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们讲了明朝特别是明朝中期的“倭寇”问题。禁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倭寇,但禁海又酿成了更多的倭寇。这一集,我们将要说到,明朝政府终于发现,原来内地流通的白银,竟然许多来自于海外。
这里先要说一个概念。尽管我们不断在说所谓的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出现在明朝官方的任何法令之中。如同说明太祖朱元璋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又有“宦官不许识字”的禁令一样,在明代的官方文献中,也并无记载。
在我所见到的文献中,最早说到“寸板不许下海的”,是嘉靖时期的朱纨。朱纨在嘉靖二十六年由南赣巡抚改任浙江巡抚,并且提督闽浙两省的军务,他的职责是防倭、御倭、剿倭。来到浙江,朱纨失望地发现,所谓“寸板不许下海”或“片板不许入海”的禁令,只是一种回忆。中国的、日本的、南洋的、西洋的,形形色色的海商,不同的貌相的海盗,全在浙江、福建沿海活动,频繁得很,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朱纨于是向朝廷上疏,疏中特别指出:“我朝立法垂训,尤严夷夏之防。至今海滨父老相传,国初寸板不许下海[①]。”虽然“父老相传”的“寸板不许下海”比任何官方文书都更为形象地概括了当年的禁海之严,但并非真正有所谓“寸板不许下海”的所谓的“官方文件”。而到了嘉靖时期,这个“寸板不许下海”只是变成一种传闻而已。
朱纨此疏的目的,是希望朝廷给他更大的权力,重启禁海令。所以我在上面曾经提到过,这个禁海令到了明朝中期实际上成为官员的一种共识了,倒不仅仅就是明太祖、明太宗(提倡)。但不久,朱纨发现更严重的问题,原来海禁不行,问题看似在海上,根子却在京城,于是发表了一番惊人之语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②]。”每当读到《明史·朱纨传》的这一段话,我心里对朱纨就充满敬意。
但是,“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全球贸易、海上繁荣,却不是想禁就禁得了的,朱纨本人不久也因为过于严厉的禁海而被构陷下狱。随着“倭寇”的平息,随着月港的“开海”,中外贸易越来越繁荣,大量的美洲白银、日本白银、欧洲白银,源源不断通过走私贸易进入中国,市场是繁荣了,商人的腰包也是鼓起来了,这就令明朝的皇帝特别地羡慕。因为这些银子和明朝的政府竟然很少有关系。那么政府想要获得白银,怎么办?于是下令国内开矿、国外寻找黄金白银。所以我说是国内挖矿,海外寻金。
万历皇帝开始认为,民间如此多的白银,一定是各都有银矿存在,所以派出矿监税使,所在开矿,但得不偿失。因为经过历代的开挖,国内已经没有多少银矿了。于是有人报告,说原来民间的白银主要不是来自于内地,而是来自日本和吕宋,这也确实是当时国内白银的两个来源。但是,日本过于遥远,而且是“倭寇”所在,吕宋则近在咫尺,如果能在彼处开矿,那就不愁没有白银了。
吕宋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台湾的南面,西北距漳州的海澄、泉州的同安大概只有一千多公里,是菲律宾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这一群岛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今日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就在吕宋岛。自从隆庆时代的“月港”开海,吕宋汇集了大批来自漳州、泉州等地中国海商。到万历时期,这个吕宋已经在西班牙人的占据之下了,他们是从美洲横渡太平洋而来的。从此,吕宋成了中国和美洲贸易的中转站。
当今吕宋大概位置
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在万历三十年的农历七月(公历是在公元1602年),已经进入到17世纪了,有位名叫张嶷的福建籍漳州籍的男子来到北京,通过北京的一位低级官员上疏,说福建海外有一座“吕宋岛”,吕宋岛上有一座“机易山”。这个机易山,怪得很,树上长着金豆豆,遍地都是银矿,如果派人前往开采冶炼,每年可得黄金10万两、白银30万两。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下,明朝的皇室,如果说政府的法律正常允许,皇帝用银一年就是30万两。那么吕宋如果去采金采银,一年可得黄金10万两,白银30万两,这个消息大大刺激了想银子想得发疯的万历皇帝。皇帝立即予以批准,让福建巡抚派员带同张嶷前往吕宋查勘,如果此说属实,再行开采。
皇帝的这道去吕宋开矿的旨意一下,当时的记载是“举朝骇异[③]”,也就说是举朝震惊。骇异之余,都察院都御史温纯上疏劝阻,说即使机易山盛产金银,也决无树上长豆、地遍银矿、任人开采的道理,哪里能一年弄到10万两黄金、30万两白银呢?此其一。其二,朝廷在福建已经派了矿监,如果机易山真有金银矿,他们岂能不早就行动,怎么可能把利让给后来之人?所以温纯特别指出,那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解释它就是说,如此弱智的编造、如此荒唐的故事、如此浅显的道理,以皇上的聪明,怎么竟然就相信了呢?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反对。
但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只要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坚持己见,官僚机器只能围着他的意志运行。于是,请求往吕宋开矿的“原奏”叫张嶷,被送到了福建,当地政府就想拖下来,压下来,把事情搁置下来。但是,经不住朝廷的不断地督促,福建巡抚没有办法,他敷衍皇帝,派了一位八品的小官——海澄县的一个县丞,这个海澄县现在是归福建漳州龙海市管。那么派了海澄县的一个县丞叫王时和,以及一位低级军官,当地驻军的百户,叫干一成,带着一行人马和船只,前往吕宋进行勘查,同时通报了吕宋的统治者。
无论是西班牙的统治者,还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听说大明朝要派军队到吕宋来勘查采矿,都大为惊恐。当时在吕宋经商的华人有好几万人,这对他们是非常不利的,他们百般解释,说天朝这一次派人来,别无他意,只是因为有奸徒造谣生事,朝廷才派使者来核实,使者一来,就可揭穿奸徒的把戏了。
当这个低品级的文官王时和带着随从人等在吕宋登陆,当地的首脑一面命僧人在路旁散花,这是表示欢迎,这也是接待尊贵宾客的最高礼遇了;另外一面盛陈兵卫,以防意外。当天,首脑摆下筵宴,接待天朝来的使者。宴席之上,当地的首脑(当然史料里面没有说到是西班牙人还是当地人)突然发问:听说天朝打算派人来敝邦开山挖矿,可有此事?
这位海澄县的县丞王时和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位首脑继续发问:山各有主,怎能随意开采?譬如你中华有山,我邦之人可以去随意开采吗?
王时和更为语塞,别人又发问:“树生金豆,是何树所生?”——你们说树上有金豆,这个树叫什么名字,你也告诉我啊!这个“树生金豆,是何树所生?”这九个字是《明史·外国传》的原文。因为张嶷在给万历皇帝的奏疏中,就说过这个地方遍地是银矿,树上结着金豆,所以吕宋的首脑有此一问。
别人连发三问,问得王时和瞠目结舌。这也难为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于是频频看张嶷。这个事不是你挑起来的吗?你这小子关键时候怎么变成缩头乌龟了?一声不吭。
这个张嶷实际上可以说是当地的地痞光棍之流的人嘛,所以这种人一般是见多识广,他随机应变,张口就答:听说吕宋遍地是金,又何必问这金豆长在什么树上呢?当然这种随机应变显然是耍无赖,引起满堂的嘲笑。
当地首脑突然变脸,将一干人驱逐出境。
这位王时和莫名其妙地被派到吕宋,受了一番奚落和惊吓,又灰溜溜地来到了海澄,不久惊惧而死。但是,更为严重的是,吕宋的事情并没有因此而了结。当地统治者担心明朝的皇帝惦记着吕宋遍地的金银,又担心在吕宋的华商为内应,于是调遣军队,鼓动土著居民,屠杀在当地定居经商的两万五千多华人。而且,他还做得有理有节,将被杀害的两万多华人的财产封存,派遣使者投书福建巡抚,说是华商密谋作乱,不得已而除之,请令死者的家属往吕宋来领取亲人的遗物。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知道以后既惊且怒,金子银子没有得到一两,却导致两万多华人的丧生,于是向福建巡抚下了一道诏书,既对张嶷(就这个提出吕宋有金有银的张嶷)进行严厉的斥责,并且让福建巡抚“议治”吕宋西班牙人之罪。这道旨意说得很好玩,说:(张)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④]。
可以说这是一道没有任何意义的诏书。
第一、它谴责张嶷等人欺骗朝廷,造成巨祸,损威辱国,将其枭首,传示海上,却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没有任何的反思;
第二、诏书要求福建的官员议定吕宋酋长的罪行,提出惩治办法。你皇帝都没办法,我巡抚有什么办法?但是中国历来的事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让我议罪,我就议罪。当时的福建巡抚叫徐学聚,也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他根据皇帝的旨意,移书吕宋的首脑,谴责其“擅杀”之罪。当然这个罪也很滑稽。什么叫“擅杀”,就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擅自杀戮。而在这个谴责书里头,仍然以天朝自居,将吕宋视为属国。
那么在吕宋的西班牙人怎么样?根本不于理睬。明朝怎么办?什么办法也没有。所以《明史》用了五个字进行感慨:“竟不能讨也。”就是拿吕宋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才真是丢人现眼。
但是这个看上去荒唐的事件,却可以视为自郑和下西洋以来明朝官方第一次主动的“走出去”,但是很快脸面丢尽地退回来,并且导致两万多华商的丧生。更为丢人的是,福建巡抚徐学聚在给吕宋当局的“抗议”书中,不但编造谎言,把张嶷之“枭首”时间移置到华商被杀之前,而且把因为皇帝的贪财、皇帝的荒唐而丧命的无辜华商称为“贱民”,所以这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极端的无耻。而且表示不会因为贱民的被杀而与“友邦”大兴干戈,甚至不惜向西班牙人献殷勤,表示将既往不咎,任其“商舶交易,往来如故”。
那么在这一集中我们说了一个明朝非常丢人现眼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明朝政府,他自己的事情也非常难办了,更无法去处理海上的事情。那么到下一集,我们将要说到在南海发生的事情。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在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还知道发生在万历年间的哪些精彩的故事呢?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上推送哦~~
[①]出自《议处夷贼以明典刑以消祸患事(诛获海寇)》;
[②]出自《明史·朱纨传》;
[③]出自《明史·外国传》;
[④]出自《明史·外国传·吕宋》;
方老师好
借古论今。这才是文人情怀。
没有重复
和倭寇是倭的170重复啦!
这一段是不是搞错了?内容已经播出过了。
为冤死华商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