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我的戒烟》2 | 段怀清:一根烟里也有哲学和文学

林语堂《我的戒烟》2 | 段怀清:一根烟里也有哲学和文学

00:00
12:35

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友,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段怀清。今天来和各位听友谈谈现代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我的戒烟》。


喜欢看电视的观众,知道林语堂的名字,大概是与电视剧《京华烟云》有关;而喜欢看书的读者,则不会没听说过《吾国与吾民》这本小册子。其实,《京华烟云》也罢,《吾国与吾民》也罢,最初都是林语堂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不过后来又都出口转内销,成了汉语中文世界里不时被人提起的作品。这种写作现象,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虽然说不上是绝无仅有,但亦并不多见。


无论是听过林语堂的名字,还是读过林语堂的书,或许都不会忘记林语堂的照片中经常出现的那柄西式大烟斗——林语堂的形象,也就与烟或吸烟密不可分了;其实林语堂的照片中还常见他端着一只颇为精致的瓷茶杯的样子,所以在吸烟之外,喝茶的林语堂亦颇为深入人心。而吸烟与喝茶的林语堂,亦就成了作家林语堂在一般人印象中的“定格”。


说到吸烟与喝茶与汉语文学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一个大的话题。不说吸烟,单就喝茶而言,远的不说,只说现代作家,有关喝茶的文章,轻轻松松地就可以选编出厚厚的一部现代“茶经”。当年周氏兄弟还就“喝茶”打过一场笔仗,可见喝茶不仅可以成为一个“文学”的命题,亦可以成为一个关乎思想、价值、审美的哲学问题。


说到吸烟、喝茶与文人作家的关系,一般读者未必都了然于心,不过说到喝酒与文学,只要曾进过语文课堂,都不会不记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典故,大概也都还记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名言。所以,吸烟、喝茶、饮酒,与中国文学乃至哲学,都有过关系,也都仍有着关系。


2

读过鲁迅的人,对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不会太陌生,这是鲁迅的一篇演讲稿,后收入《而已集》中。这也是一篇现代人从“药”与“酒”的角度来看作家、谈文学的好文章。在我们讨论林语堂的《我的戒烟》之前,不妨先来讨论一下鲁迅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林语堂的这篇文章,就是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极好回应,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文关系,甚至可以视之为所谓“魏晋风度”的一种现代版。


鲁迅文章讨论到曹操时代的文章风格,在简约严明之外,特别讲到了“尚通脱”的风气。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这段文字,实在是高明透彻。在鲁迅看来,一两千年前的曹操胆子很大,近乎为汉语中文文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之格局,“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这无论是对于曹操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还是对于汉语中文文学的审美风格,都产生了一种久远深刻之影响。


此文对于中国古代作家与文学关系的阐发尚不止于此。文章对于晋之文人风度与文章风格,亦有极敏锐之观察、极深刻之剖析,譬如在议论到嵇康时,有下面一段文字: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这种发现及议论,亦实在“通透”得很,无论是就精神思想而言,亦或者是就文学而言,皆然。


3

不妨从这里再回到林语堂的《我的戒烟》一文。单就文章而论,《我的戒烟》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亦无非是文人与吸烟一类的常见主题。但是,此文之所以又引人注目或者过目难忘,似乎并不是它揭示了多少人与烟的关系——无论是从医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社会的角度——而是它在阐述“我的戒烟”故事中所表明的“我”的立场而不是他的立场或者他们的立场。文章中作者颇为决绝地提出了这样一个个人观点,“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同时颇为沉着深刻地反省批判了自己接受戒烟之围劝时的自我表现,“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


今天人看戒烟,多是从医学、环保以及公共道德等角度来起论,并就“戒烟”而形成了一个“科学+环保+道德伦理”的理论模式,理直气壮且声势浩大,所以戒烟的局面似乎已势不可挡。在此情势之下,重读林语堂的《我的戒烟》一文,并没有多少反对戒烟的意思,更不是意图对当前“戒烟”的大好局面妄议攻击,而是注意到林语堂戒烟的个人经验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个人话语及个人坚持。这种个人话语及个人坚持,不仅表现出一种带有自然个性的一根烟的哲学,而且也表现出一种自然个性的一根烟的文学。在林语堂看来,无论是吸烟还是戒烟,首先都是而且必须是一种个人自由的、自主的、自觉的选择,同时也必须真正地对自己负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林语堂的《我的戒烟》一文,作于法律明文规定在公众场合严禁吸烟之前,故此文所涉及的,主要还是他人对于吸烟者“群起而攻之”的仗势,以及“吸烟者”因为“势”而屈就的“自我压抑”。对于这两者,作者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认为这些都是不近人情的,也妨碍了自然人性对于悠闲的生活以及为人的快乐的哲学的向往与追求,遂用一种幽默的笔调行文述之。


如果一定要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句话,不妨用林语堂自己的一句话来作结:


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无论我们是否认同接受上述观点,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既不能缺少更不能缺失的。对待吸烟如此,对待喝茶、饮酒乃至戒烟亦如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残损的手掌

    最讨厌散步跑步时候,走在流动吸烟的人后面。。。牵强附会而已,文痞之言论。吸烟追求自由,但是公众场合吸烟就是剥夺他人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

  • 仰朢星空_

    #提问#我们现代人通过现代医学知道吸烟的危害,林语堂先生知道吗?文中所说的三件事都是别人在吸烟,自己很难受,因此说出反对戒烟的理由,我觉得很牵强。我想问一下这篇散文写于何时,收录在哪里,我在阅读app上找了一下,没有找到。

  • Tc阿晖

    通过戒烟的事来讨论人情与规矩

  • 残损的手掌

    自欺欺人。。。

  • 1371688cyov

    文化盛餐,灵魂沟通

  • 夏一LYz

    感谢老师的讲解

  • 夏一LYz

    我首先想了一下,我国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可能是明以后吧?想一想,如果曹操、嵇康、汉武帝等名人骚客拿着烟斗,或是卷个大烟炮的样子。不知为什么,觉得很有趣,并且有点可笑。看来,每个人都不吸烟也是很好的状态。可人毕竟是人,有克制力和控制力。没想到老师是从思想的角度去讲解,而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讲解这篇文章的呀。

  • 水雲燕

    一个自私者的反驳