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小平,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
如果说,之前讲过的《长恨歌》写的是上海的今生,那么《天香》就是上海的前世。上海曾经有过一座私家园林,叫做露香园,由明代顾明儒、顾明世兄弟所建,景色秀丽,盛产水蜜桃,而最有名的是由顾家的女眷所开创的“顾绣”,绣工精湛,代代相传,闻名天下。《天香》这部小说就是以露香园和顾绣为原型来写的,讲天香园的建造与天香园绣的诞生、发展与流传。小说里写的园林、绣艺,看起来是日常生活事物,却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还蕴含着家族兴衰、时运气数,甚至与历史走向、天地造化相感应,有着很大的气象和格局。我们先来看小说的故事内容。
《天香》一共有三卷。第一卷开头,讲的是申儒世、申明世兄弟为建造“天香园”选址,小说里这样写:
远远就见一片红云悬浮,原来是桃花盛开。花朵丛中,穿行飞舞成千上万粉蝶,如同花蕊从天而降;地下则碧绿缠绕,是间种的蚕豆,豆荚子在风中响着铃铛。
有点像世外桃源。造园的时候,申家正是兴旺之际,子弟们生活安逸、喜欢玩乐。小说里写到,园子还没完工的时候,申明世的儿子柯海就迫不及待地要带领小伙伴们游园,他在荷花已经谢了的季节,用人工之力造就“一夜莲开”的盛景,传诵一时。天香园竣工之后,正式设宴招待宾客。申明世把纤细的蜡烛放到莲花的芯子里,天黑以后,莲花池中驶入一艘小船,将每一朵莲花点亮,更巧妙的是,每支蜡烛中都嵌着一株花蕊,当莲花被点亮的时候,香味也随之四处飘溢,满池流光溢彩,真正是天上人间。园子造成之后,主角便逐渐移到下一代。柯海娶了书香门第家的女儿小绸,天香园就成为他们游戏、玩乐的世外桃源。他们做装裱字画的浆糊,在园子里设集市,学外面的人做买卖,到桃树结果的季节,自己动手做桃酱,被园外的人们争相求购,称为“天香桃酿”,柯海请来师傅,自己动手制墨,连园子里的和尚也喜爱养花。整个园子桃香弥漫,娇艳无比,真正是盛年好光景,江南好风光。小说里这样写富足优美的江南文化:
江南富庶之地,山高皇帝远,像是世外,又像偏安。
江南的士子,都不太适于做官。莺飞草长的江南,格外滋养闲情逸致。稻熟麦香,丰饶的气象让人感受人生的饱足。
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山石、花木,效法自然,又往往与诗画相通。那些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园主人们,所追求的是人生的“隐逸”境界。小说里的申家男人也是不喜欢做官的,他们更愿意享受悠游自在的园林生活。而在这样一种比较富足的文化中,已经有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刚才提到的,申家人在园子里办集市,天香桃酿被抢购,看起来是闺阁游戏,并非为了赚钱,实际上却已经与外面的经济生活息息相通。小说里接下来要重点讲述的天香园绣的产生与流传,更印证了这一点。
2
柯海虽然与小绸恩爱,但却在阴差阳错中纳闵氏为妾,性情刚烈的小绸于是毅然离去,另住一处,从此终生不再与柯海往来。柯海的小妾闵氏是苏州织工的女儿,绣艺精湛,人也本分老实。小绸和闵氏本来有着芥蒂,后来在柯海弟弟镇海媳妇的牵针引线之下,渐渐走近。小绸对刺绣产生了兴趣,向闵氏学习绣艺,并将诗、画融入到刺绣中。于是,闺阁女子的伤心寂寞、以物遣怀,却反而成就了“天香园绣”的传奇。这就是小说的第一卷“造园”,交代了天香园的由来和“天香园绣”的诞生。
小说第二卷和第三卷“绣画”、“设幔”,讲的是天香园绣在第二代女子手中发扬光大,并在第三代女子手中流入民间的故事。柯海的弟弟镇海,有一个儿子阿潜,在母亲去世后由伯母小绸抚养长大,后来娶了杭州人希昭。希昭是第二卷中的女主人公。她从小被当做男孩子养,熟读诗书,擅长丹青绘画。希昭虽然喜欢天香园绣,一开始却不愿意跟随小绸学习刺绣。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希昭的丈夫阿潜爱上了听曲,如痴如醉,于是离家出走,跟随戏班子到处流浪。于是,小绸与希昭,这两个失意人之间似乎有了某种默契和妥协,希昭终于登上绣阁,正式加盟天香园绣,并在小绸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绘画与刺绣融合,绣艺很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希昭心高气傲,在每完成一幅作品后,除了落款“天香园”之外,还在前面加上四个字,“武陵绣史”。希昭是杭州人,杭州以前又称“武林”,但希昭却认为或许就是桃花源记的那个“武陵”,并引经据典以论证。小说里有好几处提到“武陵”,是有一种出世的气息在里面,希昭本人就很有道家隐逸的风度,心性高洁,在她的手里,天香园绣从普通的闺阁游戏,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境界。至此,天香园绣终于名扬天下,发展到了巅峰。
再接下来就是开枝散叶。第三卷的主要人物是希昭的侄女蕙兰。蕙兰出嫁的时候,天香园已经逐渐衰败,申家甚至拿不出像样的陪嫁,于是,她去找小绸,要了“天香园绣”这个名号作为陪嫁,也就是说,日后她绣的东西,都可以落款“天香园”。蕙兰出嫁后没几年,丈夫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孩子。公公伤心过度,一病不起,丈夫的哥哥跟随妻子投奔了老丈人。这样一来,家里就剩下了蕙兰、公婆和孩子。蕙兰靠做绣工支撑一家的吃穿日用,后来,更是违背了天香园绣不得流入外人之手的规矩,设幔收徒,收了两个民间女子为徒弟,一方面是帮助自己,一方面也是让她们学习一门手艺,可以生存下去。这样,天香园绣就彻底流入了民间。
3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天香园绣和天香园的走向基本上是反的,天香园绣的诞生,是始于柯海夫妇的感情破裂。园中人一开始是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中度过,就像红楼梦里前期的大观园,之后就走了下坡路,可是,天香园绣却正是在这种一步步衰败中慢慢发展起来,并且开出了另一派新气象。小说里,申家的女人们虽然是柔弱的闺阁女子,但与申家男人们的挥霍、散漫、游戏人生的态度相比,却有着一种稳定、务实的人生态度。在她们的悉心经营下,精湛的天香园绣不仅有着最上乘的艺术审美,而且还成为了养家糊口的生计来源。作者从这一技艺入手,写出了女性在维持、延续家族生存中的重要地位。小说里有两处写得很有意思,一处是在第二卷中,闵氏的父亲闵师傅到天香园中看望女儿,他本来是已经感觉到了园子的衰败,心中有点哀戚,但一上绣楼,眼前陡然一亮,小说写他“心中生出一种踏实,仿佛那园子里的荒凉此时忽地烟消云散,回到热腾腾的人间。闵师傅舒一口气,笑道:‘好一个繁花胜景!’”
另一处是在第三卷,蕙兰出嫁后回娘家,这时,申家家道中落,天香园有了凋敝之相,但是,小说里写:
希昭的绣画,是这通篇败迹中的一脉生机。惟有这,方才鼓起蕙兰的心气,不至于对娘家太失望。
这两处,都写出了在家族逐渐没落之际,天香园绣成为了最后的一线生机。这种务实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园中女子们劳作的价值开始显示出来,并逐渐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小说第三卷还写到了一个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徐光启。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却已经开始关心社会实务。天香园逐渐衰落,失去往日的精致优雅之后,徐光启借了园子里的地,用来种甘薯,这也很有意思。这种以实用为导向的劳作,看起来是不那么高雅的,但却预示着另一种走向。就好像小说中的天香园绣一样。刺绣本身是始于美化生活的需要,后来越来越精致细腻,成为了宫廷贵族享有的高雅艺术。但是,在《天香》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贵族、皇家逐渐下降到民间的过程。小说中的闵氏,家里是世代织工,从苏州织造局领活计,绣出来的东西是供宫廷用的。她将刺绣带入申家,这从刺绣本身的地位来讲已经是下降了,希昭又使它成为一种高雅的文人艺术,但最终,它还是回归到生计日用。于是,天香园绣最后也变得很接地气,成为了一种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
4
于是,小说写出了人与物之间比较和谐的一种关系,通过人的劳作,去创造物,从而获得安身立命之地。《天香》里,好几处提到“天工开物”,并且借用徐光启这个人物,讲了一段话:
日月星辰为昼夜转换,四季更替轮回,昼夜与四季供庄稼种植休憩成长,庄稼种植又为人道生息繁衍,人道则以识天文地理为德,于是相应相生,绵延不绝。
这段话把人与劳作、人与物的关系讲得很透彻。自然轮转、四季循环,为庄稼种植、生命繁衍提供条件,而人又在耕种、繁衍的过程中去认识天道自然,于是天人相应相生,绵延不绝。在小说中,天香园绣的产生与流传,正体现了这种人与物的自然与和谐。当天香园绣还是一种闺阁游戏时,它是传统女性排遣寂寞、获得心灵自由的一种方式。比如小绸、闵氏、希昭,她们在对男性的失望中,潜心研究刺绣,最终将天香园绣发展为最上乘的艺术,并且在这种共同的劳作中,建立起惺惺相惜的女性情谊,相互陪伴,一起度过余生。而当家族逐渐败落时,天香园绣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闺阁游戏,成为了经济来源。这个时候,刺绣既是心灵的归宿,也是身体的支撑。希昭与蕙兰,彼此守望相助,承担起家族重任。于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借物遣怀的层面,而是通过物的劳作与创造,去满足人切实的日常生活需求。小说最后,写蕙兰绣婶婶希昭临董其昌的一幅字:
那数百个字,每一字有多少笔,每一笔又需多少针,每一针在其中只可说是沧海一粟。蕙兰却觉着一股喜悦,好像无尽的岁月都变成有形,可一日一日收进怀中,于是,满心踏实。
这里的喜悦,满心踏实,是通过勤勤恳恳的劳作得来的。这个时候,精神的快乐与物质的收获,是合一的。在劳作中,人们收获生命的满足,在创造物的同时,从中感受天地的气息,感受生命的律动,实现与自然、与世界的和谐,其实就是刚才讲到的徐光启那一段话的意思。在小说中,当天香园失去了庇护身心的功能之后,天香园绣,或者说劳作与与创造,带给人一种生命的归宿感,真正成为了安顿身心的桃花源,物质的自给自足带来了心灵的自由。
亲爱的听众朋友,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聆听。
美妙的声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点赞!
王小平老师的声音也太温柔了吧!气质和小说缓缓道来的风格正契合。
这个老师姐姐好温柔啊555,想看这本小说了
刺绣在一个家族中的产生和发展,天香园中的天香园绣为这个家族中女子们开启了一个世外桃源,后来变成一个生存之道,她们也是寻求内心的安宁吧。
把对男性的失望一针一针绣进去……
哈哈哈……我反而不喜欢这种声音,不适合讲课,声音有点做作的感觉
听了老师的讲解,想找来这篇小说读。
想去读小说了
小说好讲得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