的想法不对,我们没有被人重用,并非意味着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行。


子路出去,孔子又让子贡进来,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子贡也觉得,老师过于理想主义了,想法和社会脱节,所以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老师啊,您的道理太高深了,所以天下各国都不能容您。您能不能稍微把您的理想降一降,标准降低一些,别人不就重用我们了吗?


孔子一听,也不满意,训斥子贡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穑(se,音色),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孔子说,子贡啊,你想的不对。你看,好的农民,他可以做到在春天的时候,尽心尽力把庄稼种好,但是他并不能够保证,到秋天的时候,没有天灾,没有虫害,一定能获得丰收。好的工匠,能够做到用心做出一个好东西来,但是并不能保证一定有人喜欢。


同样的,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即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念,能提纲挈领抓住问题的关键,能条理清晰治理国家事务,仍有可能不被人接纳重用。但是,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现在不努力充实自己,却斤斤计较别人能不能接受你,你的志向未免太小了!


最后,子贡出去,颜回进来了,孔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说,老师,您的道理太高深了,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纳您。但是,尽管如此,您还在努力推行您的主张。人家不接纳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接纳,反倒说明我们是君子啊!如果,我们没有治国理念,拿不出治国的办法,那是我们的羞耻;我们有了好的理念、主张,却没有人能重用,无法实现,那就是各国当权者的羞耻啊。没有人接纳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接纳,正说明我们是君子啊!


我们看,颜回对老师最理解。他看到了孔子老师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求在己,不顾名利和现实的精神,而这,正是孔子真正的价值。


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很高兴。他甚至带些幽默地赞许颜回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孔子说,你这个颜家的小伙子,真正说到点子上了啊!如果你有了钱,我都愿意给你做管家啊!


这是被困于绝境时,孔子师生之间的谈话。谈的不是怎么活命,而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坚定自己的人生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儒家真正的精神,不是去迎合别人,而是坚定做好自己。


在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有启示意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都是只会某一方面技能的“器”,而很难出现大师?不能不说,和过于功利,过于现实,过于“精致利己”的社会风气有关。而真正的大师,一定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甘于寂寞,甘于不被理解,敢于思考终极性的问题,敢于打破常规陈见。


比如爱因斯坦,他在一百多年前,191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波理论。在当时,神仙都听不懂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今天,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人类世界。


小朋友们,到这里,我们就把《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第一》全部学完了。这一篇一共十六章,围绕一个“学”的主题展开,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章,讲到什么是学?这个“学”,是明白、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能用于实践。


第二章,有子的话,讲到孝和悌是“学”的根本,做到孝和悌,我们才可能达到仁人君子的境界。


第三章,讲巧言令色,是仁的反面,是“学”的敌人。


第四章,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学”,讲自我修行的方法。


第五章,告诉我们“学”有什么用,可以用来治理千乘之国。


第六章,讲“学”要从弟子抓起,教育要趁早。


第七章,讲“学”的效果,贤贤易色,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


第八章,讲“学”的目标,是要力争做一个君子,讲到君子的特点。


第九章,讲孝道,慎终追远,可以改变民风,这是化民之“学”,可以使民德归厚。


第十章,讲“学”了之后可以去做官,但又不应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不是为了俸禄。


第十一章,讲“学”,要重视继承父辈和前人的人生经验。


第十二章,讲“学”,要以内仁外礼为目标,以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为追求,最终达到中庸之境。


第十三章,讲“学”,要继承还要发扬,要有敢为人师的精神。


第十四章,讲什么样的人,才是好“学”的君子,不是向外去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向内去追求自己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第十五章,讲如何看待利;


第十六章,讲如何看待名。


这两章,讲的都是求“学”的态度,讲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第二》,核心讲的是如何学以致用。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西西1230

    张家界。玄武岩,在,玄采魔力鸟我的小伙伴都市生活方式。。玄采玄武大帝湾镇党委副主任?你的时候?,我的心都

    1567765inhl 回复 @西西1230: 你说的是什么呀!说的清楚点!

  • 秋实_0k

  • 西西1230

  • 西西1230

    凯令 回复 @西西1230: 谁说不好

  • 听友59218600

    shut up

  • _雾暖卿采薇_

    🌹🌹🌹🌹🌹🌹🌹🌹🌹

  • 爱吃苹果的兔

    大鱼讲论语

  • 霆军

    棒棒哒!好听好听好听😍😍😍😍😍😍😍😍😍😍😍😍😍😍😍😍😍😍😍😍😍😍😍😍😍😍😍😍😍😍😍😍😍😍😍😍😍😍😍😍😍😍😍😍😍😍😍

  • 随心所欲5211314

    讲的太好了,钱花的值

  • 轩宝子

    熊出没探险日记大🐴🐵二🐶夺🐯妞,🐻大🐻二、光头强赵林阻止大🐴🐵二🐶夺🐯妞。

    轩宝子 回复 @轩宝子: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