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孩子牛父母才是真的牛(一.11)

第12讲:孩子牛父母才是真的牛(一.11)

00:00
28:48

今天学习《学而第一》的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人非常注重“慎终追远”,非常强调孝的精神,那么什么样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孝”呢?


今天孔子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他说,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孝心,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考察:“父在观其志”,父母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看他是怎么想问题的。“父没观其行”,父母去世了,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古时候,如果父亲还活着,儿子是不能独立处理事情的,大事小情都要向父亲汇报请示,父亲同意了才能去做。比如,古代的太子,虽然年龄很大了,但只要父皇还活着,那他是没有治国权力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只能看他的志向,因为他还不可以独立做事;但父母去世后,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自己是怎么做事的。 


孔子接着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一个理解是实指,就是指三年的时间。因为古人父母去世后,要守三年之丧,即使是做了很大的官,也要辞掉工作,回家为父母守墓服丧。另一个理解是虚指,指很多年。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这里的“三”都是虚指,是很长时间的意思。我们更认同后者。


孔子的意思是说,父母去世多年了,一个人,仍然没有忘记父母生前的教诲,没有背离、改变父母好的道德影响,合理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孝心的人。


孔子说,“无改于父之道”,并没说“无改于父之业”。不是说你爸爸是做这个工作的,你也要做这个工作才是孝,而是讲不违背父辈做人做事的准则。


这里说的,是我们对先辈经验传承的问题,因此要用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考察。小的时候,没有独立行动能力,要看人的志向,看他的人生态度;父母去世后,独立生活了,要看他在长久的人生历程中,是如何作为的,是不是对得起父母当初的教诲,和良苦用心。


人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地把有限的生命用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那怎样才能获得人生经验呢?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向我们的爸爸妈妈学习。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所以,孔子在这里讲“孝”,侧重点不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内心情感,而是侧重于子女应该以敬重之心,向父母学习,传承好的经验,重点在一个“学”字。


反过来,为人父母,责任重大。父母不能单方面要求子女“孝”,而应该先树立自己的人生之“道”,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做好经验传承,这样,“孝”就会是教育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接下来我们讲故事,看看什么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是优秀的精神传承,什么是真正的孝心孝道。今天的主人公是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


先说说梁启超的一生。梁启超[1],出生于晚清,是整个清朝最著名、最优秀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我们现在有很多词都由梁启超引进来,率先使用的。比如,他是“中华民族”一词的首用者;“经济”、“组织”、“干部”等词,原是日语的词汇,被梁启超引用,率先使用在中文中。


梁启超写有非常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提出“今日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强调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强盛,主要要看这个国家的孩子们、年轻人成长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行为品质,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


梁启超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巨大成就。他曾在36年间,著述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出近40万字。他的学问非常全面,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律、伦理、宗教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树。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江门,世代务农。他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乡绅,在乡里边比较有名望的人。梁启超4岁时,跟随祖父认字读书。5岁时,开始学习《四书五经》,8岁时,能写出一千字的文章。他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成为家族的荣耀。


17岁这一年,他考试的主考官李端棻(fen,音分)非常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他,一个乡下小子,娶了大家闺秀,名门之后。李慧仙和梁启超完婚后,就跟着他回到了农村老家。当时梁启超是个穷书生,结婚的新房还是跟亲戚们借来的。但出身高贵的李惠仙却毫无怨言,操持家务,孝敬老人,和梁启超相敬如宾,感情非常融洽。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后来也对他们的孩子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8岁的梁启超,进京赶考,结果没考上,名落孙山。返回家乡,途经上海时,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康有为[2]。他接受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思想,本来可以由学入仕,平步青云的梁启超,此后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梁启超19岁的时候,请康有为老师到广州去讲学。康有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本,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梁启超跟随康有为,研究古今历史成败得失,全面接受他的思想,成为康有为最重要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人们把二人并称“康梁”,梁启超也由此从一个书斋里的书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活动家,和维新派的领袖之一。在这期间他了解了天下大势,和国家民族的危难,立志改良救国,振兴国家。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国门被列强打开,备受欺凌。梁启超出生前,中国已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梁启超22岁的时候,中日之间又爆发了甲午战争,第二年中国海军全军覆灭,遭受更大的屈辱。


这一年,梁启超跟随康有为进京参加会试,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得知清政府又要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学生们群情愤慨,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康有为和梁启超带头发动“公车上书”。在汉代的时候,朝廷用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人们,称为公车,后来就用“公车”来泛指入京考试的学生们。这一天,共有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绝和谈,举行变法,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这一年六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以办报纸的形式,宣扬西学,宣扬变法。这时的梁启超,已经从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学生,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维新领袖。他24岁时,应邀到上海,主持《时务报》,任主编主笔,呼吁君主立宪。25岁时,离开上海,来到湖南,在长沙任教,继续宣传变法图强。


1898年,梁启超26岁时,参加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当时,光绪皇帝也希望变法图强,重用了一批年轻人推行变法。在康有为的举荐下,梁启超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呈上了自己写的《变法通议》,对如何全面实行变法,提出了完整方案。皇帝赏给他六品官衔,他成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但是后来,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这次变法只维持了一百天就失败了。梁启超逃亡到了日本,而“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3]。 


在日本逃亡期间,梁启超不忘救国,曾经和孙中山等人亲密接触,但是他反对用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力主改良,推动君主立宪。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任临时大总统。这一年,40岁的梁启超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中国。第二年,袁世凯任命他为司法总长。

可随后,袁世凯想要复辟称帝,梁启超又振臂反对,支持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


梁启超44岁的时候,袁世凯病死了,段祺瑞主政,梁启超又任段祺瑞政府的财务总长。


仅仅两个月后,孙中山发起了护法战争,段祺瑞下台,梁启超辞职。在一片乱局之中,梁启超就此正式退出政坛,再没有出来做官。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梁启超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活了56岁。


我们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好像他变法不成,维新也没有成功,似乎一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实际上,他在50多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过风风雨雨,和各种人打过交道,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直奔走于为国家的救亡图存,而且尤为可贵的是,梁启超这一生,恪守书生本色,始终是一个有情有义、做事光明磊落、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梁启超对自己的老师康有为,并非唯命是从,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康有为曾经帮过要复辟的张勋,为他写所谓皇帝的诏书,梁启超极力反对,批判张勋时,连着老师一并批判,把康有为气的要死,大骂梁启超,对他恨之入骨,称他为“梁贼”。但是,康有为去世后,又是梁启超带头募捐,为康有为主持丧事,甚至为他披麻戴孝,痛哭失声。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梁启超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1926年,也是梁启超去世三年之前,他患上了尿血症。当时,北京协和医院诊断认为,他的右肾有肿瘤,建议切除。结果切掉之后才发现,他的右肾是好的,手术后,梁启超仍然尿血不止。这时,梁启超的家人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医疗事故。要知道,当时的梁启超大名鼎鼎,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一时,舆论的矛头都指向了协和医院,一场医疗纠纷一触即发。但是梁启超认为,医生并非有意为之,他坦然接受了事实,还劝慰自己的家人,把一场医疗风波化解为零。但这次医疗事故,应该是导致梁启超壮年早逝的直接原因。


梁启超的一生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首先,他一腔报国之情,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第二,他热爱生活,很有生活情趣。据说梁启超非常喜欢打麻将,他戏称打麻将为“四人功课”,甚至经常为了打麻将,而推掉出外演讲。他曾说,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第三,梁启超教子有方。这也是我们最后要说的一个重点。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5个儿子4个女儿,这些孩子后来都非常的优秀,人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院士,是我国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梁启超9个孩子里,就出了3个院士。以至于后来人们说,梁启超最重要的头衔,不是别的,而是“中国最牛父亲”。


这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父母很大的启发。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你自己有多成功,不是你经过一生的努力奋斗,拥有多大的家业,建立了多大的功勋,更重要的是,要看你的孩子们是否成功。子女成功,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而子女们的成功,和梁启超重视教育,教导有方密不可分。梁启超一生非常忙碌,但是,在30多年间,他曾经连续写过家书一百多封,其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引人深思的教子格言。


比如他在信中说:“我生平最服的,就是曾国藩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做什么?着急他做什么?”


他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的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在物质上可以支配。”


他说:“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有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他说:“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他说:“大抵凡关于个人利益的事,只是随缘最好,若勉强,倒会出岔子。” 等等。


梁启超的子孙可以说个个都非常优秀,我们着重说说其中的三位。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他上面有个姐姐,排行老二。梁思成1901年出生在日本的东京,他并没有子承父业去从政,而是和妻子林徽因一起,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参与了我们国家国徽的设计,和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曾经苦谏要保护北京旧城,但是很可惜,意见没有被采纳。梁思成1972年病逝,活了72岁。


梁从诫,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独子,生于北京。他的父母非常希望他,能够像宋代官员,《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一样,成为一名建筑专家,继承父亲的衣钵,跟他父母一样,也去研究、保护中国的古建筑,但是他也另走了一条人生路,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完全民办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选择了致力于环境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梁从诫2010年去世,活了79岁。


还有梁思礼。他是梁启超最小的一个儿子,他5岁的时候,父亲梁启超就去世了,母亲把他抚养成人。梁思礼是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方面的创始人。他曾经在美国读书,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后来被评为中科院院士。他曾经担任中国航天工业部的总工程师,为我国火箭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他在北京逝世,活了92岁。


梁启超其他几个孩子也都非常优秀,大女儿梁思顺,曾经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二儿子梁思永,考古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三儿子梁思忠,在美国著名的军校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战役,淞沪抗战;二女儿梁思庄,是中国图书馆界的专家;四儿子梁思达,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儿梁思怡,曾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外联部主任;四女儿梁思宁,南开大学毕业,后来投身于革命事业。


所以,作为孩子,一定要尊重、学习和传承,我们父辈非常好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格局;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孩子的成功,才是我们永久的事业,永远的成功。


下一讲,我们说说“六尺巷”的故事。


[1]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2]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明夷等,广东南海人。晚晴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

[3]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鱼小洁讲国学

    您可退出喜马拉雅再登录试试,或加微信jiebaobao815协助。

  • 大鱼小洁讲国学

    您可加jiebaobao815,进我们的读经群。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大鱼小洁讲国学: 微信群。

  • 玉米小记

    好好好

    李衡瑞 回复 @玉米小记: 😂😁😍😍☺

  • 园丽_an

    拖拉机

    李衡瑞 回复 @园丽_an: 👎👎👎👎👎👎👊👊👊👊👊👊

  • 玉米小记

    n

    李衡瑞 回复 @玉米小记: 😱😴😖😫😵😆😥

  • 0661Voxeler

    😍😍😍😍😁

  • Remins__

    棒棒

  • wwh1212

    好听

  • 听友51228366

    大鱼老师我买的论语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要怎么找回

  • 园丽_an

    咯破8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