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著至教论】最高明的医道

136.【著至教论】最高明的医道

00:00
21:12



大家好!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素问》81篇中的绝大部分篇章,还剩下最后七篇。有意思的是《素问》我们学过的前74篇基本上都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而这最后七篇却是黄帝和雷公的对话。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素问》81篇的内容编排,前30篇讲的是生命养护、阴阳五行、五脏六腑、诊断治疗等基本原理,从第31篇到第49篇主要是讲疾病的,从第50篇到第65篇主要是讲针刺治疗的,从66篇到74篇就是运气七篇大论,我们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内讲了五运六气,这中间有两篇已经遗失了。然后就是最后这七篇黄帝和雷公的对话。


这七篇对话,不仅对话的人不同,而且对话的内容也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基本上是围绕人体生命、医学健康的内容展开,内容比较集中,比较专业,而这最后七篇涉及的内容面很广,除了谈到一些医学基本原理外,还谈到了医学的教育传承、为医者的行为方式、医德规范等内容。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篇叫《著至教论》,意思就是阐明最高明、最重要的教导,什么才是最高明的教导呢?当然就是中医学的那些最高明、最重要的、留传于后世的道理。也就是为医之道。请听黄帝的发问: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黄帝坐在明堂之上,召见雷公问道:你知道医学的道理吗?——明堂,是古代帝王用来上通天象,下统万物,朝会诸侯、发布政令、举行祭祀的场所。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为什么叫明堂?《周易·说卦传》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南方代表离卦,离卦就象征日与火,有光明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施行明政,这里的“向明而治”实际上就是后来“明堂之教”的由来。黄帝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召见雷公,可见讨论的问题多么重要。雷公是个什么人呢?也是黄帝手下的大臣,又是一个医术精湛、尤其是精研医学之道、擅长针灸之术的大医家。所以黄帝问他一个关于医道的问题。


“雷公对曰:诵而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雷公回答:我诵读医书但还未能理解,有的理解了但还未能鉴别,有的能鉴别但还不能明晰其中的道理,有的明晰了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只能够治疗一些官吏的疾病,还没有能力治疗诸侯帝王的疾病。希望能够从您这里知道天地运动的法度、四时阴阳、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从而使经典理论昭明于天下,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白,可以往上通晓远古神农的思想,从而与伏羲、神农二皇的言说功德相媲美。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黄帝说:好。千万不要忘记了,医道涉及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贯通的道理,所以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流传,用来教导百姓,也不会于产生疑惑,这样的医道典籍,才可以流传后世,并成为宝贵的文献。这里黄帝提出了医道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知晓人体生命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道理,二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是《周易·说卦传》说的“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善与恶;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才是真正的“至教”啊。


大家听了黄帝和雷公的这一段对话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和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不同,黄帝和岐伯的对话都是黄帝问,岐伯回答;而黄帝与雷公的对话则是雷公问黄帝回答。第一句黄帝问:“子知医之道乎?”不是真正的问问题,而是为了引出话题。所以这最后七篇都是雷公向黄帝请教,然后黄帝回答。


雷公听了黄帝的高论之后,又问了: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说:请允许我接受您讲的医学道理,以便我好好地诵读理解。黄帝说:你没听说过《阴阳传》这本书吗?雷公答:没有听说过。——《阴阳传》是一部古书,已经失传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头记载:“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不仅是天地之大道,也是医之大道。黄帝说:手足三阳经之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好比天在万物中的作用一样,如果上下经脉运行失常,身体内外邪气相互和合就会导致疾病,如果阴阳有所偏盛就会伤害身体。这里黄帝强调了阳气在生命中的作用,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也可以看成是太阳经。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说:“三阳之气到来不可阻挡”这句话该如何解释呢?黄帝说:太阳经单独到来,其实标志着三条阳经之气合并到来。合并到来就像风雨交杂,如果侵犯到上部就会引起头部的疾病,如果侵犯到下部就会大小便失禁。在外没有明确的征象可以预期,在内没有确切的规则可以依据,并且疾病发展没有明确的变化规律,无法诊查病位是在上还是在下,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按照《阴阳传》上的方法进行鉴别。————这里强调了三阳发病的特殊性,外无脉象可察,内无征兆可知,通过三阳之气引起的疾病,可以知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明白如何辨别阴阳,顺应四时,合于五行。这里黄帝回答了“医道”的深层次内涵。将医道的“阴阳”深化为“三阴三阳”,又以“三阳”病为例深入分析了它的病理病机。


“雷公曰:臣治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说:由我治疗的这类疾病,很少有能痊愈的,请求您点说其中的原因以解除我的疑惑。黄帝说:太阳经是阳气最旺盛的,再加上三条阳经的阳气积聚到太阳经,就会发生令人惊骇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变化就像风一样迅速,就像霹雳一样剧烈,人体九窍就会闭塞不通。阳邪之气就会损伤阴液,导致咽喉干塞。如果过盛的阳气侵犯阴经,就会导致上下运行失常,侵犯到大肠就会变成肠澼——暴痢、突发性痢疾。如果三阳的邪气直冲心膈,就会不能坐起,只能卧下,这就是三阳积聚合并而导致的疾病。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知道天下的道理,就知道如何分别阴阳,如何对应四季变化、符合五行变化规律。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听了黄帝的回答,雷公感叹说:对于您直白的讲解,我还不能完全辨别;您隐晦的讲述,我更不能好好理解,请允许我起立接受您进一步的解释,我一定把它当成至理名言。黄帝最后说:假如在你接受老师的教导时,如果不能领会其高深重要的理论,就会对老师所传授的道理产生疑惑,现在我就告诉你至道的要点所在。疾病如果损伤五脏,那么筋骨就会日渐瘦削,就像你说的一样,如果对医道不明不白,那么世上的医学就要失传了。就好像肾气绝尽时,心中惋闷不舒,在日落后加重,神态懒惰懈怠不想外出,也没有精神应酬人事。


由此可见医道就是阴阳之道,就是三才之道。尤其要重视三阳之道。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和学易

    老师:运气篇从66篇到74篇,不是运气九篇吗?我糊涂了。怎么是七篇?

    张其成 回复 @和和学易: 是后人补入的,不是讲运气

  • 知非lyu梦菲

    这篇里对“三阳”的描述,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取象论病。三阳积导致的“病起疾风,至如霹雳”,正是中风之病,而并于阴导致的“上下无常,薄为肠澼”,即热邪下迫之痢疾。这也可能代表了一般象思维的发展途径。

    1393131hunf 回复 @知非lyu梦菲:

  • 招福猫6

    感恩张老师,大爱无疆!

  • 1581850idbk

    感谢张老师的耐心讲述,非常精彩。我是在非洲疫情加重的情况下每天坚持收听的。也希望在这个贫病交加的地方,能予以疗伤治病。再次感谢!

  • 宝Bao乔

    其实 内经到这里又一次开始强调世界观的重要性 阴阳之道才是核心

  • 桃華鳳羽

    医为大道之一,医者需要天文地理人事三才皆通

  • 清心似莲花开

    记得当年第一次接触到朱红色的那本《张其成全解周易》时,心里暗暗说,我要好好学习周易,超越张其成。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关注老师的音频视频和书,才明白什么叫高山仰止,什么叫沧海一粟。当年真是够狂妄的。

    桃華鳳羽 回复 @清心似莲花开: 年少轻狂,老师就是榜样,指引大家攀登高峰

  • 小遥_8o

    三阳并至为什么下为漏病?☺

    用耳朵来学习 回复 @小遥_8o: 与经脉的循行有关,手太阳脉起于手循臂上行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故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 王文贤_n6

    尊师重教,尊师重道,重视阴阳五行八卦,尤其重视三阳之道 有规律的东西多学几遍几十遍上百遍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就容易了!黄帝教导的好张教授教导的智慧经验好棒为您点赞加油!

  • 原古化石

    这集是否说明,肾阳伤(肾且绝)就是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