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方志远 | 郑和的航海图竟然“失踪”了?

8.4 方志远 | 郑和的航海图竟然“失踪”了?

00:00
15:44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们讨论了禁海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严令禁海的大背景下,成祖朱棣为何派郑和下西洋?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啊,古人其实早已经做了回答。


《明史·宦官志传》《郑和传》里头说了两个原因:第一,“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就是说他猜测或推测惠帝,就是朱允炆是否逃亡到海外去了,所以得有人去找他;二,“欲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也就是说要派军队到南洋、到西洋各地去,宣告中国大明朝已经建立,来表示中国的富强。那么后来的人们也有多种说法,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在于“物质交流”,说是“增进友谊”等等。


我一直认为,《明史·宦官传》所说到的两个原因是十分到位的,至少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初始”原因,或者说是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初衷”。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帝王和常人也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他们要解决的首先是“当务之急”。对于通过“靖难之役”而夺取帝位的朱棣来说,他的“当务之急”是取得国内、国际的“认同”,需要有“合法”的存在。


建文帝朱允炆像

建文帝的下落现在还是明史研究领域里头无法解开的这个谜,那么由于他下落不明,宫中说是失火,但是尸体不见,一直是朱棣的一块心病,不管是死是活,总得有个着落才好。所以,即位之后,迅速向各地派遣总兵、派遣镇守中官,既是弹压各地,也是希望尽快得到有关建文帝的信息。这是明的,还有暗的,就是派给事中遍访各地,遍访名山大川,来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而建文帝从海上出逃,也未尝没有可能。所以郑和“下西洋”即由此而起。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和寻找建文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即使找到建文帝,别人不给,本人不服,你怎么办?


所以,“郑和下西洋”首先它是一个政治行为。至于后人所说的各种“原因”,有些是过程中的“追加”的原因,比如说“物质交流”;有些则是客观上产生的效果,譬如说“增进友谊”。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朱棣着想,夺位之初,万机丛挫,要做的事情多得很,哪里有什么闲工夫大搞什么物质交流、增强友谊?这不是胡闹嘛!所以我主张,我们讨论历史,一定得从常情常理出发,而不要深度解读。


当然,既然要去寻找建文帝,还要炫耀中国的富强,那就得沿途交朋友,得沿途拜码头,会见各国的君主和头面人物,就得多带拿得出手的礼物。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增进了友谊,也有了礼尚往来的“物质交流”。等到发现南洋、西洋竟然有如此多的宝物,那“物质交流”逐渐成了“追加”的原因,甚至成为后来的主要原因,而“初始”的乃至第一位的关于寻找建文帝踪迹的原因,也随着朱棣皇位的巩固而逐渐隐去。


王士性《广志绎》 书影

据王士性《广志绎》追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一面向海外各国宣扬明朝的国威,一面搜求海外的珍奇之物。所以郑和的船队除了携带大批的丝绸、瓷器、铁器、铜器之外,还带有七百多万两白银,这大概倾了国库至少一半,前后耗费六百万两,买回了大量的香料、染料、花木、玩物等等。而这个香料,也是后来推动葡葡牙人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重要物品。


马欢 《瀛涯胜览》 书影

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其著名的《瀛涯胜览》中,详细列举了郑和采办的诸物,譬如古里的宝石、珍珠、珊瑚,溜山的龙涎香、椰子,祖法儿国的乳香、芦荟、没药、油木,阿丹国的猫睛石、金珀、蔷薇露、金钱豹等等。据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记载,到了万历时期,郑和(带回来)的东西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说南京的静海寺藏有郑和买回的西域画,叫《水陆罗汉像》,每到夏天就张挂出来,南都的男男女女,观者如潮,因为没见过西域的这种稀奇古怪的画。


明朝十六罗汉像之一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郑和下西洋时期明军抢劫当地财富的记载。所以,郑和带回的所有物质,一是“朝贡”而来的,二是购买而来的。但是,这样的“物质”交流,以及通过这种物质交流所换来的“友谊”,它的成本是巨大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没有办法复制而继续的。


第一,先说“朝贡”。随同郑和来南京朝贡的各国使者、各地使者带来的“朝贡”礼品,是需要双倍乃至多倍价钱的。郑和所到之处,造访各国的君主、酋长,这是需要有厚礼的;而各地使者随船而来,然后由下一波下西洋的船队送回,这一来一往及在南京的接待,也是需要费用的;明成祖朱棣接受了别人的贡品,得回赠礼品,而且要“厚往而薄来”,这也是中国朝贡贸易里的基本原则,回赠的物品它要比进贡的物品值钱得多。这是第一,朝贡。


第二,我们再说“采购”。物品的采购过程,本来是精打细算、讨价还价的过程,是一个市场行为。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批量采购”,没有办法考查市场、没有办法等待商机,所以和“招徕”朝贡一样,都是“政府行为”。既然是政府行为,它就是不顾成本的,甚至可以说它一定是亏本的。同样,采购的物品和朝贡的物品一样,只是提供给皇室消费,没有进入国内的市场和国际市场。这样的“物质采购”,就只能够有投入而无产出。用今天的时髦语,说郑和下西洋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它是没有“造血功能”的。


所以,当明成祖朱棣和郑和本人相继去世,“下西洋”便难以为继了。但是,作为有明一代的盛事,“郑和下西洋”的记忆是长久且激动人心的,所以每每为后人所提及。半个世纪之后,有人打算步其后尘,重走郑和路。这个事情,发生在明成祖的玄孙,宪宗成化时代。


和成祖朱棣由于政治上的考虑命郑和下西洋不同,宪宗朱见深想再走郑和之路,却是出于物质上的考虑。严格地说,是出于宫廷消费的考虑。


明朝皇帝本来都是勤政的。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到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乃至丢掉了皇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正统皇帝朱祁镇,都是每天上朝,散朝后和大臣一道议政。但是,宪宗朱见深却开启了明朝皇帝只上朝而不和大臣讨论政务的先河,从此“帘高堂远,君门万里”。但就是这样一位性格内向的皇帝,却干了一件让当时的人们瞠目结舌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说来也好笑,说是皇后由于“杖责”了皇帝朱见深的一位心爱的女子,刚刚才立一个月,就被废掉。此时的皇帝朱见深才17岁,而那位心爱的女子,却比他大18岁,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了。


皇帝不允许任何人对贵妃不敬,尽可能满足贵妃的一切喜好。而这位万贵妃,又是一位“好玩”而又喜欢珍奇异宝的女人。前些年轰动一时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因为她的喜爱而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场生产出来。或许是受万贵妃的影响,或者是遗传了祖父宣宗朱瞻基的基因,朱见深也是一位大玩家、大艺术家。各种艺术品,通过宦官的采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宫中,一切专门从事珍宝贸易的商人,也因此发了大财。


明 成化斗彩鸡缸杯

但是,国内的珍宝毕竟有限,于是有宦官出主意了,说当年的“三保太监”郑和出使西洋,所获奇珍异宝无数,如果皇上能让奴才们也做一次郑和,下一次西洋,那应该为皇上和贵妃弄到更多的珍宝。皇帝听了以后心一动,也许后面还有万贵妃的枕头风,又听说兵部还保留着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海图,当时称为“水程图”,所以想取来看看,于是命文书房的宦官去兵部索取。那么航海图之类的文档在兵部是由“车驾司”保管。明朝每个部,除了户部以外,它都是设四个司,兵部也是四个司,其中一个叫车驾司。那么兵部尚书项忠就命“车驾司”保管典籍的吏员调取这个“水程图”,竟然不见。项忠大怒,以为吏员偷懒,不愿去找,结果连续找了三天,虽然挨了责罚,仍然没有找到郑和的航海图。


虽然航海图没有找到,但皇帝想派人再一次下西洋的传言,却是闹得沸沸扬扬。结果言官们纷纷上疏,对此事进行抨击,事情于是不了了之。当时的兵部尚书叫做项忠,项忠觉得奇怪,就问“车驾司”的郎中叫刘大夏,说库中的案卷,怎么会凭空丢失呢?刘大夏笑了,说当年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耗费国库无数,军民死者以万计,纵得珍宝,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以一时弊事,大臣所当切谏者。也就是说,皇帝即使想干这个事,我们作为大臣的也该阻挡他,不让这个事再发生。即使这个航海图在,也应该把它销毁,断了他的念想。项忠听到刘大夏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肃然起敬,说:“公阴德不细”——您是有阴德的,我兵部尚书这个位子,不久当属公矣[①]!”


那么,这份航海图到底是怎么失踪的?原来是车驾司的郎中刘大夏听说皇帝要调取,提前将其藏匿,并没有销毁。刘大夏后来也确实做了兵部尚书。但是我认为,他自作聪明地藏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实则是多此一举。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宪宗皇帝也就是因为听了宦官的唆使,好奇而已,并没有真心打算再“下西洋”,所以科道官一批评,再也没有下文。这是其一;


第二,这个时候的明朝,正在成为没有权威的“小朝廷”,更没有财力来支持再一次的下西洋;


第三,如果明朝真有财力“下西洋”,根本用不着半个世纪前郑和的航海图,中国的商人、中国的海盗、日本的倭寇,可以提供比郑和航海图精确得多的新的航海图,也可以提供比郑和时代更为先进的航海经验和航海技术。


而这个时候的葡萄牙人,正在非洲好望角一带徘徊。十多年后,达·伽马所率领的船队到了印度的“古里”,也就是郑和去世的地方。


那么这一集我们讲了后郑和时代的故事,说是有人想效法郑和,但航海图竟然被人藏了起来,原因是认为郑和下西洋实是劳民伤财之举。注意,这是明朝的人、明朝的官方对郑和下西洋的一个评价。那么下一集,我们将要说到,虽然是禁了海,但是海上形势并不是更加安宁,而是更加严峻。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宪宗朱见深与万贵妃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你还知道古今中外那些令人瞩目的爱情故事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见《灼艾余集》卷下:“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拨其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二班小柠檬

    郑和下西洋属于国企炫耀财力,西欧大航海属于私企攫取利润。故,郑和船队规模越大,频率越高,则财务压力越大,陷入恶性循环;而西欧大航海规模越大,频率越高,则获利越多,规模将更大,频率将更大,进入到良性循环。 体制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各异,于是结果大相径庭。

  • device_6bb259d

    老师讲的好,从百家讲坛听到历史大变局,棒棒哒

  • 西西里少年

    厉害了 特别完美

  • 毛毛牛bj

    呵呵,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朱棣为自己的合法性,满世界去找那个惠帝,真敢干。他知道世界有多大吗?海洋有多宽吗?郑和下西洋,既不是探险,也不为挣钱,是去找人的,是为皇帝花钱去的。惠帝找着了吗?没有。钱花了吗?无数。郑和的下西洋同欧洲的哥伦布们的大航海目的、性质完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下西洋根本同“大航海”不搭界。一代不如一代的明朝皇帝,以为闭海锁国就可世事安宁,岁月静好,永远继续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春秋大梦!殊不知世界正在巨变。

  • 再活三十也枉然

    非常深刻的剖析,小农社会的封闭性决定了它和商业文明崇尚的对外探索扩张本来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 曹丁丁

    很好!

  • 深圳老李

    方老师讲的真好

  • 1399282cdrb

    哗众取宠之徒招摇过市,可悲。

    一二班小柠檬 回复 @1399282cdrb: 不懂可以学习,可以请教。不懂装懂,才是可悲。

  • 1399282cdrb

    真能忽悠

    一二班小柠檬 回复 @1399282cdrb: 成一家之言即可。对历史的研究和探讨,就应该百家争鸣。静候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